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白和补白是常见的艺术表达手法,也是丰富作品内涵的重要手段。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挖掘诗歌中的“留白和补白”艺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留白,有效开展文本补白,进一步提升诗歌教学的深度。基于此,本文聚焦“留白和补白”,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优化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留白和补白”艺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40
“留白”是指留下一定的空白,丰富作品画面、优化作品的结构,让作品具有精美协调等特点。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诗歌创作中作者会巧妙灵活利用留白艺术,能够为诗歌赋予深远意境、深刻的意蕴,凸显诗歌语言的含蓄美、语言美。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考量诗歌留白的艺术的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大胆想象、品味感悟内涵、深度解读等各种不同的手段,开展补白活动,借此提升学生古诗词赏析与品读能力,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一、诗歌中的“留白和补白”艺术
“留白”与“补白”都是书画专业的语言,在绘画当中,“留白”是指为保证艺术作品具备良好意象、更加协调而留下的空白;“补白”则是指在艺术作品的空白位置进行加工处理和润色。古典诗歌之美在于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召唤性与审美性、趣味性等特点,诗歌语言简洁明确、诗歌语言和意象具有一定的距离感,给人留下无限的创作空间、丰富的联想想象空间,而这也是“留白与补白”艺术在诗歌当中的直观体现。大部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会设计大量的留白,包括意象留白、当画面留白、情感留白、情节留白、细节留白等。围绕各种不同的留白,组织实施补白活动,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补充诗歌画面、意境、情节与情感等层面存在的留白,可以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会与感受,切实体会与感知诗歌的魅力特点。
二、聚焦“留白和补白”艺术优化诗歌教学的策略
1.赏析诗歌意象留白,开展迁移式补白
中国诗歌文化追求含蓄,面对不同的事物与景物,使用寥寥几笔进行描绘,为人们带来一种“词穷而意无穷”的感受与体会,这也是诗歌留白的直观体现。基于这一特点,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深入分析与研究古诗词当中的意象,带领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留白,并结合意象留白,组织实施迁移式补白,借此让学生加深对诗歌意象的认识与了解,改善学生的诗歌学习体验。
以人教版必修1《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这首词的教学为例,在这一首词当中作者创作的意象留白比较多,比如“黄花、淡酒、雁”等,这些意象留白相互影响,突出体现词的情感基调“愁”。首先,“淡酒”这一意象并不单指酒水的浓度,作者采取留白的形式,深入阅读可以感知李清照心目当中愁绪占据的浓度。接着,“雁”这一意象,并不单指从南方归来的大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使之塞上》诗歌,当中有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一首诗中的雁是指作者,表明作者像北飞的“归雁”一样,比喻在外的游子。鼓励学生迁移这一首诗歌的补白经验,补充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雁”这一意象留白,可以发现“雁”即指旧相识,又指信使,让作者想到自己在北方生活的场景,看到“雁”,作者内心增添一份凄凉之情。通过分析与欣赏“雁”这一意象留白,并及时有效补白,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词人的创作意图和想法,而且可以丰富与充实文本内涵。最后,对于“黄花”这一意象留白,可以指导学生对照《醉花阴》中提到的“黄花”,补充词中“黄花”的留白,与《醉花阴》相对比,感知作者的愁绪。此外,除了黄花、淡酒之外,作者还创作了“梧桐”意象,可以迁移应用《相见欢》这首词中的意象进行补白,《相见欢》当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有一定的留白,创设与营造了梧桐独立生存的场景,表达作者的离愁和追思,能够体现李煜对自己家园的追思。在对《声声慢》当中的“梧桐”意象进行分析时,可以鼓励学生借鉴《相见欢》的学习经验,借助补白的模式加深对李清照复杂情绪的了解,意识到李清照通过词呈现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通过开发挖掘诗歌意象留白,引导学生迁移应用已有的经验与认知,补充留白,让学生深刻感知诗歌意象,明确掌握诗歌思想与核心主题。
2.赏析诗歌画面留白,开展画面还原式补白
画面还原式补白是指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补充诗歌中的画面。一般来讲,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为保证诗歌语言精练、内涵深刻,诗人只会抓住主要矛盾,提供最有特点、最有个性的细节,为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补充空白。对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利用画面还原式补白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在有限文字当中呈现与展示的情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原古诗词当中描写的景色,补充画面空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诗歌作品赏析能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特点。
以人教版必修1杜甫的《登高》为例,诗歌前两联主要描写景物,后两联则进行抒情,不过作者在前两联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并不是单一、浅层次描绘与展示景物,而是留有一定想象空间,读者深度赏析,可以体会与感知作者心中的凄凉与孤寂。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引入画面还原式的补白方式,引导学生补充画面留白。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诗有六个主谓短语、十四个字,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这一句话当中的“急、高、清、哀、回、白”等体现与展示景物特征的词,还原首联描绘的景色,围绕“风急”一词,可以想到秋气逼人,秋风过大,非常猛烈;围绕“天高”一词,可以想到天地非常广阔,人们在广阔天地中可以感受生命的渺小;围绕“猿啸哀”一词,可以想到猿鸣声为自己眼前优美的风景笼罩了一层凄凉悲怆的情绪;围绕“渚清沙白”一词,可以发现“清、白”都是一种冷色调,可以产生单一的视觉感受;围绕“鸟飞回”一词,想到鸟儿因为无家可归而在天空中盘旋飞翔,如同诗人只能独自一个人登高祈福。同时,在引导学生赏析每一句诗,补充画面留白之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与展示诗词的画面,并鼓励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整合不同画面,还原诗歌描绘的长江:“在重阳节这一天,一位衣衫褴褛、年过半百的老人,站立在于长江边的夔州,此时万物凋零、秋风萧瑟,江水滚滚向前翻涌,冷清秋风当中只有一只在空中不断盘旋孤雁,此时国家正处于破败与混乱之中,这位老人面对枯树、飞鸟情绪翻涌,吟诵了一首传唱千年的诗歌。”通过挖掘与开发画面留白,带领学生还原画面,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诗歌的情境美、语言美。
3.赏析诗歌细节留白,开展材料补充式补白
材料补充式补白是指在诗词解读过程中遇到障碍问题时,通过资料搜集、筛选与利用模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认识诗歌内容。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诗歌创作的细节,根据细节留白部分,组织实施材料补充补白活动,让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细节,明确掌握诗歌创作主题,提升诗歌赏析质量。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为例,词下阕当中有一处细节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赤壁之战时,小乔与周瑜两个人已经成家十年左右,这也是作者的一处留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补充资料,也可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自主收集资料,补充留白:“赤壁战争到来时,小乔与周瑜已经结婚十年,但是因为成家早,此时周瑜年龄不到三十岁,此时其与四十七岁的苏轼相比,更加年轻,并且自古美人配英雄,小乔不仅貌美,而且聪明,也从侧面衬托周瑜的潇洒和风姿。”通过补充“小乔初嫁”的留白,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与认识苏轼在词的创作中为什么会举周瑜的例子。同时,词的下阕也有直接描写周瑜形象的细节部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充分体现与展示周瑜在大战开始前雄姿英发、从容淡定的形象,苏轼对于周瑜的形象描写比较单一,并没有深刻展示与呈现周瑜形象,留下了一定的思考与探究空间。大部分学生对于周瑜人物形象的了解有一定的欠缺,大部分都出自小说《三国演义》或者电视剧,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名著小说,其中的周瑜形象与苏轼笔下创作的周瑜有一定不同,学生若是单纯借助已有的经验,赏析周瑜形象,可能会影响后续诗词赏析与感悟。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适当补充三国时期真实的史料,并且可以提供能够突出展示周瑜形象的故事和案例,借此让学生补充周瑜形象留白,理解与认识作者借助周瑜这一人物表达与展示的情感,抒发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情绪。
4.赏析诗歌情感,开展对比式补白
对比式补白是指解读不同诗词、不同语段当中作者情感的异同,通过对比式补白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对诗歌内涵形成深刻的理解。其实,不同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区别,甚至不同诗人在同类型作品中表达同一类感情时也有一定差异,组织展开对比研究,可以让学生精准了解作者的情感。因此,除了画面补白、细节补白之外,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情感层面出发,深入解读与赏析诗歌中的各种情感,感知情感留白,并进行不断想象和联想,开展对比式补白活动,借此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了解与认识。
例如,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一句话就表达与展示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思想情感与内涵,教师可引入辛弃疾创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让学生对比“无人会,登临意”与“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话,感知作者背后的思想情感。同时,这两首作品蕴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区别,为保证学生能够精准解析思想情感,感知作者背后隐藏的情感,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水龙吟》当中创作的“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这一句,与《永遇乐》当中的语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通过“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可以发现,此时辛弃疾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创作的词充满建功立业、为国奋斗的思想情感;而根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可以发现作者此时处于老年时期,随着年龄增加,出现了“英雄迟暮的悲壮与苍凉”情感。对比式补白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作者情感留白位置,补充作者情感留白,加深对古诗词情感的认识与了解。
再如,在必修1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过程中,这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于优秀人才的期待与渴望,以及平定天下、称霸乱世的雄心壮志与情感,教师可以结合诗歌情感存在的留白,导入曹操创作的《龟虽寿》,这一首诗歌体现诗人老而坚韧、自立自强的决心与情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创作手法、文本核心字词等层面对比分析两首古诗的情感内涵,以及作者在不同时间段的思想理念。比如:《短歌行》中的“乌鸦、明月、海、山”等素材体现作者征服世界的信心;而《龟虽寿》中的“腾蛇、神龟、老骥”等体现与展示作者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不同时间段内,作者的思想情感会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曹操,客观完整评价《短歌行》这一首诗歌。
5.赏析诗歌情节,开展串联式补白
一般来讲,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会直接呈现与展示各种独立的事物,预留一定的思考与联想空间,这也是作者刻意设置的留白,若是要想加深对其的认识,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采取串联式补白形式,以一定的逻辑顺序、逻辑结构自主补充文本,关联各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场景,加深对其的了解。
以必修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学为例,这首词描绘了许多情境,其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绘了小楼、东风、春花、秋月等几个常见的景物,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在赏析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问题:“这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你是否可以关联相关景物,使用补白的模式,将其串联成为一个连贯、完整的小故事”,在这一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自主赏析与补白的机会,让学生赏析文本,补充作者的留白。再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这首古诗描绘与讲述了作者在夜晚江中遇到一名琵琶女,与同伴倾听琵琶女弹奏琵琶,并了解琵琶女遭遇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元,但是诗句叙事并不连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留白,设计补白活动,要求学生写一篇小故事。通过挖掘与提炼诗歌情节,深入分析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采取串联式的手段,补充诗歌中的留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综上所述,留白与补白艺术是十分重要的诗歌创作手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仔细、认真分析研究诗歌的留白位置,引导学生仔细、深入研读,通过想象、创作等各种形式,补充文本的留白,借此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解读能力,让学生深刻感知体会诗歌情感内涵,提升诗歌教学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岩《文学素养培养视角下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实践与思考——以〈杜甫诗三首〉的教学为例》,《文科爱好者》2024年第2期。
[2] 成用军《统编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草木”意象教学探究——以〈登高〉中的“草木”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13期。
[3] 杨芹《素养提升背景下如何教学高中古诗词——评〈走进高中古诗词阅读〉》,《语文建设》2023年第23期。
[4] 罗玉桦、陈玥瑾、龙素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当代教研论丛》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