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教育转变。综合实践性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本文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性活动设计进行了探讨,分析其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举例说明相关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性活动 设计 应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32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这个关键词则体现了活动内容的广泛性,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这个关键词则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活动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实际操作,如朗读、复述、讨论、写作等;二是学生在课堂外的实践,如阅读课外书籍、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在联系生活、积累材料、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中的综合运用意识,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现实生活中乐于探究语文知识。
(二)目标性原则
确定活动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向,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探讨、研究,提高活动的效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语文的应用意识。
(三)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外学习资源和服务。确保课内外语文学习时间合理分配,避免过分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四)开放性原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空间等方面。活动内容从教材扩展到整个社会,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活动空间打破语文课堂、班级教室的限制,向大自然拓展,向其他学科延伸,向社会延伸。
(五)过程性原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发展。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去体验、去探索、去创新。
(六)综合性原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界限,以综合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容的综合,即跨学科内容综合;二是过程的综合,即学习、研究、应用的综合;三是资源的综合,即校内与校外、信息技术与书本资料、智力与体力项目的综合。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方向
(一)结合课文学习进行设计
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文课文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调查、访谈、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结合学校生活进行设计
学校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生活中的事件和活动,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就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三)结合社会生活进行设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撰写心得,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合传统节日进行设计
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时令节气、节日组织学生调查了解节日的起源、习俗等,编写小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五)结合地方文化进行设计
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结合地方文化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名人、古迹等,采访、记录、导游、展示汇报,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六)结合时节变化进行设计
季节变化是自然界的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结合季节变化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会自然变化,提高观察和表达的能力。拓展阅读、社会实践、校内外参观、访问、调查、竞赛、讲座、演出等活动都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场”。
三、活动的形式与途径
(一)主题式整合学习
选择一个跨学科的主题,如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这个主题下,可以融入语文、数学、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二)项目式学习
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项目,要求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设计一个校园“花钟”规划项目,学生需要考虑花园的设计(美术)、植物的选择(科学)、面积的规划(数学)和宣传文案(语文)等。
(三)问题解决式学习
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讨论交流等途径,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研究姓氏的问题,可能需要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四)跨学科课程设计
学校可以设置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
(五)校内外合作项目学习
学校可以与社区、博物馆、科研机构、传统文化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校园以外更多的学科资源。这种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将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活动案例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单元主要分布在五六年级,五年级主题《遨游汉字王国》,六年级主题《难忘的小学生活》,教学活动以“听、说、读、写、评”贯穿全过程,对应新《课标》中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以五年级《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活动单元为例,进行主题式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一)教学内容信息
教材内容分为两个板块:《汉字真有趣》《我爱你汉字》,具体的文本阅读材料10篇,活动建议2篇,根据以上提示,本次活动主题贴合教材内容,主题为“遨游汉字王国 探寻汉字之谜”,活动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了解相关知识;第二阶段搜集整理资料;第三阶段展示交流;第四阶段调查研究;第五阶段撰写报告;第六阶段展示、评价。
(二)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有明确要求:
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形成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
2.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3.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4.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进行了解,通过调查访向、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近三千个汉字。在此基础上,开展以“遨游汉字王国,探寻文字之谜”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汉字的感情,形成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四)学习任务群设计思路
本设计体现主题性、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创新性原则,围绕主题,创设大情境,设计大任务,实施过程性综合评价:
1.作业层次。主要分为“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综合性作业”三个层次。基于大单元视角,各层次的作业既独立承担功能,又相互联系,梯度推进,形成完整统一的作业体系,促进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
2.作业模块。课时作业以“遨游汉字王国,探寻汉字之谜”为大主题,创设大情境,设置“汉字趣味园”“百变汉字园”“汉字嘉年华”三大主题园,各园内又设置了体验场景,分别对应“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探究性作业”三个层次。多元化作业设计既兼顾群体特点和个性化差异,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能力自由选择,力求体现作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3.作业评价。学习评价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从时间、空间、动态参与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五)项目化作业目标
1.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魅力,形成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了解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运用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筛选。
3.能通过有趣、新颖的形式展示资料,办一次汉字交流会。
4.搜集资料,了解关于汉字历史和现状的知识,增强对汉字的自豪感,形成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5.能围绕汉字开展简单的调查研究,实地调查学校、社区、公共场所汉字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作业完成方式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散学习,集中展示。
(七)项目化作业流程
1.分小组。2—4人为一个合作小组;2.选题。确定研究内容,明确要求;3.策划。制定小组研究计划,商定活动时间、地点、分工、研究方式;4.实施。课堂内开展计划、交流;课外按计划开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即时指导;5.展示。分组交流学习成果;6.评价。总结收获;拓展思维。
(八)项目化作业内容
1.探寻汉字趣味——“汉字趣味园”
(1)课内作业:搜集并展示字谜、谐音故事、歇后语、对联、形声字辨析。
(2)课外基础作业:搜集字谜,创编字谜,搜集汉字故事,搜集歇后语,搜集对联,搜集日常易错字,搜集各类趣味汉字,
(3)课外发展作业:搜集汉字故事,讲汉字故事,摘抄歇后语,创编对联,汇编《易错字集》。
(4)课外探究作业:开展“汉字趣多多”识字交流会。
2.了解汉字演变——“百变汉字园”
(1)在教师指导下,分组了解汉字的现状和历史,了解汉字的文化,感受汉字的魅力,增强对汉字的了解和自豪感。
(2)课内作业:了解汉字的演变,讲甲骨文的故事,欣赏书法《千字文》,了解《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草案)〉的说明》的作用和意义。
(3)课外基础作业:搜集常用汉字的演变形态,开展“识别甲骨文”游戏,欣赏书法名帖,开展普通话闯关游戏。
(4)课外发展作业:制作“推普”手抄报,爱好书法的同学尝试临摹名家书体。
(5)课外探究作业:开展“汉字擂台”游戏。
3.研究汉字之用——“汉字嘉年华”
围绕汉字展开生活化研究,以举办汉字交流会,实地调查,写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示成果。
(1)课内作业:学习《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2)课外基础作业:学写自己姓氏的研究报告.
(3)课外提升作业:校园“啄木鸟纠错字”行动;社区规范汉字应用调查研究。
(4)课外探究作业:开展“汉字嘉年华”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九)评价与反馈
为了积极贯彻“教—学—评一体”的原则,发挥评价在学习活动中的导向作用,发挥评价的增值效力,整个活动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学互评、小组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林通《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探微——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例》,《江西教育》2020年10期。
[2] 王璐《综合性学习》,《贵州教育》2024年第3期。
[3] 王莺洁《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效率探析》,《青海教育》2024年第4期。
(刘娟,1981年生,女,汉族,陕西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