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一线教师聚焦新高考、深研新教材、践行新课程,寻求作文教学序列化路径成为教师们探索的方向。但以往的作文讲评方式忽视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也忽略了对他们高阶思维的培养。为了重构高三作文讲评新模式,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思,笔者提出“新四以”闭环型作文教学法,即以引促思、以思促练、以练促评、以评促用。全新的讲评模式不仅使学生提高了理论修养,更在真正意义上还原了生本课堂,最终使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修改、自我启发、自我提升。
关键词:作文讲评 高阶思维 闭环型作文教学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15
新高考背景下,作文考查呈现出形式灵活、融入情境、注重思辨等特点,这些特点都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在设计上遵循学生认知之“道”,入格为基,出格创新;在过程中彰显教师个性之“术”,包括个性的教学理念、个性的教学内容;在操作上顺应当下作文考查之“势”,即学生所需之势、读写融合之势、创新写作之势。基于以上三者,笔者从作文教学中展开思考,重构高三作文讲评新模式,让学生学有所得,让教师教有所思。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一线教师聚焦新高考、深研新教材、践行新课程,寻求作文教学序列化路径成为教师们探索的方向。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以下两点问题:首先,在课时的硬性规定下,作文教学并没有固定化、常态化、系统化的时间安排,于是形成了“写作文是任务、讲作文是负担”的现象。其次,作文讲评的模式过于传统,即教师赋分批改—作文缺点收集—面面俱到讲评—优秀范文总结。这种看似环环相扣的讲评模式,忽略了Sp+FCpFtd0sUj84M4pIPYfvDRl+ltIpUa9VjIEY6XmQ=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忽视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咬文嚼字、关注文章结构层次更重要。
二、高中作文教学策略
如何构建高三作文讲评新模式,使课堂真正从学情出发,让学生在每次作文创作中都能够拓宽其思维,贯彻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呢。笔者以2022年语文全国甲卷为例,探讨“新四以”闭环式作文教学法。
(一)以引促思,培养高阶思维
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情境为众人给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直接移用“翼然”二字,贾政主张借鉴化用“泻出于二峰中间”中“泻”字,题为“泻玉”,贾宝玉依据情景独创“沁芳”。材料围绕“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个角度让学生展开分析,大多数学生为了不偏题往往会保守选择其中一点来进行创作。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人不仅需要学生达到作文的基础等级,更希望学生能够向发展等级过渡,即让学生学会建立材料中的二元、三元的辩证关系。
故笔者在分析此作文材料时,并没有直接把立意呈现给学生,而是先指导学生识别材料中的关键词,继而帮助学生厘清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将材料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打开了写作视野,拓宽了写作思路,形成了清晰的思维逻辑,最终提炼出最佳立意,即在直接移用和借鉴化用的厚积薄发之上,结合境/事(情境)自我开创。
(二)以思促练,激活联动课堂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曾言:“不要讨厌修改,而是要将同一种事物改写十遍,二十遍。”可见,想要写出好文章,除了构建高阶思维外,还要进行修改训练。那么,作为教师应该从什么维度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
1.精题目,升预期
题目是作文的点睛之笔,一个吸引人的题目往往能让阅卷人为之一振。然而,多数学生所拟的题目往往呈现同质化、虚幻化的特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拟21kotAb0LaxhPT4uQZGMBC9URjIFxA2KakYLyw/8LNw=题技巧,例如揭示中心法、巧用修辞法、化用名句法、设置悬念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题目成为吸引阅卷人注意的首要因素。
2.修首尾,紧扣题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作乐府有法,乃凤头、猪肚、豹尾六字。”其中,“凤头”意指作品开篇应奇句夺目,引人入胜。然而,许多学生在创作文章开头时,常出现入题缓慢、文字冗长、缺乏观点和文采不足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从字数控制和开头撰写方法上提供指导。例如,在笔者所教授的两个理科生班级中,学生逻辑思维严谨,但文采表达有所欠缺。针对这一学情,笔者重点讲解了“引评亮入题法”。通过此法,学生不仅能在行文中明确展示中心论点,还可在评述中体现深刻的思维。
豹尾,意指文章的结局应富有新意,出人意料且发人深省。写作如同雕琢艺术品,既需精彩开篇,也需完美落幕。然而,许多学生在文章结束时往往力不从心,“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受限于时间,他们的结尾常出现以下问题:或是长篇大论与前文脱节,或是简单抄写题目,或是草率一句收尾,更有甚者直接忽略结尾。学生结尾处理薄弱的根源在于,教师在点评作文时,过多关注开头、结构和佳作赏析,而在结尾的指导上投入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忽视了结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应全面考虑,将文章首尾视为整体,加强学生首尾呼应的意识,以更好地构建文章的完整链条。
3.调素材,丰内涵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陷入困境,感到无从下笔。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胸中无墨”,缺乏丰富的论据素材。袁隆平、居里夫人、雷锋这些名字,在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有的人物甚至被反复使用了六年。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积极为其提供积累素材的平台,而非仅聚焦于段落语言和分论点结构。关于如何充实学生的素材库,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紧握教材,学以致用
提到积累素材,多数学生会有些许抵触。在我国,高中生承受着沉重的学业压力,学习时间常分配不均。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占用大量时间,语文学习时间被严重压缩。那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帮助学生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教材,勤于总结归纳,实现日积月累。
例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可引导学生感受烛之武的勇气、担当和智谋。分析这位历史人物,让学生认识到在关键时刻,需兼具勇气与智慧。在讲解《赤壁赋》时,可带学生领略苏轼的豁达与豪放,理解豁达心态是面对困境的利器。而在学习《劝学》时,应强调勤奋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积累知识。
总之,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来丰富学生的阅历。通过最大化发挥教材效用,引导学生将学中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开展活动,丰富素材
合理利用语文课堂时间,精心设计多样化情境活动,可以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文素材。例如,课前五分钟可以开展主题多样的演讲,如电影推荐、书籍分享、时事解读和偶像故事探讨等。这样,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迅速积累各类知识,从而充实作文内容。
例如,有同学分享了科幻片《流浪地球》,详述了背景设定、情节及科技创新,激起了同学们观影的兴趣。还有同学推荐了名著《红楼梦》,通过精彩片段和人物介绍,引发了同学们对这部作品的热切向往。另外,有同学聚焦时事,介绍了我国近期的科技成就,如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成功返回,让同学们深感自豪。这些分享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还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为学生自身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3)阅读教学,拓展延伸
语文新《课标》强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其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整本书,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积累阅读经验,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将会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等整本书。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批注法和摘抄法等阅读技巧,同时鼓励他们书写阅读感想和心得。
例如,在阅读《乡土中国》时,学生可以利用批注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进而领略作者对乡村变迁的独特见解。而在阅读《红楼梦》时,学生则可以采用摘抄法,记录书中的经典语句,进一步探索作品的文化意蕴,从而提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
概言之,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能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助力他们在深入阅读中不断成长。
4.梳结构,理层次
在《辞海》中,“文章”释为:“今通称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有组织的”就是指文章的结构层次。那么如何让文章结构更有逻辑性,这就离不开三大作文结构,即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为了让三种结构看起来更清晰,教师会让学生在创作段落时养成写分论点的习惯。分论点意识、谋篇布局的要求从高一便会开始强调,但为什么到了高三,学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却无法在真正创作时灵活应用呢?究其原因,我们教师缺少对每名学生的针对性指导。故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会采取小组联动的方式,从大处着手,合力原创分论点;从细节出发,精细修改主体段。
以下是笔者在讲解2022年全国甲卷材料时,学生采取小组联动的方式原创的分论点: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得其天赋可使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遇其机遇可为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唯其不懈方可成。
(2)缓缓图之夯基石;浅浅踱之知践行;远远思之驱创新。
(3)底蕴是成功的地基;取舍是成功的构建;创新是成功的粉饰。
(4)天赋为阳极,即得创新之法;底蕴为电源,即垫创新之厚;努力为阴极,即促创新之成。
(5)去古文之愚,取其文之韵;取先人之智,成个人之材;立自身之积,就未来之新。
(6)努力育下限,成功必经路;天赋育上限,成功登捷路;自信育机遇,成功不止步。
(7)努力是创新的基石;天赋是创新的方向;机遇是创新的明灯。
值得注意的是,修改内容不要贪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在制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时,可以放慢脚步,采用“专题式作文修改”,使学生专注于一课一得,一课一改,进而使修改升格真正落在实处。
(三)以练促评,打造生本课堂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文学家最大的本领便是善于删改。擅长和有能力删改自己文章的人,前程远大。”这凸显了修改的重要性。然而,学生个人的修改能力有限,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笔者在讲评作文时会采用“以练促评”的方式,助力作文在多个维度上实现提升。
在讲解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时,笔者除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四维修改外,还创新地引入了作文互评和AI升格的教学方式。作文互评让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从标题到首尾段,再到分论点和素材,逐一剖析作文亮点与不足。例如,某同学的作文标题“蹄疾步稳,追梦前行”因其简洁有力受到好评,而“我的理想”则被认为过于平庸。这种互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眼光,更是复原了生本课堂的本质,使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改进、自我启发与自我提升中不断进步。
此外,笔者还指导学生利用AI技术提升作文,这为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修改意见。例如,有学生利用AI生成了诗意段落,极大丰富了文章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与教育的紧密融合。
综上所述,作文互评与AI升格为学生的写作开辟了新思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写作理论的理解,还教会了他们如何以更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进行针对性改进,实现真正的自我提升。这一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让他们在相互学习与科技运用中取得了显著进步。
(四)以评促用,提升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如老子,知识似儿子,创造乃孙子。”此言若融入作文教学,便是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勇于实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为学生指明方向,自主修改则搭建进步的桥梁,而小组的评价则成为激励学生前行的动力。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因此,在讲评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时,笔者为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他们对全文进行重新创作与修改。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需在修改中不断反思与回味,直至能自如地实践应用,这才是讲评的真正意义。
概言之,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必须要跳出传统讲评的舒适圈,秉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坚持“以引促思、以思促练、以练促评、以评促用”的“新四以”闭环式作文讲评模式,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遇见作文,在不断训练中提高能力,在他人的评价中建立信心,在灵活的运用中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 胡荃君《新课标下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2] 张幼萍《从“欣赏评价”走向“修改升格”》,《基础教育课程》2016年第23期。
[3] 王照敏《“素材”对写好作文的重要性探讨》,《内江科技》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