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认知冲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2024-12-02 00:00:00薛晓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智力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知识,也正是因为难以深入理解语文概念,所以一时之间无法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现象,很容易让学生陷入认知误区,形成认知错误。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根据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方式,要引入新材料,打破学生陈旧的学习观念,使用思维导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探寻思维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如此方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认知冲突 思维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28

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存在的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各种方式达到认知平衡的,这种方法通常为同化或者顺应。认知不平衡可以促进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由此不难看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以已有知识为结合点,对新生事物产生认知失衡后,获得学习平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依托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们需要创新方式,不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利用此种认知冲突内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学生们只能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并没有太多机会深入思考这些知识的核心原理。长期如此,学生们会因为无法深刻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失去学习兴趣,也会因为没有主动思考的机会而无法提高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涵盖范围广泛,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在语文学科特殊性的引导下,教师们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但鲜少会直接告诉学生有效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方式方法,致使学生只能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此种方式虽然能让学生短时间内理解记忆所学知识,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不利,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毕竟不像数学、英语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即使联系生活,也较为浅显。这就导致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脱节,致使语文学习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文学鉴赏和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侧重于对课文的解读和文字的理解,却忽略了文学鉴赏和审美,也极少有机会独立自主地欣赏某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虽然鼓励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但其实真正敢于表达的学生极少。有些学生是因为天性腼腆内向,有些学生是因为害怕出错,这就导致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通常倾向于在课堂教学间隙直接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专门的语言环境。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不足。同时,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本应有利于学生情感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然而,尽管教师们重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却往往未能有效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元素,也很少让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课文中的价值理论和思想内涵。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和体会情感,实际上不利于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压力的影响。因为学生需要面对各种考试和评估,所以许多教师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导致“高分低能儿”不断出现。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和需求。且由于班级人数众多,教师难以关注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得不到发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借认知冲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借认知冲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因此,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巧借认知冲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和文学作品,学会辨别真假、评判是非,从而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判断。这样的能力将使学生在面对各种信息和问题时理性分析、全面思考,提高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巧借认知冲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思维是语言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分析其中的观点和结构,对其进行评价和判断。学生可以通过批判性阅读训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积累知识,培养批判思维,拓宽思维边界,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理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的能力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三、巧借认知冲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引入新材料,打破学生的旧观念

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他”。陶行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相关步骤和流程。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非常重要,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全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引入新材料、设置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引入新材料打破学生的旧观念,利用不同的疑难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入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关的新课文、新知识或新观点。通过新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与学生的旧观念形成冲突,促使小学生重新思考和调整认知。

比如,教师教学《矛和盾的集合》一课时,引入全新材料《瓜田不纳履》或者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们思考和比较《矛和盾的集合》中的道理。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的新观点和旧有的观点形成冲突,促使学生转变思维,提升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全新的问题,或者从新视角对旧知识进行思考。通过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重新审视事物,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和课文相关的问题,如孔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可以直接以孔子的学问为核心,指引学生提出相关新问题,使其从非传统角度思考,如“孔子对和谐社会的看法是怎样的”“孔子是否只关注士人阶层”。这样的问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下提升思维能力。教师们需要引导学生比较和对比不同的观点、文本或者文化现象,让学生们在认知冲突下更加活跃和深入地思考。例如,在《夜莺的歌声》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和学习《小英雄雨来》,让学生们比较这两篇课文,感受英雄人物的品质,体会这些人物的爱国情怀。对比这篇文章和其他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形成认知冲突。

2.引发学生疑问和质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借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相关的学习经验,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们在疑问引发中产生思维冲突。比如,教师在教学《望洞庭》这首古诗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写作手法?引发学生思考,让其了解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不同观点,促使学生产生和旧观念截然不同的认知冲突,进一步思考和调整思维。

例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关于该人物行为和动机的质疑,如“为什么作者要选择闰土来写作?”“作者笔下闰土的行为真的合理吗?”学生们在提出质疑的瞬间已经思考分析了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通过对人物的剖析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文章,体会作者的创作寓意。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和思考问题,通过引入多个观点和不同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和思维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草船借箭》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著名的文学作品。教学此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如“《草船借箭》暗喻国家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解读这些不同的观点,以此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参与辩论活动,就某个问题、观点或主题进行交流和辩论。通过与他人的观点碰撞,思考各种不同的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上,学生们以“保护环境,珍爱家园”为主题进行讨论,从不同立场进行辩论。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制作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总结

陶行知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改造思想,认为应该“以科学之方,新教育之事”。思维导图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全新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发展。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使用思维导图,利用科学的思维导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们在总结中形成科学的、逻辑性的思维。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并将不同的观点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展示清楚。这样的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结构,还能够使其思考新的问题和提出新的观点。例如,在《望庐山瀑布》教学中,指导学生把不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等要素以分支的形式呈现在思维导图中,通过连线展示这些意象、情感和主题之间的联系。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总结。

在《将相和》这一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总结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等要素,通过总结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维过程,在认知冲突下提升思维能力。教师还要注意对思维导图的对比分析,就是将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放在一起,然后整体性进行对比分析,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和讨论中发现不同的观点,了解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藏戏》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师教学完这篇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对其他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解研究,制作不同剧种的思维导图,在对比分析中了解不同剧种的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思考这些剧种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在思维冲突下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

4.探寻新的思维方向,学生自己合理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上添加新的分支或者节点,探索新的思维方向,引发认知冲突后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伯牙绝弦》讲述的是知音难寻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思维导图上添加和俞伯牙、钟子期相关的文化、艺术或者社会背景,扩展学生的思维范围,引发学生新的认知冲突。除此之外,由于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通过和他人的对话交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评价过程引发思维上的冲突。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十九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杰作,该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在教学中,学生们讨论“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通过火柴光亮所看到的种种幻想表达出的小女孩内心深深的渴望”。学生们可以基于自己的同情心理,讨论“可以避免小女孩死亡的方式”。学生们自己评价反思,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和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认知冲突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的不足,引入新材料,制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和质疑。借此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利用此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实践反思中内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娟娟《构建认知冲突,历练思维能力》,《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年第12期。

[2] 唐春兰《诱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 ——以〈慈母情深〉为例进行探讨》,《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20年第5期。

[3] 鲍宗武《营造“认知冲突”,促进语文深度学习》,《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1年第9期。

[4] 韩倩云、郭海英《有效应用"认知冲突"策略,在深度理解中发展思维》,《师道·教研》2022年第11期。

[5] 邱清娥《引发认知冲突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