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分析

2024-12-02 00:00:00杨有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也亟需改进,本文从新《课标》的解读入手,深入分析了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文章提出当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以及文化传承的缺乏是影响文言文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通过扩展教学内容的现代相关性、探索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环境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最终优化文言文教学,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文化自信 语文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34

一、新《课标》视域下文言文教学探析

(一)课程目标探析

1.知识能力目标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自身即是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且在当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价值。这种古代汉语的表达形式,精准而富有韵律,蕴含了历史上的社会现实和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是传承文化的桥梁,也是启迪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力、文化认同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2022版语文新《课标》设定了文言文的基础教学目标,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此目标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与重点,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的辅助下自主掌握文言文知识,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更深层次文化的兴趣和能力。

以此教学目标为引导,教师需要系统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构词法、句法结构以及其独有的表达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如课文讲解、古文背诵以及文言文写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对文言文的基础理解和应用能力。更进一步,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将帮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精确与美感的同时,培养其文化自信。

2.文化素养需求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化素养需求,着眼于引导学生透过古典文本,感知并理解中华思想文化的精华。通过系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能够逐步构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认识不是简单的事实积累,而是通过对语言的深度解析,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解读文言文中的哲理和道德观念,逐步构建起对中华文化连续性和整体性的认识。这种教育过程是动态的,涉及对古代文本的解读与现代价值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立桥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应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理念的内在感知。使学生探索文言文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体验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哲学深度,最终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需求探析

1.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如何整合传统与现代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包括探索融合多媒体与互动技术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在保留文言文原有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教学理念,使得教学内容既传统又现代,既严谨又具吸引力。

2.学生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应关注如何通过文言文教学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涉及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新《课标》的框架下,教师应深化对文化传承的理解,探讨如何通过文言文教学引领学生体验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美学价值。这种审美教育的深化,要求教师在传授文言文的同时,能够引发学生对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哲学反思,从而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局限性

1.传统窠臼与现代价值融合缺失

当下语文课堂的文言文教学仍多固守于传统解读框架,缺乏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有效融合。教育者在传授古文知识时,往往注重形式和语法,却忽视了文言文对于当代社会的作用。文言文是活的,应当成为连接过去与现代的桥梁,而非仅仅作为历史的回响。在当前的教学中应加强文言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探讨古代思想在解决现代问题时的方式,从而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2.文化视角局限

当前文言文的教学在文化视角的呈现上亦显局限,往往囿于对封建时代的传统批判视角,缺乏对时代背景的细腻探究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视角。这种偏狭的文化视角限制了学生对文言文文本的全面理解,未能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化与思想,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多样化文化价值的认识。教学内容的这一局限性减弱了文言文的教育效果,也未能充分发挥文言文在培育学生全球视野和文化自信中的潜能。

(二)学生学习动机与认知局限

1.自主动机不足

首先,文言文本的句法结构和语言风格与当代生活现实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动机不足。文言文中较为古老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对于现代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以理解,因而产生了距离感。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学习难度自然更大,学生不免在文言学习中有挫败感,直接影响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客观限制也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智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对于文化的深层理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相对不足。文言文的内容往往涉及历史、哲学等抽象且深奥的主题,而这些主题对于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他们的兴趣往往集中于更具现代感和娱乐性的内容,对于文言文的兴趣相对较低。因此,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难以自主地接触、理解和探究文言文的内涵与价值,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总之,文言文作为一种较为晦涩的传统文学形式,是当前教学中不可否认的客观挑战。

2.认知能力浅薄

当前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即将文言文作为一种应试工具而非文化遗产来对待。这种现象部分源于教育评价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这两者往往侧重于记忆和重现古文内容,而非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背后文化和哲理的理解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导向下,学生往往缺乏探索文言文所代表的历史情境、文化价值及其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机会。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深层学习发生在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网络相链接时。然而,如果教学仅仅关注于文言文的字面意义,忽视了其作为文化传承媒介的角色,学生便难以在认知上建立起文言文知识之间的深度联系,从而导致对文言文的认知浅薄。这种浅层次的认知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减弱了他们作为文化继承者的责任感与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困难

1.路径依赖与创新应用困境

文言文教学以讲授为主导,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知识传递方面较为高效,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显示出明显不足。教学的创新不足源于多方面的制约,如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专业成长的局限,以及缺乏对教学方法持续更新的支持。教师在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往往重视教学内容的覆盖而非学生的主动探索,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限制了他们通过探究和实践来构建知识系统的机会。在教育中,自主动机更是支持学生超越简单的任务完成,达到深入理解与个人成长的关键。然而,文言文的晦涩往往使大多数学生在初次接触感到难以理解其深层文意与美学价值。这种认知上的障碍自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难以看到学习文言文对个人现实生活的直接益处。当学习成为一项单纯的、缺乏内在意义的劳作时,学生的自主动机便显著受挫。

2.互动模式与学生参与缺乏

有效的教学互动被视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社交技能的关键因素。在文言文教学中,缺乏设计精良的互动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内在动机。缺乏互动的课堂不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发展。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是信息的接收过程,更是一个社会互动和心理建构的过程。当课堂缺乏互动时,学生失去了通过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来深化理解的机会,这种局限性阻碍了学生对文言文深层文化意义的探索和内化。

三、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教学内容优化策略

1.注重文言文的现代性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现代性,意味着将文言文与当代生活、学生的现实经验及现代社会的重大议题相连接。这一策略的基本出发点是选取与当代生活密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或主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即时相关性和实用价值。例如,教授反映古代科技、经济、法律、伦理等方面的文言文时,让学生探讨这些主题在古代与现代的异同,如引导学生分析古代的治水、征战等议题,与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国际和平等问题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学习文言文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文言文不再是孤立的学科知识,而是作为学生解读世界、理解历史和参与现代社会讨论的工具。通过将文言文与当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相连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亦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形成文化自信

在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这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悟和领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经典文本,探究其中蕴含的历史情感、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从而真正领略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底蕴。强化文化自信和传统价值的教育正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新时代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深刻智慧和独特美学。深度解读经典文本,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情感、道德观念和生活智慧,利用这些文本中的故事、议题和人物,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二)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探索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探索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时,教师应以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为指引,深思如何平衡应试与素质、知识与素养、能力与兴趣的多维关系。首先,教师需审慎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将考试成绩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这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兼顾考试要求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体系。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创设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师还应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成长,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2.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环境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建立起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倡导平等、尊重和信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管理和教学组织,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堂反思和改进,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三)文言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系统性任务群

在构建系统性任务群方面,教师需要以整体的系统框架审视文言文教学,这不仅仅是简单设计一系列任务,而是要将学习任务有机地融入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以此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精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此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这些任务不应仅仅是阅读与理解,而是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思考。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合理设置任务的难度和复杂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任务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以任务本身的趣味、内涵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文言文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

2.培育批判与创造思维

教师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耐心,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加以引导,注重思辨与评析,引导他们批判性地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同时,通过启发性问题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使之学会主动思考、质疑,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引领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必须要不断创新,筑牢学生的文化根基,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展望未来,教育者需百折不挠,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参考文献:

[1] 周教明《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10期。

[2] 蒋敏《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语文建设》2023年第17期。

[3] 孙园园、苏新春《统编本初中文言文语言知识类练习编排探析》,《教学与管理》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