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4-12-02 00:00:00刘爱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将数字技术引入初中语文教学,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阐述在语文学科中引入数字技术、促进跨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提出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中引入数字技术的基本原则,并从开发跨学科语文课程、建设跨学科数字题库、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方面,论述数字技术促进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关键词:数字技术 初中语文 跨学科融合 作用机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35

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思维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学科融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整合创新。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能够拓宽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数字技术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以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为实现跨学科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数字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创设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建构动态生成的语文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将数字技术引入语文学科,打造智慧语文教室,已成为语文教学变革的必然趋势。

一、数字技术在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中的重要意义

1.拓宽语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固有边界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主,较少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学生学习视野有限。将数字技术引入语文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整合多学科优质学习资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的数字化文献资料,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阅读;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选取与数学、外语、音乐等学科相关的写作素材,设计跨学科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数字技术的运用,让语文学习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突破了学科固有边界,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视野。

2.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科思维融通

数字技术以其交互性和共享性,为变革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教师利用数字平台,实施探究式、协作式、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例如,依托在线学习社区,开展跨学科主题研讨,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在虚拟空间中交流碰撞,共同建构知识意义;再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数字技术支持下,语文教学从“满堂灌”走向“精准滴灌”,从“独学者”走向“共学者”,多元学科思维在交叉融合中得以生成,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优化语文学习评价,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在信息技术时代,单一的语文学科评价已无法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数字技术为构建融合性、多元化的语文学习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教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基于跨学科素养的测评系统,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整体评估。测评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还涵盖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表现出的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评价主体也从单一的教师拓展到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主体。多维度的语文学习评价,既能全面诊断学生的语文学科发展状况,也能为其在更大范围内的终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中引入数字技术的基本原则

1.资源整合原则

数字技术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海量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按需调用。但如何从信息洪流中甄选优质的跨学科语文资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形成资源整合意识,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和跨学科主题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教育资源。对于自建资源,要坚持同伴互评、专家审核,保证资源质量;对于网络资源,要甄别筛选,去粗取精,避免资源泛滥和低质化倾向。此外,要注重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数字博物馆、虚拟图书馆等与实体语文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体验中内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智慧生成原则

数字时代的跨学科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要深度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智能技术,基于真实情境设计沉浸式的跨学科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和运用语文。学生要充分利用在线平台,通过头脑风暴、思维碰撞,激发跨学科语文学习的灵感和创意。师生要共同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梳理知识脉络,挖掘学科交叉点,形成多元交互的知识图景。在人机交互、跨学科协作中,动态建构起意义关联、持续更新的语文知识网络。跨学科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智慧生成过程,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3.人本发展原则

将数字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发展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技术融合不是追求“高大上”,而是要发挥数字优势,创设个性化、精准化的语文学习情境,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师要利用学习分析,精准诊断学生学情,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构建沉浸式、交互式的语文体验;开发寓教于乐的跨学科语文游戏,在趣味中习得语文知识、提升综合素养。数字技术与语文教学要深度融合,要从技术回归人本,致力于创设个性化语文学习生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习得语文、运用语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中引入数字技术的实践路径

1.设计跨学科语文活动,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程活动提供了新的路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语文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一方面,利用数字资源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如开展“人工智能”主题语文课程,引入科技前沿话题,学生通过阅读科幻小说、撰写科技评论等,在人文关怀与科技思维的交织中提升语文思辨能力;如开展“生态文明”主题语文课程,融入环境保护理念,学生在多学科视角下解读生态文学作品、创作环保主题演讲,在生态意识与语文能力的双重建构中成长。另一方面,运用VR、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跨学科语文学习体验。如戴上VR头盔,置身于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中,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悟诸葛亮的智慧和言语艺术;学生利用AR技术,让课本上的名胜古迹“活”起来,在虚实互动中领略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开发跨学科语文活动,让枯燥的语文知识学习转变为生动的探究实践,学生在丰富、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跨越学科边界,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整合提升。

以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资源,创设跨学科的学习情境,丰富《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引入地理学科知识,利用卫星地图、气象数据等展示济南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让学生直观感受泉城济南冬季的自然风貌,理解“四面都是山,山里都是泉”的地理环境对作者情感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补充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料,讲述济南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著名人物,以及这座城市在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创作的时代背景,感悟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将地理、历史学科知识融入语文教学,学生能够在更加立体、丰富的语境中解读散文,领会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既有自然之美,也有人文之美,提升欣赏和鉴赏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文知识。例如,学生扮演导游角色,在虚拟的济南城中设计游览路线,综合运用语文、历史、地理等知识,介绍景点特色,讲解文化故事。学生还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创作反映济南冬季之美的微电影或有声读物,在精心的构思和创作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跨越学科边界,将语文学习延伸到更加广阔、真实的情境中,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2.实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将项目式学习引入语文教学,依托数字平台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能够拓展语文实践时空,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一方面,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开展跨学科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教师在网络平d2Md+tpr2boD3o0t7SootQ==台上发布跨学科研究任务,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协同探究。如学生在“中医药文化”主题项目中,综合运用语文、历史、生物等学科知识,采访中医专家,撰写科普文章,录制微视频,多角度呈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依托虚拟仿真技术设计跨学科语文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学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模拟的太空探索情境中,扮演宇航员、科学家等角色,撰写探月日志、设计星际访谈提纲,在角色体验中深化语文实践能力。多样化的跨学科语文项目,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时空限制,将语文学习延伸到更加广阔的现实情境中,学生在开放的探究过程中,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化提升。

以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下册《太空一日》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协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研究。学生通过网上分组协作,综合运用语文、物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围绕“首次载人航天的意义”“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特点”“神舟五号飞船的技术特征”等子题展开探究。例如,学生梳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重大事件、关键节点,揭示神舟五号对于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意义;调查杨利伟在飞船中的日常起居、工作安排,总结太空生活与地面生活的异同;分析飞船的结构组成、技术参数,解读我国航天科技的先进水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输出研究成果,如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数字展板等,在协作探究中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联系航天主题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现实情境,开展求知问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航天科技馆,请讲解员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历程、神舟系列飞船的技术特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航天精神;邀请学生参与“弘扬航天精神,共筑航天梦”主题社区宣讲活动,通过创作演讲稿、录制主题视频、现场讲解互动等方式,向社区民众宣传航天知识,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将语文学习延伸到校外,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服务社会民众的过程中,强化知识运用能力,提升综合实践素养。

3.建设跨学科数字题库,实现学科知识深度关联

语文学科的测评内容兼具基础性和开放性,需要学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灵活分析和表达。利用数字技术,教师可以构建内容关联、形式多样的跨学科语文题库,推动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整合不同学科的优质试题,形成结构化、语义化的跨学科语文题库。如将历史、政治题材的阅读材料引入语文试题,考查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将数学、物理学科知识融入语文应用写作,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深度挖掘试题的学科内在联系,动态生成关联试题。如基于核心概念构建跨学科试题,围绕“生态”“传统文化”等主题,自动生成涵盖不同学科视角的语文试题。此外,创新试题呈现形式,融入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提升试题的趣味性和情境化程度。精心建设的跨学科语文数字题库,能够引导学生突破学科思维定式,在多元语境中实现知识整合与迁移,为培养学生跨学科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抓手。

以人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师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试题,丰富语文测评的内容和形式。例如,聚焦“传统民俗”主题,整合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相关内容,形成涵盖民俗起源、发展演变、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跨学科题群。学生在梳理民俗流变脉络、体悟传统智慧精髓的过程中,深化对散文“百草园”景致的文化解读。动态生成的立体化试题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在多元语境中深度理解语文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跨学科语文试题的呈现形式,营造沉浸式的测评体验。例如,以“童年记忆”为主题,制作情景化的音频题目。伴随着散文朗读,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百草园”的勃勃生机;穿插知识点问答,考查学生对散文意象的把握;渗透生成性任务,要求学生录制“我的百草园”音频,在创设故事情境中讲述自己的成长感悟。沉浸式跨学科语文试题,能让枯燥的测评过程变得趣味盎然,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内化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数字技术引入初中语文教学,推进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跨学科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始终遵循资源整合、智慧生成、人本发展等基本原则,从开发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语文课程、建设基于真实情境的跨学科数字题库、实施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方面入手,不断推动数字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增效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语文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再柱、朱晓蝶《以融促跨,以做促创——初中语文“跨界融合”实施策略例谈》,《语文教学通讯》2024年第11期。

[2] 张洪伟《跨区域可视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探索——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教育信息技术》2023年第Z2期。

[3] 姚思《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跨媒介教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