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时期,赋予了小学语文更为深刻的育人定位,强调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聚焦学科特性与学生需求探索教学新方法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立足阅读与写作各自独立而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路径。从新《课标》要求、学科定位以及学生素养发展三个维度分析读写融合教学的实践意义,并坚持以读为基础、以写为延伸的底层逻辑,分析实现读写共生的可行策略。以期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化、素养化,助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读写共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25
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属性与人文特性的综合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成为亟待深入探究的核心议题。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存在碎片化、肤浅化的现实问题,难以满足育人新要求,加快教学转型成为必然。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的两大重要模块,打造读写一体化课堂,构建输入、内化、输出的完整语言认知闭环,不失为教学创新的突破口。
一、小学语文实施读写结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
为了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部对课程标准这一纲领性文件做出了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落地,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引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小学语文落实读写共生是对新《课标》要求的积极响应,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大有裨益。具体而言,第一,落实课程新理念要求。新《课标》重塑了语文课程理念,强调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小学语文坚持读写共生,能够打破以孤立知识点为单位的解析式教学方法,促使教师立足整体视角,从语言认知基本规律出发,探寻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触点,构建纵深延伸、相互勾连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让新《课标》理念有机融入日常教学。
第二,推动核心素养目标落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为了让核心素养理念扎根课堂成为中心议题,读写结合能够创造有力支点。纵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体现认知的综合性。小学语文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发现语言深层魅力,深化文化底蕴,更易于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与发展,让核心素养目标自然生成。
(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力举措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小学语文采取读写共生的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具体而言,第一,提升语文学习力。相较于传统的解析式教学而言,读写结合将认知重点放在语言规律、思想方法的探索方面,强调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分析、内化与输出的完整过程,获得阅读方法与写作技巧。可见,读写融合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意表达,由学会走向会学,由会学走向慧学,提升语文学习能力,让语文学习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层次。第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小学阶段是习惯塑造的关键时期,发挥课堂优势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读写结合模式在习惯塑造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从整体而言,能够促使学生生成一体化的学习意识,改变“就事论事”的学习方法,建立统整知识结构的学习习惯。从细节的把握而言,读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以及广泛积累、勤于练习的写作习惯,支持深度学习的自然发生。
d8+z2OTgSkJ586YDYsZ7KTVQHjQezaFlhyaDeZRcC+M=二、小学语文实现读写共生的有效策略
(一)以读促写,读中学写
1.精读学习写作方法
教材中的课本皆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蕴含丰富的语文思想方法,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带来启发。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侧重地展开精细化阅读,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课本获得必要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本次写作侧重于对景观的描写,突出某个地方为什么好。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所要学习的关键语文要素,即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教材围绕认知要求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以及《繁星》四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写作练习主题为“推荐一个好地方”。教师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设计读写融合活动,将阅读打造为支持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支点。首先,带领学生展开批注式阅读。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让学生边阅读边标注,提炼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表达手法、布局方式等关键信息,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认知。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反馈,提供精准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开展课文解析,并从中抽象出一般写作方法,为写作奠定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展开群文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更易于突出写作手法特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借助导读问题为学生提供阅读切入点,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获得写作方法启示。例如,设置如下问题,找出《观潮》和《走月亮》中表示推进关系的词句,厘清课文主线,分析两篇文章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对比《观潮》《走月亮》和《繁星》,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突出事物特点的?通过设计由浅及深、由简至繁的精读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学习写作方法。
2.广读积累写作素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素材积累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基本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最为简单、有效的素材积累渠道。因此,教师坚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指导模式,拓展学生的涉猎范围。首先,立足课内阅读的素材积累。以课内阅读为载体的积累需围绕清晰的目的展开,促使学生将阅读所得真正转化为写作支撑。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根据课文题材或内容特点,设计多元化、趣味化的阅读活动。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的突出特点是精细、生动的语言,可以注重默读,侧重对语用特点的推敲,让学生潜心品味课文语言,并进行摘录。又如,《盘古开天地》一文是传统神话故事,以内容情节丰富著称。教师可以组织情境体验式阅读,组织学生通过读者剧场演绎课文内容,感受主题意义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积累故事类作文的可用素材。其次,立足课外阅读的素材积累。积累是一项循序渐进且持之以恒的认知活动,单纯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注重课外阅读拓展至关重要。课外阅读依赖学生的主观自觉性,兴趣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教师以小学生的兴趣为轴心,推荐有趣而又不失探究价值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读“闲书”。例如,小学生喜欢色彩鲜明、故事性强的文本,教师可以推荐绘本、著名的童话故事、小说等类型的读物。待学生建立起课外阅读习惯之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类型。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无限延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实现“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口自畅”,让学生逐渐形成落笔成文的能力。
3.趣读拓展写作思维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写作需要摆脱一成不变的套路化指导,注重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而且能够推动学生的写作思维走向灵活、深刻。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聚焦知识与技能的阅读教学方式,组织开放性、思辨性的趣味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思维空间,为个性化写作赋能。以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安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以及“我的动物朋友”习作训练。三篇课文的写作角度与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与赞美。写作则与以往描写动作的习作训练不同,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需求进行创意表达。教师从写作要点出发,组织相契合的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设置写作立意,刻画动物形象,表达真挚情感。例如,本单元的三篇课文落笔于细微之处,借助对点滴小事的生动描写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动物形象呼之欲出。教师由此设计体验式阅读,借助多媒体播放猫、母鸡和白鹅三种动物的生活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再对标课文中的描写进行阅读。由此引发感官体验与理性思考的碰撞,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写作视角,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同时,从文字中感受生活、观察世界、品味人性,达到拓展写作思维的目的。
(二)以写带读,写中悟感
1.随文练笔解构文本
小学生的阅读过于关注文本的表征含义,习惯采取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阅读理解层次较为肤浅,是影响阅读体验的重要问题。针对此情况,教师借助随文写作促使学生改变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关注对文本特点的解析,提升阅读能力,逐渐走向深度阅读。以《落花生》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蕴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阅读的重难点是读懂重点段落内容,体会课文的主旨思想。教师围绕阅读认知要点设计随文写作任务,促使学生捕捉要点信息,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任务一,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在描写花生收获的时候为什么用“居然”一词?关于种花生的经过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尝试改写这段话使原意不变。此项任务意在引导学生揣摩重点词语,理解作者用词的独特之处,深化对课文语言特色的理解,丰富表达技巧。任务二,默读第2—15自然段,标注出课文提出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并模仿这一写作方式,任选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阐述其特性。此项任务是对重点段落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尝试灵活运用。任务三,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扩写花生的好处,要求表述符合主题意义以及原文的表达逻辑。此项任务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思想的理解,能够根据立意完成对文本的再加工,将自我经验与情感融入文本,形成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在递进式的随文写作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解构,不仅读懂文意,而且读出个性化的感悟。
2.读书笔记加深感悟
深度阅读是基于上下文感知生成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模式,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读书笔记是一种立足整体视角的阅读心得,是推动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重要驱动力。教师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将阅读所得与所感记录下来,能够在深化阅读理解的同时,促进阅读体验融入具身认知,形成“属我”的语文素养。以《圆明园的毁灭》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的光辉历史与毁灭经过,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课文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需要学生在读后进行反思与梳理。因此,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视角分享阅读感受。首先,教师发挥微课生动形象、短小精悍的优势,向学生集中呈现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详细解析主要内容、常用形式以及呈现方法等要点,并借助案例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其中的方法。其次,读书笔记的撰写。由于小学生撰写读书笔记的经验较为浅薄,教师可以在写作切入点方面给予学生些许提示。例如,写出圆明园当年的光辉景象;又如,围绕圆明园的毁灭写出自己的感受;再如,多方查阅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介绍其艺术价值。通过适当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借助读书笔记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学会多角度解读课文,以提升阅读能力,加深阅读感悟。
3.创意写作延展主题
文章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围绕中心主题的逻辑性表达,阅读理解的重难点在于读懂主旨思想。基于此,教师围绕主题意义设计读写活动,借助创意写作延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以读书明智为话题,编排了《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三篇课文以及推荐一本书的习作。教师围绕单元主题以及读写内容组织如下教学活动。首先,课前三分钟演讲。教师引导学生以“读书”为话题展开自由演讲,可以是推荐一本书,可以是阐述读书的好处,可以是分享读书感悟等。以此引入单元主题,促使学生对即将所学内容形成系统认识。其次,关键议题辩论。从古至今关于读书意义的说法不胜枚举,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视角作为议题,组织学生撰写辩论稿。例如,古人既提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促读名言,又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现象的,并说出你的支持的观点。从单元主题中深化出具有探究价值的议题,组织学生从课文以及其他阅读材料中提取依据,生成自我观点,并用富有逻辑的话语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展示自我观点,并针对分歧展开进一步辩论,推动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的进阶发展。
总而言之,在大力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面前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探索教学新路径至关重要。读写共生无疑是教学创新的有力尝试,对于学科发展、课堂提质以及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但是不可否认,读写融合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不断优化读写教学思路,探寻教学最优解,充分释放其育人能效。
参考文献:
[1] 王云平《以读写结合 促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4年第1期。
[2] 沈芳《读写有效融合,打牢小学语文教学基础》,《第二课堂》2023年第12期。
[3] 李晓敏《小学语文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新校园》2023年第12期。
[4] 刘近华《读写一体 高效教学——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天津教育》2023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