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及价值,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政教育 小学语文 渗透 全面育人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23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任。将思政教育有机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不仅有利于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同时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一,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并培养其良好的品德操守。其二,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先哲先贤的爱国情怀,并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其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诗词歌赋、名人传记等语文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现状
当前,虽然多个部门及一线教师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其一,部分语文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他们习惯于遵循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其二,现有的语文教材在思政元素的编排上存在不足。虽然新编教材力求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但思政元素的呈现过于零散和随机,缺少与语文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使得思政教育在语文课堂上难以自然渗透。其三,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面临着一定挑战。将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驾驭能力和育人意识,但部分教师存在着专业素养不足、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难以灵活运用思政元素激发学生思考。
三、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挖掘课文中的思政元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课文中的思政元素是实现思政教育有效渗透的重要前提。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往往体现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中,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细致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其中的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内容。这些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还能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和道德判断力。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的《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教学为例,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邓小平爷爷作为中国领导人的伟大事迹和贡献,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例如,课文中描写了邓小平爷爷亲自参加植树活动的细节,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意义,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亲自植树?”“邓小平爷爷为什么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邓小平爷爷身体力行参与植树活动的示范作用,以及这种行为对公众意识的影响。这一讨论不仅能让学生理解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深层意义,还能让学生认识到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这些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将《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中的思政元素有效挖掘出来,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以自然渗透。挖掘课文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中自然渗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2.结合时事热点,增强现实感
时事热点通常涉及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通过将时事热点与课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中所传递的思政教育内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教师结合时事热点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实现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目的。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种种事迹。通过结合时事热点,教师可以使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体现和传承。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当下社会中与雷锋精神相关的时事热点,如近年来出现的“最美志愿者”“平凡英雄”等新闻事件。这些新闻事件中的很多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了无私奉献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与雷锋叔叔的精神相契合。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关于社区志愿者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雷锋式”人物的事迹,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这些志愿者的行为与雷锋叔叔的精神有何相似之处,从而增强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和敬佩。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诸如“如果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同学或邻居,应该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学生将雷锋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雷锋精神,进而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雷锋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清洁、义卖捐赠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并进一步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思政教育内容,进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设计思政主题的课堂活动
思政主题的课堂活动能够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得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思考,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为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思政主题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意义,并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和道德观念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悟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思政主题的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语文知识习得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标。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二十六课《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医生在手术台上救治伤员的故事,展示了他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思政主题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这种精神的伟大。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简单介绍战争背景和当时医疗条件的艰苦,让学生对角色产生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教师再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医生、护士和伤员,在这个模拟的战地医院中,学生需要合作完成手术任务,进而感受在战火中救治伤员的紧张和责任。在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医生,在战场上救治伤员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这种情景模拟,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医生们的奉献精神和职业操守。最后,教师再组织一次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白求恩医生在战场上还要坚持救治伤员?”“白求恩医生的坚守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就“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启发,进而加深对课文学习内容及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强教育效果
多媒体资源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和思政教育元素,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象化,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二十一课《我不能失信》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宋庆龄遵守诺言的故事,体现了诚信的重要性和个人的责任感。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将课文中的思政元素传达给学生。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践行诚信的短片,这些短片可以包括著名人物的诚信故事、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行为以及诚信缺失的后果等,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并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诚实守信。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将课文《我不能失信》的故事情节制作成生动的动画短片。通过观看动画,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最终选择的过程,并思考“如果我是视频中的小主人公,我会怎么做?”进而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在观看动画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重现故事情节,并讨论:“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如何处理朋友和做客之间的矛盾?”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一组关于诚信的图片展板,这些图片可以展示不同情境下的诚信行为和失信行为,通过观看这些图片,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诚信在不同场合中的重要性,并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诚信表现情况,进而实现将思政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5.开展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能够将学生从课堂带入实际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体验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名人传记,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和社会现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进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十九课《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英雄雨来勇敢机智地与敌人斗争的故事,展现了雨来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雨来精神的伟大。首先,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抗日战争和少年英雄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如《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等,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英雄们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会或读书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和感受。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深化对课文和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来引导学生思考:“小英雄雨来和其他少年英雄有哪些共同的品质?”“如果你是雨来,你会如何应对敌人的威胁?”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英雄们的精神和品质。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或抗战遗址,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和英雄们的事迹。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英雄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敬仰的对象?”“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通过这种实地参观和讨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抗日英雄们的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老战士或抗战老兵,了解他们的战斗经历和生活故事,通过与这些英雄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英雄们的精神和品质。
总而言之,将思政教育有效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莹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名师在线》2023年第25期。
[2] 周逸凡《课程思政理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扬州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3] 张明凤《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探析》,《新课程》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