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4-12-02 00:00:00史盼盼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史料实证”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也是影响学生历史知识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选择史料素材,规划设计史料论证、史料辨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和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实证”素养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43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教学中,需要结合历史具备的特点,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时空观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形成其他素养必备的条件,是指学生借助历史知识学习,掌握史料搜集、整理与思考辨析的方式方法,能够科学合理使用史料针对某一历史观点进行论证,训练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在组织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当作导向,创新改革历史课程教学模式,规划设计多元化历史史料实证活动,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一、多元整合史料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深入整合收集史料素材资源是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助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规划设计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因此,在“史料实证”培养活动开始前,教师需要从横向与纵向等多个层面,深度梳理史料信息,多元化整合收集史料信息,让历史课程教学能够跳出教材的限制和约束,逐步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视野,增长学生阅历和见识,为学生客观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理性判断与评估历史问题助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对于青铜器,教师就可依据历史时间线,搜集与整合青铜器从新石器时期到夏商周时期纹饰、形制、功能作用的改变,为学生观看与掌握青铜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助力;对于甲骨文,教师则可搜集整合甲骨文演变信息,以及夏商周甲骨文史料,让学生明确掌握甲骨文这一史料,如何正确有效记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政治、军事等信息。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有机结合甲骨文记载与青铜器的发展变迁,围绕相关史料信息,思考判断商周技术发展、社会变迁、意识形态的改变等。按照历史时间线索搜集史料信息,引领学生对其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直观体会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除了按照时间线索搜集整合史料信息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史料信息与现实生活联系,整合收集多元化、多样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拓展学习,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思维与素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程教学开始前,一方面教师可以搜集整合两汉时期各种科技与文化的代表成果,包括浑天仪、地动仪、造纸技术,以及两汉时期形成的数学文化、汉赋、乐府诗等,助力学生了解与认识两汉科技与文化的地位、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搜集现代科技文化代表成果,比如载人飞天技术、地震检测技术、纸质扫描打印技术以及新时代音乐文化、数学文化等。在这一基础上,指导学生比较古代与现代科技文化,分析研究古代科技文化对于后世的贡献以及重要影响。借此培养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深入分析能力、独立研究能力,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助力。

二、多元化呈现展示史料,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史料情境

在新时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史料信息呈现展示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巧妙灵活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收集各种史料信息,而且可以营造史料情境,立体、直观呈现历史史料知识,提升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史料信息的深入探究能力、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等各种形式直观呈现展示三国时期的军事布防场景、城市面貌,或者演绎三国战役,比如,使用三维动画技术演绎荆州争夺战各方战略布局、赤壁之战时采取的火攻战术等,在课堂当中营造良好的场景,让学生体会与感知历史战争背后的决策与战略规划,借此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史料理解能力。接着,教师可以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视频片段,或者播放专家解析与讲解视频,明确指出不同政权的文化特色、政治体制机制、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比较研究不同史料,借此培养与锻炼史料信息筛选能力、信息提炼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巧妙灵活使用时间轴设备、智能电子地图等,以时间为线索,呈现三国鼎立时期重大、关键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顺序以及魏蜀吴疆域变迁过程,让学生对照地理环境改变、时间的演变,梳理史料信息,认识重大历史事实,帮助学生形成严谨、高效的史料信息分析意识、史料信息开发挖掘习惯。通过创设史料情境,直观展示与呈现不同的史料,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形成历史学习感悟,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立足历史史料,设计探究问题

在初中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将会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信息,但是部分史料信息缺乏真实性与客观性,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对此,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考量课程教学内容,引入与应用史料信息,并围绕史料信息,规划设计一系列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史料的真伪进行辨别与分析,并对照与考量各种不同史料,得出真实客观的结论与历史事实,借此培养学生史料辨析思维、史料推理分析思维等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合理出示与呈现《史记》中关于夏商周时期的文字记载、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信息以及与夏商周相关的野史趣闻等。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与设计探究问题:“同学们,上述课件当中提出与呈现的史料是否具有可信度?”指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展开辨析与交流活动,分析与判断哪一些史料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可以当作可信的历史证据,其中,《史记》利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夏商周王的世系表,而殷墟甲骨文信息证明《史记》记载的内容真实可信,两个史料信息相互影响、相互印证。趣味野史虽然广为流传,但是缺乏与之相关的史料进行论证,所以其具备的真实性、直观性有待继续考证和研究。通过设计史料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组织主题辩论活动,深入论证历史问题

规划设计主题辩论活动对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辩论活动中,学生需要科学合理利用各种不同史料,论证与分析具有争议性特点的历史问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史料信息整合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与筛选能力,明确掌握史料信息具备的可靠性、权威性、限制性等特点。通过倾听他人想法,反驳对手观点,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针对历史问题进行审视,进而让学生形成公正客观、兼容并蓄的历史观点和思想,深刻认识史料实证具备的价值。因此,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主题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与相关史料信息进行交流互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一议题具有争议性特点,不同学生有不同观点和想法。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一组为正方(积极),一组为反方(消极),要求各个小组自主搜集与整合史料,如文献资料、书籍以及历史人物书信等,并合理地从不同史料当中提炼参考依据与论点。在这一基础上,要求各个小组阐述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搜集整合史料支持自己的论点,反驳其他小组的观点,质疑对方论据的有效性、真实性与客观性。在辩论结束之后,教师需要总结,指导各个小组针对论证过程进行反思,指出史料信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特点,及时有效改善与优化。借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掌握史料实证分析的价值与重要意义,而且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审视重大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态度与合理的历史认知,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组织合作式主题讨论活动,深入运用史料信息

引导学生展开团队交流互动,让学生自主搜集整合与筛选史料,并且在关键交流互动、观点分享中针对史料的价值、真实客观性进行辨别,培养学生的史料信息甄选与辨别能力。因此,在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开展合作式主题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借助质疑、表达、辩驳等各种不同模式,直观表达与展示自己的观点想法,在提升学生书面交流互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有效运用史料提供一定的帮助。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古代两河流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将“古代两河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当作核心主题,并将其细化,设计多个不同的小议题,议题1:苏美尔文明的社会发展结构与农业发展结构是什么样;议题2:《汉谟拉比法典》相关内容及其反映与呈现的社会状态是什么样;议题3: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相关的历史记载是什么样,如何进行实证研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合理地将学生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组,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不同的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小组议题,展开史料信息搜集整合,对比与判断不同史料观点,建构与创设良好的论证框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客观看待史料信息,客观解读与思考史料,明确史料的可靠性、真实性与权威性。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汇报展示的机会,鼓励各个小组面向班级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议题研究成果,并围绕核心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究。通过合作式主题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史料信息,尝试运用史料展开论证与推理,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丰富史料研究渠道,拓展教学范围

1.规划设计史料搜集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为保证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任务能够全面落实,教师需要在史料内容讲解结束之后,规划设计“史料搜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课下前往历史文物博物馆、图书馆、历史文物纪念馆等各个空间场地,搜集整合史料素材,在资料整合收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针对史料材料进行分类,并自主讲解搜集到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优异,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若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则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任务,借此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史料搜集整合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与探究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史料,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例如,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就可发布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借助博物馆参观、历史书籍查阅、咨询家中长辈等各种不同手段,自主搜集整合可以直观反映、展示近代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变化的各种史料,搜集的内容包括经济收入增长、衣食住行的改变等。在搜集结束之后,鼓励学生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分享给同学与教师。

2.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历史教材文本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每个朝代发展趋势,展示历史中英雄人物,呈现的知识具有概括性特点。对此,教师需要引导与督促学生课下积极主动阅读各种不同的历史著作,不断细化历史事件,丰富与优化历史事件细节,借此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史料知识储备。大部分历史学家在文本创作中,不仅会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想法观点,针对史实进行评论。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著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开阔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视野,让学生能够客观、真实评价与认识不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且可以让学生形成“史论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对于学生历史知识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深度学习能力,为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助力。教师要科学合理挖掘史料素材,规划设计多元化的史料教学活动,拓展历史教学范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山林《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以李里根老师执教的〈秦末农民起义〉一课为例》,《新教育(海南)》2019年第14期。

[2] 王宛真《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以九年级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当代教研论丛》2023年第3期。

[3] 孙向红、王燕飞《初中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探——以“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为例》,《中学教学参考》2022年第7期。

[4] 闫瑞林《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设计——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第23期。

[5] 陈杨、邵莲萍《浅析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培养——以统编历史七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为例》,《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2年第4期。

[6] 郑惠方《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人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为例》,《考试周刊》2022年第43期。

[7] 赵晓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与研究——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中学教学参考》2019年第28期。

(史盼盼,1995年生,女,汉族,山东平度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