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分析

2024-12-02 00:00:00郑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原则,并对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设计步骤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阅读理解教学、语文写作教学这两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点与展开策略,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组织要具有内在关联,依托多样学习任务的递进式布设,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语文知识点,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任务群 阅读理解 写作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针对前两个版本的《课标》进行了内容补充与修订,对教学有着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重点突出教学的整体性,除了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以外,还应当加大对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关注度。

一、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原则

小学语文任务群的设计中应优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需求,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在学习任务群整体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具有整体规划,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小学语文任务群的设计需要更加强调实践性,学习任务群应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小学语文任务群需要更加有趣,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小学语文任务群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社交能力。此外,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需要考虑跨学科整合,利用不同学科知识来设计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设计步骤

基于小学语文任务群的设计原则,教师应按照设定学习目标、构建学习情景、设计学习任务、准备学习资源、课中有效指导以及评价反馈的顺序进行设计。

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知识内容、技能以及学习要求出发,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在学习情景的构建上,应尽可能接近真实生活,以便学生能够在实际环境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任务设计上,教师应根据小学语文内容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任务类型,如阅读理解、写作、口语表达等。在学习资源准备方面,教师应结合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来进行资源收集,如语言文字积累、文学阅读、思辨阅读等,并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联系,以此为依据进行资源收集。在课中指导方面,教师应优先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际原则以及学习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规划,确定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反馈设计上,教师需要保证评价与反馈的实时性,及时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语文任务群学习进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点与展开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任务群的设计要点

以《祖父的园子》为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任务群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在该文章的教学实践中,重点带领学生围绕“祖父的园子有什么”和“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两个内容进行学习,感受作者对自由的享受和向往,以及对祖父的怀念之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同时,要借助阅读链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借助阅读理解任务群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品读“我”在园子里的自由的语句,体会祖父的园子带给“我”童年的爱与温暖。参考相应教学目标与重点内容,要求围绕以下主题完成对阅读理解任务群的设定以及教学实施,即:在品读与朗读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了解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

1.前置任务的设计

设计阅读理解任务群时,教师需要先围绕文章阅读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完成对前置任务的设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布“探索祖父的园子”的任务,以此落实对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调动,鼓励学生主动展开对“祖父的园子”的资料收集,以及对植物相关知识的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形成小组调查报告后,在全班范围内共享。这期间,需要呈现的信息包括祖父园子的规模、祖父园子中所种植的植物种类等等。

2.阅读理解任务的设计

带领学生展开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并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回答,以此完成对阅读理解任务的布设,促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在相应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逐步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结合文章内容,请思考,祖父是怎样管理园子的呢”等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相应文章内容的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推理与归纳任务的设计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整篇文章形成更为系统、整体的认识,教师还应当在完成对阅读理解任务布设的基础上,向学生进一步发布推理与归纳任务。在相应任务中,鼓励学生整理、归纳文章内容,对祖父园子中植物的实际种植情况等内容展开进一步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围绕“祖父园子中所种植的植物都有什么用途?”“祖父园子中所种植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祖父的园子、园子中的植物展开进一步推理,支持学生联合小组成员或是班级内的其他同学、教师,共同完成问题探讨,形成最终答案,并以报告的形式呈现推理的结果。

4.任务群设计与教学的细节把控

为确保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任务群教学能够高质量展开,教师需要在完成对语文阅读理解任务群的设计后,配套落实对任务完成时间的设定。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考量各个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水平,完成对任务时间的合理安排。同时,还要落实对课堂组织方式的确定。通常来说,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完成前置任务、推理与归纳任务,深化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程度;可以结合个体阅读为主、小组合作为辅这一模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理解任务,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强化培养。

5.情感共鸣和创意凸显

在设计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的学习任务群时,还需要注意将“情感共鸣”与“创意表达”两大元素融合到设计中,保证结合专业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一,设计需要紧跟“情感共鸣”的步伐发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来唤醒他们与祖父母或亲人之间的美好记忆。学生站在自身角度进行回忆时,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并通过个人故事的分享,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从而进一步理解祖父对园子的深厚情感。第二,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理解对《祖父的园子》进行表达,并在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比如,教师给学生设定“如果我是园子中的植物或者动物”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对文章进行重新理解;在理解以后,学生用不同的视角进行创作,应用创意表达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理解,并不断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第三,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和文章“互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或实景模拟,为学生构建一个与文本中相似的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完成和祖父园子的互动,沉浸式体会祖父对园子的精心呵护和深深爱意。

6.评价与反馈

切实参考学生的实际语文阅读学习情况,完成对阅读理解测试题的设定,并结合小组讨论记录等资料,综合完成对学生阅读情况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明确自己在语文阅读理解方面的不足,以及优化方向,推动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持续提高。

(二)小学语文写作任务群的设计要点

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续写故事”为例,针对小学语文写作任务群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与探讨。在相应写作教学中,需要学生根据前面的三幅图合情合理地预测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切实参考在图片中所获取到的信息,参考故事的前因写出后果。

1.依托故事情境引入任务

在课堂教学启示阶段,依托故事情境的设定与引入,可以达到更好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高质量写作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对故事后续情节的思考与续写的方式展开写作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思考。例如,在第一幅图中,同学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讨论过生日的话题。通过一旁李晓明的失落神态,我们就可以预测到他很难像其他同学那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生日。在第二幅图中,通过他的自言自语,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李晓明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可能不会回来陪他过生日。第三幅图,同学发现了李晓明的心事,通过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想为李晓明庆祝生日。接着,鼓励学生想一想,同学们会怎样为李晓明庆祝生日呢?在纸上列一列想到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定的开放性、启发性问题,营造问题情境,并鼓励学生在相应情境中进行思考与讨论。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你认为接下来,主人公可能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他们会怎样解决呢?”或是“你认为后续还可能出现什么样的故事呢?”等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其续写故事的积极性。

2.素材收集与故事规划任务的设计

为完成高质量的故事续写,学生需要在写作准备阶段完成相关写作素材的充分收集。这期间,教师可以布置“素材收集”任务,鼓励学生利用环境观察、相关书籍阅读等方法,完成对与故事情境素材的收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所收集素材的小组内讨论与分享,随后,围绕“故事规划”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素材组内共享的基础上,展开对续写故事结构、内容的共同规划设计,形成续写的主题、情节安排与发展等等。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对故事的续写,进行独立创作。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适当的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写作要素完成故事续写。这期间,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提供在实际写作方面的指导,包括向学生提供故事续写的提示、与学生共同商讨并解决其在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等。

3.设计分享与任务反馈

在学生完成故事续写任务后,鼓励学生进行续写故事作品的展示与分享,并由其他同学与教师共同完成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续写故事作品的分享,并由小组成员共同选出1—2篇优秀的作文,在班级范围内做出展示。这期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推荐,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在班级范围内进行续写故事作品的传阅,通过学生之间对续写故事作品的相互阅读、评价以及建议,使学生展开对自己所编写续写故事作品的完善,促使学生的写作技巧水平与能力持续提高。

4.注意事项

第一,在设计并展开小学语文写作任务群活动期间,教师应当切实围绕所发布具体任务的复杂程度、难度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学习进度情况等,针对不同的任务合理设定任务完成时间。通常情况下,可以将任务的完成周期限定为一个星期。

第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引入故事情境期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整体讨论形式的作用性与价值性,利用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思维互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在此基础上,结合以个体写作为主、以小组合作为辅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完成教师发布的“素材收集”任务、“故事规划”任务。

第三,出于对提升写作学习任务群教学效果的考量,实现对学生写作技能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教师应当在整个小学语文写作任务群活动中,切实承担起引导者、指导者以及评价者的责任,可以及时向学生提供写作方面的指导,与学生共同商讨并解决其在写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四,教师需要提前完成对故事续写作品评价标准的设定,包括语言表达正确性、情节贯通性与流畅性、创意性等等,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明确指出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指明改进方向,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在设计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期间,需要重点保持以学生为中心,并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目标设定—情景构建—任务设计—资源准备—实施与指导—评价与反馈”的基本流程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语文教学主题与重点等内容,完成对学习任务群的合理设定。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质量,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促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美琴《跨学科视域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究——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阅读》2024年第31期。

[2] 戴姝《小学语文低段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年第4期。

[3] 王晓娜、钱华《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甘肃教育》2024年第8期。

[4] 姜华《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教育参考》2024年第3期。

(郑培,1990年生,女,汉族,福建漳州云霄县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