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2024-12-02 00:00:00纪玉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革新初中文言文教学方式并提高教学质量,任重道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信息技术,能够打破课堂界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基于新课程要求,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初中文言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初中文言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37

初中文言文教学既承担着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任务,又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任务重、效率低的问题,教师教得累,教得单调;学生学得苦,学得乏味。革新教学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革,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疫情期间,无数教师成为线上主播,线上教育迅猛发展。在“后疫情”时代,线上和线下不再泾渭分明,它们相得益彰,混合式教学水到渠成,成为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尝试与探索。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方式变革。而学生也要学会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把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混合式教学是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的混合,是真实的教室环境与虚拟的网络环境的混合,是师生之间线下交流与线上交流的混合,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将学习的成果最大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笔者把初中文言文教学作为突破口,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图1。

一、课前引学,线上激趣

(一)利用资源,知人论世

学习文言文,知人论世非常重要。只有走进历史、走近作家,才能走进作品,品味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在课前引学阶段,教师可以提供资源,让学生了解作家经历和创作背景。如《湖心亭看雪》,作者的悲凉心境深藏于清淡的文字中,学生不易理解。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提供张岱的《自为墓志铭》《陶庵梦忆序》节选段,并录制微课,帮助学生读懂选文,了解张岱的人生经历。

教师除了自己提供优质资源,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搜索资源,培养学生甄别、筛选、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二)借力名家,有效教读

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在阅读之前的准备活动——预习,通过预习梳理基本的字音、词句等,为课上讨论留出更多的时间。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尤为重要。大多数文言文存在生僻字,学生不会读、读不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花费大量课堂时间来正音、教读,挤压了课文研读时间。

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优质的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家里观看学习。优质的朗读视频既可以正音、教读,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文章感情深藏于字里行间,本来就不易感知;文言文又存在字词理解障碍,对学生来说是雪上加霜。但有了朗读者的精彩演绎,再加上生动的画面,学生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如《出师表》朗读视频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夙夜忧叹及恳切进言等画面,便于学生理解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

朗读视频不仅提高预习质量,还能实现因材施教。在传统课堂中,有些后进生没法正确流利朗读全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指导他们,就无法保证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要想在课后辅导他们,时间又无法保证。这时,朗读视频就派上用场了。学生可以在家里反复观看学习,保证读对音、断对句、读流畅。

学优生能力强,可以利用朗诵视频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朗诵者的理解不同,同一作品经常会有不同演绎。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两个朗诵视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朗诵者对音调、语速、语气的处理,从而更深入理解课文。以《爱莲说》为例,教师可提供雅坤教师和网络朗诵爱好者李进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加以品味。雅坤版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后的内容“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进行了连读处理,一气呵成,感情更为浓烈,更能体现周敦颐对莲的喜欢与赞美。而李进版则重读了“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表现了周敦颐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厌弃。

在提供优质朗读资源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朗读作业,让学生们上传朗诵音频或视频。朗诵作业既是对朗诵学习的落实巩固,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在传统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而且有些同学羞于展示,所以无法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展示机会。学生在家里录制视频或音频,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心理负担小,可以发挥出更高的朗诵水平。教师在检查作业之后,可以择优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正向反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巧设问题,了解学情

了解学情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来不及在课前查看预习作业,导致在课堂上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发布任务,随时查看作答情况,及时了解学情。

为了避免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也为了保证批改时效,教师应巧妙设置问题,使之简单、易操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咏雪》,可用“问卷星”设置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个比喻好?为什么?第一问采取选择题形式,让学生从“A.撒盐空中。B.柳絮因风起”中选择其中一个。第二问采取简答形式,让学生输入文字。学生作答快,统计数据清晰明了,便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情。

二、课中导学,线下指点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线下学习是线上学习的延伸,线下课堂的导入环节可以与线上课前学习相呼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介绍苏轼,讲述“乌台诗案”。线上学习是输入,线下学习是输出,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完成了对知识的巩固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花样朗读,学习欣赏

“诵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背诵,而是在背诵中体会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在诵读中感受崇高精神、高尚品德、美好品质,并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文言文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必须贯穿每篇文章学习的始终。

通过线上的朗读指导,学生基本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优秀朗诵作业展示或现场个人朗诵的形式,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可以采用小组竞读、男女生竞读等形式,营造竞争氛围以激发学习激情;还可以采用去句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深度。以《富贵不能淫》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分角色朗读,一方读景春的语言,读出其对公孙衍等纵横家的艳羡之情;一方读孟子的语言,读出其对纵横家的不屑以及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推崇。

独读乐,众读更乐;独读佳,众读更佳。较之于传统课堂从纠音到教读的缓慢推进,线上有效朗读练习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呈现出高水平的合作朗读,岂不快哉,美哉!

(三)疏通文义,教学相长

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是字词积累及翻译,在传统课堂上,一般是教师详细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沉闷枯燥。有些教师采取活动形式,让学生接龙回答,或让学生抢答积分,前者课堂进度慢,后者学生背而不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生教生”值得尝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分工合作,课前充分学习研讨,课堂上进行教学。生教生,对“小教师”而言,从学习者变成教学者,必须深入文本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方法,一则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二则可以锻炼表达能力,三则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研究语言规律,从而提高文言素养。

对其他同学而言,不同同学有不同的风格,新鲜感满满,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听讲更专注了;同时,授课同学本身就是他们的榜样,同龄人的优秀表现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内驱力。另外,因为是同龄人教学,学生们心理比较放松,甚至有“挑刺找茬”的想法,这有助于他们更专注地听讲,更积极地开动脑筋。

(四)巧用资源,促进理解

为了掌握课文重难点,教师可以巧用资源,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以《湖心亭看雪》为例,大部分南方的孩子没看过雪,更不用说大雪后的西湖。教师可以精选图片,让学生欣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山”的奇丽壮阔,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人生渺茫之感。以《出师表》的教学为例,可以在课堂上放映“隆中对”“白帝城托孤”和“五丈原秋风”等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葛亮的耿耿忠心。

课文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与厚重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名家解读视频。如讲授《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可以播放荣宏君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翰墨风雅苏东坡——黄州寒食》的片段,帮助学生了解“乌台诗案”,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乐观豁达,以及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些名家解读,图文并茂,制作精良,有历史背景的宏观,又有思想文化的深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亲近感。

三、课后拓学,混合辅导

(一)布置打卡,培养习惯

背诵是培养语感、加强积累的不二法门,文言文背诵不能单靠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线上督促学生完成。

高科技时代为教师提供了得力工具,如企业微信的“班小二”,微信的“班级小管家”。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小程序布置任务,查看班级完成情况,及时表彰先进并跟进后进。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程序,明确背诵任务,查看班级进度,从而更自觉地完成背诵任务。

(二)录制微课,因材施教

在线下课堂中,受时空限制,教师很难进行分层教学。但是在线上学习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录制微课,或巩固基础,或拓展提升,让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对后进生而言,文言文很难,他们或者没听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或者听过即忘,因此,课后的及时巩固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录制基础巩固的微课,涵盖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难句翻译及主题理解等基础内容,以便学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巩固课堂所学。

对优生而言,课内知识的掌握不在话下,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进行类文阅读。教师可以精选类文,录制微课,讲解字词、分析写作手法、品评文章主题,让学生得到多层次提升。如学习完《三峡》后,笔者选取了《水经注》写孟门山和西陵峡的片段,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讲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一篇带动多篇,学生不仅增加了阅读量,还巩固了课内所学知识,更形成了文化自信。

(三)布置任务,交流互动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语文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及交流互动。如学习完《三峡》,让学生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图片并撰写文案发表在朋友圈。又如复习阶段,让学生通过网络投票选出文言文里的“感动中国”人物,为最感动中国人物撰写颁奖词,并选出最佳颁奖词。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虽然具备很多优势,但也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合理规划、有效引导。总的来说,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线上为辅,线下为主,不可本末倒置

线上学习只是线下课堂的辅助与补充,教师不可把大量授课内容放在线上学习,削弱了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在备课时,教师需要遵循“课前线上激趣引导—课堂线下深入指导—课后线上线下练习巩固”的基本流程,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好线上线下学习的环节和内容。

2.文字为主,图片、视频为辅,不能喧宾夺主

文言文学习的主要媒介是文字,各种信息手段都是为了把学生引入文字的海洋里,多阅读、多诵读、多积累,从而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不可让图片充斥课堂,妨碍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不可让视频讲解代替文本研读,阻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教师指导,评价跟进,不能放任自流

教师的组织指导应贯穿全程,教师应了解并监控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在布置线上学习任务时,可以设置评价量表,让学生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时长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分析数据,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电子产品和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农家参谋》2020年第10期。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3] 彭东凤《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以“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为例》,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