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与劳动教育在育人方向、课程资源、教学形式等方面高度契合,为开展跨学科教学提供了肥沃土壤。文章在分析两者结合优势的基础上,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托,以二年级《千人糕》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为案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统梳理教材、深度挖掘资源、创新评价模式等策略,力图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 小学语文 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30
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分别强调了加强学科融合、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面对“双减”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亟需创新劳动教育的融合途径。学习任务群为落实跨学科理念提供了重要抓手,以学习任务群为纽带,有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行合一,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契合点的基础上,以《千人糕》为案例,总结融合策略,为丰富小学语文形式,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具有天然优势。从本质上看,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导向上高度一致。从形式上看,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都强调生活化、实践性,为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契机。从内容上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1.立足课程标准,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上的相融共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学科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在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在悄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这一点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劳动教育总目标不谋而合。新的劳动学科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教育要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具备必备劳动能力,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内涵,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可以说,语文学科与劳动教育在育人方向、价值追求上的高度契合,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2.深挖教材资源,劳动精神在语文课堂上的悄然孕育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主旋律。从课文内容看,《田家四季歌》描绘了农民伯伯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场景;《端午粽》歌颂外婆为邻里包粽子的暖心劳动。散文、童话、诗歌、寓言等多体裁的优秀文章,生动再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形象,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劳动之美、劳动之难、劳动之光荣。从教学资源拓展看,一些校本或地方教材,也编选了一批有关劳动创造、劳模风采、特色产业的文章和活动,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补充。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植根于生活的教学资源,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底蕴深厚的素材。
3.创新教学方式,劳动实践在语文课堂上的有机渗透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展主题式、跨学科、项目式等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这些教学形式的转变,与新的劳动学科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课程实施模式不谋而合。比如,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赵州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小小建筑师”的项目情境,引导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桥梁的建筑特色,动手模拟制作,在实践中体验劳动创造的过程,在“行万里路”中认识劳动创造的本领,在“吃百家饭”中感悟中华民族的建筑智慧。类似的跨学科、主题式学习,能让学生沉浸于具体的情境中,在动手实践中感知劳动的艰辛,在合作探究中理解劳动创造的价值。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化的转型方向,为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开辟了渠道。
对接语文新《课标》和劳动新《课标》的精神,深入分析两者在育人目标、课程资源、教学形式等方面的高度契合,是推进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一线教师应结合校情、学情,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设计跨学科学习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素,才能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推进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策略,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1.系统梳理语文教材,强化学习目标引领
教师要围绕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系统梳理蕴含劳动内涵的语文课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群。任务设计要把握目标导向,做到由易到难,环环相扣。语文基础知识与劳动教育目标要有机结合,使“语文味”与“劳动味”融为一体。
2.深度挖掘语文资源,拓宽综合育人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识字、写话要引导学生观察劳动场景;古诗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劳动哲理;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书写劳动故事。综合实践、课外阅读等资源也要注重劳动体验。这些隐性资源往往蕴含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用心经营。
3.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创设真实教学情境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课堂上,教师要试着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善于利用丰富资源,如:课文插图、网络媒体、学生生活基础等现有资源,在课堂中创设真实、生动的劳动教育情境,将丰富的语文知识与生动的劳动教育相结合,开阔学生的知识眼界,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兴趣。
4.创新教育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代教育评价模式要突破传统意义上单一的结果评价,建立符合语文学科和劳动教育要求的多元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合作精神等,引导学生认真撰写劳动日志、记录收获与不足,同时要形成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接受全方位反馈、全过程指导、全员参与的良性评价生态,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通过学习任务群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元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介绍一则跨学科教学案例。
案例: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千人糕》学习任务群设计
《千人糕》是一篇极具童趣的现代散文。作者以“千人糕”为题,生动介绍了这一南方特色美食从原料到成品的“千人”创造过程,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一切的道理。教学中,笔者以该文为载体,精心设计了一个“劳动最光荣”的学习任务群。
活动一:研读课文,梳理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1.借助课文插图,学生试着复述千人糕的来历。
2.教师出示“米糕的生产过程”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梳理千人糕的制作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通过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和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详细了解了千人糕的制作流程。这一过程包括了选料、加工、蒸煮、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通过梳理这些步骤,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初步认识到了生产一个简单的食物所需要的多道工序。
活动二:分组讨论,了解身边不同行业的劳动内容。
1.制作米糕的材料虽然只有米和糖,但同样来之不易,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吗?
2.引导各小组学生了解米糕包装、运输、销售过程,说说:米糕的制作过程需要哪些人的劳动呢?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的多样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围绕“千人糕”这一主题,讨论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学生们积极发言,列举了种植糯米的农民、开采木薯的工人、加工糖的师傅、销售糕点的店员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拓宽了视野,还深刻体会到了劳动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活动三:动手实践,模拟制作各具特色的千人糕。
1.根据教师提供的糯米面团、糖等材料,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千人糕。
2.学生小组内完成制作千人糕评比,评选出本组“最佳小面点师傅”,并完成千人糕的宣传标语。
为了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准备了一些糯米面团和其他必要的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千人糕。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还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制作出了各种形状和图案的千人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活动四:分享感悟,表达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敬意。
1.在全班开展“我是千人糕小小解说员”活动,各小组合作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千人糕手册。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宣传手册并分享制作感受,其他同学结合教师出示的“我是千人糕小小解说员”评价表进行星级打分,并说明理由。
2.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许多人的劳动?
3.引导学生根据千人糕的制作过程,说说衣服的制作工序。
4.你想对生活中的劳动者说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分享,学生们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意,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设计“研读课文—分组讨论—动手实践—分享感悟”的学习任务群,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走近生活,关注劳动,懂得千人糕的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默默付出,学会用欣赏和感恩的眼光看待每一份平凡的工作,懂得只有热爱劳动、勤于实践,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跨学科教学评价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寻找相关联学科的融合要点,在创设真实课堂情境的基础上,开发用以测量学生表现的过程性评价内容,使学生明确“要做什么”“做到怎样”,引领学生投入到鲜活的学习活动中去。本案例的课堂教学评价有以下亮点:
1.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体,评价功能激励化
传统意义上的评价功能,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丧失了教育的平等性。现代教育评价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功能更趋向于发展性和激励性。在本案例中,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评价语以鼓励性为主,将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放在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上。
2.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中心,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大多是教师对学生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而现代教育评价注重更多的评价主体参与,教师、家长、伙伴和自己等都可以纳入评价主体范畴。本案例结合“劳动最光荣”主题,在课堂活动三中,各组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千人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评选出本组“最佳小面点师傅”,为课堂自我学习赋能。
3.以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为目的,评价结果透明化
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及时公布和交流反馈是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的重要环节,不仅能指导学生更加针对性地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教学效果,及时改善教学方案。在本案例中,在活动三动手实践,模拟制作各具特色的千人糕,评选出本组“最佳小面点师傅”,并完成千人糕的宣传标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及时公布各小组评选结果和宣传语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课堂指导,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公平公正的小组评比的学习氛围,同时为活动四分享感悟,表达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敬意之“我是千人糕小小解说员”活动的实施开展奠定学习基础。
4.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评价标准前置化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前置,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了抓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学习工具,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前置,引导学生探究新知、锻炼能力,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案例在活动四分享感悟,表达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敬意之“我是千人糕小小解说员”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将“我是千人糕小小解说员”评价表先行出示在课件上,学生结合评价标准准备的解说内容会更准确。其他学生也能结合评价标准精准评价,进行星级打分,评价方向针对性更强,能够共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本案例围绕“劳动”这一主题,整合语文学科内容,科学设计学习任务,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在研读课文、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感悟提升的过程中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让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学生塑造高尚品格、实现全面发展的沃土。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童年启蒙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强智富”时代新人的使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以学习任务群为平台,能够激活两者的教育生命力,既能为语文教学注入崭新动力,又能让劳动教育渗透于学生启智润心的方方面面。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魏显勇《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9期。
[2] 张海峰、李家栋《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菏泽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3] 施光宏、朱娉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例》,《语文建设》202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