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选取泉州本土文化材料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首先以“遇见”为题,让学生准备写作素材,要求学生花时间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本土文化,并将自己寻找或者了解的过程穿插在文章中,最后得出人生感悟。接着给同学提出第二个要求:能不能通过模仿借鉴其他同学的写作技法,写命题作文“把头抬起来”,以提升学生的借鉴和仿写能力。最后以命题作文“我与泉州的故事”让同学们开始关注泉州本土文化,并能够主动并且有创造性地把它写入自己的作文中。笔者希望通过这一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有新的选材方向,也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关键词:本土文化写作 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14
一、文章写作背景与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语文课程内容第一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明确指出“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大使命与责任。
笔者在福建省泉州市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泉州是一个有较深文化底蕴的城市,古称“刺桐”,建于隋唐,是历史文化名城。1991年,泉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因此,笔者认为选取泉州本土文化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既有较多的写作选择空间,又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二、本土文化分类与选材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本土文化写作选择空间较大,笔者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将泉州的本土文化进行了分类,主要类别如下。
1.自然景观:清源山、九仙山、仙公山、岱仙瀑布
2.人文景观:开元寺、东西塔、洛阳桥、五里桥、姑嫂塔、崇武古城
3.传统民俗: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惠安女服饰、蟳埔女习俗、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4.传统工艺:金苍绣、剪纸(李尧宝刻纸)、惠安石雕(包括影雕、浮雕)、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灯彩(泉州花灯)、竹编(安溪竹藤编)、永春纸织画、德化瓷烧制技艺、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
5.传统艺术: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打城戏、五祖拳
三、本土文化写作建议
笔者给学生提出几点写作建议:1.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本土文化。2.要亲身经历或参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3.对本土文化必须要有适当的了解和专业化介绍。4.必须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5.本土文化与自身的学习,生活或成长,以及当下社会的发展要能相关联。6.行文有章法,在叙事清晰的基础上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或赋予本土文化象征意义。
四、教学案例与学生评价
1.案例一:金苍绣的“偶遇”
笔者首先以“遇见”为题,让学生准备写作素材,要求学生花时间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本土文化,并将自己寻找或者了解的过程穿插在文章中,最后得出人生感悟。
以下是学生的一篇习作:
遇见
阳春三月,桃花夭夭。杏花春雨,偶遇非遗。
清明假期,被书山题海压得喘不过气来,我在家里不断地发着牢骚。母亲说市里正开展“非遗”展览活动,邀我一起去看看展览、散散心。
情绪低落的我被家人拉到金鱼巷,在闽南红砖古厝中,我遇见一位正在刺绣的女子。她神情专注,手中丝线上下翻飞,仿佛古时绣娘穿越时空而来,我不由得驻足观看。在火红的罗缎底子上,女子用金丝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图案的立体感极强,人物呼之欲出,我不由得惊叹:“怎会有如此精湛的手法,如此独特的刺绣!”
这时候才发现旁边有一块简介:“金苍绣”,古时泉州刺桐绣法一种。刺绣时,绣以包着金箔的丝线,因金箔薄如葱膜,故称之为“金葱绣”。又因闽南语中,“葱”与“苍”同音,而雅化为“金苍绣”。此绣法在近代几近失传,后由几位绣娘的不懈坚持,才得以传承和创新。
“后由几位绣娘的不懈坚持,才得以传承和创新。”这一句话如洪钟巨鼓,响彻我心扉。简单的一句话,背后蕴含着多少艰辛和执着!
儿时记忆中,家边庙宇的供桌前总披着绣有金龙祥云的罗缎,这一次的遇见,才让我知道,那就是“金苍绣”啊!
一人,一针,一线,一珠,坚持“金苍绣”传承的绣娘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金苍绣这种刺绣技艺,其间几多艰苦,想必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而“金苍绣”的传承,仅仅是泉州众多非遗传承中的一个缩影。择一事,终一生,在喧嚣纷扰的社会中,匠人们任人事莽莽,世事匆匆,十年磨一剑,百回攻一关,以匠心,守初心。
寻梦海丝,偶遇非遗。传统文化诉说着过往,呵护遗产,让闽南传统文化化作温暖的纽带,连接过往与未来。想必将来的我们,也会成为他们,以初心,传匠心。
感恩遇见,海丝文化,薪火相传!
在选出优秀习作之后,笔者让作者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作者特别强调了几个点,第一,这是一场真正的偶遇。第二,自己当时被金苍绣这种传统工艺深深吸引了。第三,自己在接触金苍绣后,仔细观察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在作者讲完自己的创作过程后,笔者让同学对她的文章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经历了教师引导—自主创作—学习评价的过程。
2.案例二:仿写与借鉴
有了案例一较为成功的本土写作选材范文,笔者接着给同学提出第二个要求,能不能通过模仿借鉴其他同学的写作技法,写出自己的本土选材文章。
恰好碰到期中考,考试作文为命题作文“把头抬起来”,一些写作能力较强,且平常有注意观察和借鉴的同学,就在考场上写出了一篇好作文,原文呈现如下:
把头抬起来
野棠花落,清明雨纷。低头叹花落,昂首见翩鸿。
失意之泪使头不忍抬起,却问为何?考试之失利,不堪。望窗又不忍,惟微觉雨收云歇。
泪犹不止,泣涕涟如。父亲说何不散心于他处?无可奈何兮,随父母出门。
避开市井的嘈杂,低头,顺父母之步,进西街之边巷。我亦不知此为何处,只知道在狭小的视野里,雨后苔藓蔓上砖石,湿泞的地泥洼遍布。也听见不知何厝中,飘出枭枭南音,似空谷梵声。
移步缓行,墙根边,一口破败的石井豁然前现,一旁也是苔痕遍布之石碑,红字模糊难辨。忽觉所见这一切,有如我内心之耿耿秋灯。虽然只是初春雨季,但我心里已秋花惨淡,风吹雨打去。
不忍看这一切,正愁满心池,忽而母亲唤着:“抬起头来吧。”我无可奈何,顺势抬首,但见红砖古厝绵延四周,一切古朴淡雅。
忽而从厝中走出一长者。观其貌,度其相,已至天命之年,但一身灰褂,面透红光。我不甚注意他,又低下头来,瞅着碑上的字。
但不知怎的,长者便一手拎着竹筛,与父亲攀谈起来。他操着一腔淳朴厚实的闽南语,说道是此巷名为“曾井巷”。我与母亲辨着碑上大半红漆剥落的字,上面记载此井之渊源。
长者言,南宋年间一位母亲,临产浣衣井旁,急产之际,娩出于井盘,生一子,名曾从龙,后中状元。故而此井名为状元井。他说的,与石碑上所镌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微微抬头,见父亲道是:“曾从龙是贤相,他虽然出身寒门田舍,但不低头,不趋炎附势,他敢于伸张正义,不辱使命,是一个始终高昂着头的傲骨清官!”
听得此言,我似乎有所感触,慢慢将微抬的头昂起,暗暗握拳。长者和道:“是喽!他的这种精神,不畏强权,不自卑自弃,是泉州人自信自强的象征!”
母亲也笑着,频频点头。我不禁自省:出身贫寒苦微,生得坎坷不顺的曾从龙,都能把头抬起来,一路奋勇直前,成就泉州的一代仁人志士,而我,亦当不俱挫折,昂起头来。鲁迅有言:“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此言甚善,吾则自勉之。
且抬起头来吧,一如古巷贤者,一如泉州名士,昂首乘长风向上!
这篇文章很好地展现出初中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进阶方法——仿写借鉴。
考试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来谈谈对这篇考场作文的评价,以及他们自身的感受。
学生们认为这篇文章的优点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借鉴他人的写作技法及叙事过程,但是写的是自己的真实经历跟感受。第二,能够将自己平常所学习积累借鉴到的写作技法,以及自己平常看到想到的泉州本土文化灵活运用在考场作文上。第三,写出了教师最近训练要求写出的泉州本土文化。第四,这篇文章有了新的突破,已经由最初写泉州的传统文化中的“物”上升到开始写泉州的“人”。
3.案例三:人与文化的故事
在案例二中,笔者进行归纳:1.写本土文化可以纯写物或文化,从而得出感悟或精神。2.写本土文化也可以由物及人,再得出感悟。顺势提出问题:写本1I2aa328Fh4vxJirn4q9Qg==土文化,能不能只写人呢?于是笔者给出一个新的作文题目“我与泉州的故事”。
以下为学生作品。
我与泉州的故事
泉州,我生活的城市,一个充满温情的城市,充满活力的城市。
西街的钟楼,不知流转多少冬夏;关帝庙的香火,静静淌过百年。刺桐花开了又谢,潮汐涨了又落。我从书海中探出头,浅浅喘气,在城里走走。
已是深夜,外面仍灯火通明,车辆往来。路边的刺桐花花团锦簇,在灯光的映衬下,别有一番情趣。我走进一家面线糊小吃店,店里很整洁,墙壁上贴着“泉州特色小吃”字幅。店面不大,挤满形形色色的人。终于寻得一处空位,与其他几人合坐。
身旁坐着的,应该是刚下工地的几名工人。膝上放着亮黄色的安全帽,脚上穿着满是漆渍的土布鞋。衣袖高高挽起,一边谈笑,一边用调羹搅着碗中的面线糊。热气四起,扑打至他们的脸上,化作滴滴汗水,沿着黝黑的面庞滑下。
“快要过年了,年前咱都得撸起袖子加油干”。其中一人说道,其余两人纷纷点头附和。“咱们闽南人,讲的不就是爱拼才会赢吗”。店里熟悉的闽南歌曲旋律伴随几位工人的笑声,在我耳边萦绕。
我轻轻搅动面线糊,热气蒸腾,香气扑鼻,眼镜蒙上淡淡的水雾。在抬头时,店里的人被水雾虚幻。每个人都成了模糊的影子,只有笑声还在。舀起一块在碗中沉浮的醋肉,身旁几人已哼唱起了“爱拼才会赢”的调子。
是呀,我们闽南人,向来爱拼敢赢。不惧人生起伏,不畏前路坎坷,有目标,有豪情。不惧天意弄人。不畏一时失败,坚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夜虽已深,但店内依旧座无虚席。店里的阿姨依旧笑盈盈,热情招呼每一位客人。我走出小店,风柔柔地吹着,钻进每个人的内心,舒缓了每个人满心的疲惫。路边那刺桐花怒放如火,不正符合我们泉州人开放、爱拼的性格吗?
我与泉州的故事,在人来人往的小店里,我聆听他们与泉州的故事,也会抒写自己的故事。我想我辈少年也应有这种拼搏精神,泉州的富饶哺育了我们,我们更应该奋力拼搏,用精彩的人生反哺这座古老的城市!
夜幕下,是拼搏的泉州人。将来,泉州会有更多新故事,由我们创造!
这篇文章不是仅停留在泉州本土文化的“物”上面,而是上升到了泉州人爱拼敢赢的精神层面上,这时候同学的思维完全打开了,他们发现泉州本土文化可以写的方面很多,有传统技艺,有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最后,笔者再次提醒同学注意本土文化写作的几个注意事项:第一,写作的选材不必太过于拘泥于“物”或“人”,“人、物、事”都有极大的写作空间。第二,必须选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来写,而且能写出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三,文章必须是自己真实的体验,真正将自己融入作文中。第四,必须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赋予其象征意义,篇末联系自身,画龙点睛。第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注意模仿与借鉴。
五、本土文化写作的反思与展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内涵里将“文化自信”放在第一位,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笔者认为指导学生进行泉州本土文化选材写作,能有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及自主建构。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是对文化的记忆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在文化理解过程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最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髓融入个体生命之中,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笔者希望通过这一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新的写作选材方向,也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最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精髓融入学生个体生命之中,不断坚定其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王崧舟《融入 融通 融化——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语文建设》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