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中高段随文练笔教学策略研究

2024-12-02 00:00:00于海宁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当前,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特点在于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深受教师们的喜爱。本文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海滨小城》为例,谈谈小学语文中高段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以期引导学生,乐于动笔,有“深度”地写作。

关键词:深度学习 随文练笔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19

为了落实“双减”政策的现实要求,深度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教学评一体”理念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时,随文练笔的评价设计也同样重要。笔者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海滨小城》为例,谈谈小学语文中高段随文练笔的教学策略。

一、抓准时机,明确目的

(一)研读课标,掌握学段目标

语文新《课标》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熟读、熟记的。关于随文练笔,教师在进行随文练笔训练点设计之前,要仔细研读语文新《课标》对应的阅读与写作方面的阶段性目标,做到依标定学,有据可依。

《海滨小城》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此时,学生已经从“写话”过渡到“写作”,而语文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也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我们在设计随文练笔训练点的时候要严格依据以上要求,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小城庭院、公园、街道突出特点的同时,学习构段方法,设计随文练笔点,引导学生进行短时经典仿写,既可以掌握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又可将其运用到单元习作当中。

(二)解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特别是在至关重要的阅读教学环节中,深刻认识并有效利用文本与编者所扮演的引导性角色至关重要。部编版教科书独具匠心,强调“双线并进”的教学策略,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精准捕捉编者的深层意图,笔者认为,细致研读单元导语页与“语文园地”板块是不可或缺的两大途径。这不仅能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方向,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1.单元导语明重点

单元导语页是学习一个单元的开始,部编版教科书的单元导语页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优美语句,如诗歌、名人名言,介绍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下半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的单元要素和写作训练点,这样可以更加明确本单元的学习方向及学习要点。

部编版三年级第六单元导语为:“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单元语文阅读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2.交流平台践深化

在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设计是呼应单元语文要素的,交流平台是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和提升,与“导读、选文”前呼后应,在学习课文时或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可借助交流平台聚焦、延展单元语文要素,带领学生进行深入交流,进行理性总结。

部编版三年级第六单元交流平台不仅总结了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具体意思的方法,还提出关键句可能出现在段中的不同位置。在教学中结合具体课文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了解学情,体现年段特征

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段特征和语言能力。基于此,了解学生最新的学习情况,设置适宜学生的具体练笔内容和练笔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们能够在符合自身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练笔,让他们对练笔充满信心,同时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练笔,学生就能够在练笔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三年级是习作表达的起始阶段,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每个单元导语的语文素养训练点分“阅读”和“习作”两条,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海滨小城》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教学文本,其文章结构巧妙地与前一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相呼应,使学生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对通过捕捉关键句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有了初步的实践与认识。具体到本课的第4至6自然段,它们在段落构建上展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即每段均以一句精炼的语句作为总领,概括整段的核心意思,随后围绕这一中心句,从多个维度展开细致描绘,这种结构安排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语文要素——即如何通过段落结构把握文章主旨——的掌握与运用。

二、分析学情,分层设计

(一)注重课外积累

随文练笔虽然是“学”在前,“写”在后,但是教师在平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观察生活,如观察雨天,引导学生观察雨前、雨中、雨后景物的样子;其次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如雨的大小、风的强弱等等;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感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下笔如有神。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可以获得直接经验,但是学生受到年龄和家庭因素的影响,所获得的直接经验较少,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对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开展相应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效率。全班可以共读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举行阅读竞赛、课本剧表演、读书会、影视欣赏等活动促使学生深度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为写作储备素材。

《海滨小城》随文练笔点为:“请选取一处你喜欢的地方,看看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写的时候仿照第四段,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在写作之前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户外进行实践活动,在校内也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对书吧、花坛、旗台等地点进行观察,正是有了这个经验储备,在课上进行随文练笔时,学生的写作题材会非常丰富,描写内容包括校园花坛、小区绿化带、厦门海边、家乡夜市等,有些学生可以把在课外书中积累的新鲜词句运用到练笔中,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二)抓住困惑契机

课堂教学中的疑难困惑是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这里的疑难困惑包括文本本身的教学难点和学生在学习文本过程中产生的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巧抓契机,紧扣疑难困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授课前,就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疑难点设计随文练笔训练点,如写景文本的难点在于景物描写,小说的难点在于三要素的塑造。教师在教学中要能根据疑难点设疑,以练笔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辅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困惑,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引发思考。借助随文练笔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困惑,进而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海滨小城》的第一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一段,描写厦门大海的景色或描写一处印象深刻的景物,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在写作中的妙用,掌握教学重点。到第二课时时,随文练笔训练还是仿照第四段,描写公园中的一处景物、校门口的街道等,虽也是贴合文本进行设计,但却太简单。因为此时学生的困惑点不再是如何描写好庭院、公园,而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句话,因此,练笔训练点也要随之改变,让学生尝试围绕一个意思描写一处景物,借此突破难点。一部分学生将第一、二课时随文练笔进行整合,如描写厦门的大海,进行修改之后可围绕关键句“厦门海边真美”来进行创作。

(三)提供不同选择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都会有所差异,如果对每个学生的练笔要求总是一样,是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练习进入其“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可以在同一练笔点上进一步分层细化练笔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想要完成或想挑战的练笔任务。既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应的知识点,实现小练笔的目的,又提供给学生自由、灵活的发展空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主体性。

在教授《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在“评价反馈,练中激趣”的教学阶段,笔者巧妙地融合了板书的内容,精炼总结了文章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学习方法的迁移应用。通过设计随堂写作练习,紧密衔接单元语文教学要点,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体验,模仿文本中的精妙笔法,进行经典仿写。同时,笔者注重学习单的个性化设计,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任务,从而在仿写实践中既得到挑战又获得成就感。

1.选择一:简易填空式

学校的花坛真美!花坛里的树很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坛里的花儿竞相开放,红的_____________,朵朵花儿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坛中央有一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朋友们有时在花坛里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______。我爱学校的花坛!

2.选择二:指定中心式

厦门的海边真美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三:自由表达式

自选主题进行练笔。

笔者提供了三种不同难度的练习选项,每一种都为学生量身定制了相应的辅助工具或指引,从基础到进阶,逐步加深挑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进行完成。这种灵活多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偏好,还有效增强了练笔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效率。

三、关注反馈,重视评价

(一)评价体现年段特点

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强调了“不拘形式”地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求“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由修改明显错误,到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可以看出在“表达与交流”中,《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

《海滨小城》第四自然段是学生学习仿写的经典范本,根据文本可提炼如下写作目标:①围绕关键句写一段话;②语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③所选景物从不同角度突出特点;④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描写。本文就是从树种多、叶香浓、花争欢三个不同方面运用各种感官、借助比喻、拟人等方法,来写庭院树多这个特点。看似简单,且层级清晰,这也是笔者最初的评价指标,但是经过多次磨课实践,发现对于刚刚从“写话”过渡到“写作”的三年级学生而言,一段话能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已经是一个难点了,如果一味强调不同景物的不同角度无疑是给学生增加额外难度,实在不利于随文练笔的开展,也不符合三年级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不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所以最终的评价目标只保留①②④。

(二)评价内容有针对性

随文练笔的评价体系应当精心构建,确保它能够紧密围绕本次练笔的核心要点以及本课所设定的写作训练目标,实施全面而深入的综合评估。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实践成效,还能有效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海滨小城》一课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四段,理解②③④句都是紧紧围绕第①句话中的意思而写。借助关键句先总说庭院树多这个特点,接着选了桉树、凤凰花这样有典型特点的树来重点写,从树种多、叶香浓、花争欢三个不同方面运用各种感官、借助比喻、拟人等方法,来写树多这个特点。这一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随文练笔的训练点。教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仿照第四段,选取一处喜欢的地方,看看这个地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的,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而评价标准则不仅仅有“书写工整”“标点符号使用准确”这些放在任何一篇随文练笔都可以作为评价内容的宽泛性评价标准,还需要有凸显本课教学重点、练笔训练点内容的评价指标。因此,笔者在授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的评价标准:①书写工整;②能围绕一个意思写;③写出景物特点;④使用比喻、拟人等方法。

明晰的评价标准即是对学生练笔之后的总结和提升,更是练笔时的指南。评价标准以练的目的为基础,做到有始有终,突出写作训练重点,才能实现强化的目的,进而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在随文练笔环节中,教师的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上,即时点评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能够通过选取并展示优秀的练笔作品,为全班学生树立榜样。此外,课后采取一对一的书面评价方式,则能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练笔情况,提供个性化、详尽且富有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随着教育的变革,课堂中的“学为中心”理念逐渐凸显。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自评是评价的第一步,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评估自己的练笔,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写作时的优缺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要教给学生自评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评的好习惯。在主动修改中,锻炼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能力。接着是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或四人小组互换的形式进行。在互评中,既可以检验学生自身是否掌握练笔训练要点,在给同学提出意见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又能在交流欣赏中取长补短。在得到同伴的肯定赞赏时,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申敏《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策略研究》,西南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2] 史志仙《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设计、实施与评价》,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3] 夏诗垚《小学语文中段随文练笔教学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