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捕风捉影”“添油加醋”

2024-12-02 00:00:00陈仁贵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搜集身边的素材,而后运用多种手段将素材进行整合,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关键词:“捕风捉影” “添油加醋” 初中语文作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13

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有如下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思考。写作时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修改加工等环节。

面对上述要求,我在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日常生活中可挖掘利用的素材的,也就是教会他们善于“捕风捉影”,这里的“风”“影”,可以是自然界的风声和事物的影子,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人物、事件的风声与影子。而“添油加醋”中的“油”“醋”则是整合各种素材的手段。

一、亲近自然,感悟哲理

农村学生相比于城里的学生,在亲近自然方面更有优势。回顾自己小时候,家乡春日草木的萌芽勃发、夏日树上池塘的虫鸣蛙叫、秋日田野的金黄及枝头的硕果累累,还有那冬日里的银装素裹,那些美丽的画面深深印在脑海。可是现在的学生容易被电子设备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去亲近自然,所以在教学工作中,笔者不断鼓励学生走近乃至走进大自然,并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作文训练,积累了许多优秀案例。例如在《灿烂花开是这样炼成的》中,学生这样写夏日的茑萝:

当初细弱的枝条,竟成了满院的蓬勃与朝气,成了暴风雨中高尔基笔下无畏的海燕,你看,在交织错综的藤条之间,缀着许多红色的小花,五角星形,每一朵都高昂着头,仰望蓝天,好像在呐喊:“我是奋斗的花!我是坚强的花!我是灿烂的花!”就是那么旺盛,就是那么狂放,就是那么精彩!它的茎里充满了水,仿佛快要胀破的样子,圆润得像婴儿的手臂,花儿噙着泪,是喜悦的泪,透过雨水的折射,花似乎更红,更美了。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每一朵花都将自己的生命演绎到了极致,挤尽全身的血液,只为让花开得更加鲜艳!

再来看看那些“娇生惯养”的花吧,一个个都像暴风雨低了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经过高温的融化,低温凝固形成的,经过了火与冰的历练!灿烂花开是怎样炼成的?是经过暴风雨的洗礼,遇电闪雷鸣的考验成就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温室里的花得到了温暖的防护罩,却失去了成功的喜悦;经历风吹日晒的花失去了保护,却得到了钢铁一般的意志力。

灿烂花开是这样炼成的,你是怎样的一朵花呢?

这个片段中,学生选取了自然界的“风”“影”,首句就可以看出小作者对自然生命的长久关注,对茑萝花的描写十分细腻,可见观察之细致。然后展开想象的翅膀,引用高尔基、冰心的作品,还添加拟人(高昂着头)、比喻(婴儿的手臂)、设问、排比等“油”“醋”使文章上升了一个高度。接着拿温室的花与之对比,自然地感悟出人生哲理。小作者能够灵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结尾用一个问句吸引读者深思,给人感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除了写植物的,还有通过写动物感悟哲理的。例如,在《就这样被美征服》的习作中,学生这样写道:

定睛细看,原来是一张蜘蛛网,我不由得心头一紧,再看看那只蝴蝶,一无所知,懵懵懂懂地追逐着光。刹那的寂静,连树叶都静止了。一秒钟后,那可怜的蝴蝶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眼看着蜘蛛就要来临,它用自己破茧而出的力量拼命扭动着,它不甘心它用一个冬天的等待换来这样的结局。它愤怒地扭动着,每一次振翅,都是一次希望,它六足乱蹬着,每一个动作都表达出它对自由的渴望。

终于,它挣脱了束缚,“嘭”的一声,像一颗子弹,果断地,毫不犹豫地冲向蓝天,那两对翅膀,不再是它的装饰,而是它的武器,证明它的刚强。这是惊心动魄的美,这是与众不同的美!我就这样再一次被美征服,被蝴蝶内心的美征服。

蝶亦如此,何况人呢?人也可以挣脱金钱,名利这些金光闪闪的束缚,像蝴蝶一样让身心获得自由。

小作者写蝴蝶挣脱蛛网,在之前的篇幅中对紫蝴蝶进行了非常唯美的刻画,选段中清楚地写着蝴蝶的“六足”,如果没有养成关注自然的好习惯,谁又能做到这一点呢?结尾以蛛网喻名利,启迪人们应当挣脱名利的蛛网,寻找身心自由这一哲理。这类作文的优秀范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亲情滋养,助力成长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进入校园学习,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浸润着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世界上没有谁能随随便便长大,更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个人觉得不尽然,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年轻的父母需要上班,无法全职带娃,所以大多数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事实证明: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0—3岁。笔者同事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三岁之前,大女儿是性格内向外婆带的,性格十分内向;小女儿是外向的奶奶带的,性格十分外向。尽管三岁后,孩子上幼儿园,放在一起抚养,但是孩子的性格还是大相径庭。上学之前,孩子接触最多的便是亲人,尤其是隔辈的亲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感悟伟大无私的亲情。在《追赶》一文中,学生开头直接开门见山,点明中心事件:我和奶奶再次走进了镇子里的那条小巷。继而展开了一段插叙:鸡冠花仍昂着玫红色的大脑袋,青苔小心翼翼地在墙根探出头脑。草香间,我仿佛看到一个小女孩,追赶着奶奶蹒跚学步。然后插叙幼时自己追赶奶奶的步伐:记忆的褶皱逐渐展平。幼时,小巷人少,奶奶便常带着我来这里学走路。奶奶为了让我独自走路,总是故意走在前面,假说:“再不走我可就不管你喽!”这时,我便急,像一只小胖鹅一样摇晃着追赶她,她就眯着眼笑,鱼尾纹反倒像眼线,增添了几分韵致,时而理理墨一般黑,海带般顺滑的头发。稚嫩的我心想:“奶奶或许是世界上走得最快的人吧!我要追赶上她!”

接着回到现实:我正值青春,带着一股冲劲儿,就连走路也是脚下生风,大步流星的,而奶奶,已年过六旬,动作远不如从前利索了,岁月压驼了她的后背,磨粗了她的双手。我不禁回眸,她正喘着粗气,向我追赶,那件穿了五六年的碎花布衬衫已浸出了汗。

最后点明主旨:不要让爱你的人流着汗追赶你,放慢脚步,静享美好!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对比手法,在核心事件“追赶”中凸显感恩的主旨。作文功底好的孩子,能够充分运用各种语文手段整合素材,一篇佳作就这样诞生了。

再如,在《翘首》一文中,学生选取了听力、记忆力逐渐丧失的外公翘首等待自己的探望和翘首送别离去的自己这一素材,感悟亲情的滋养与永恒,结尾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这样写道:“路上慢点儿啊!”“知道啦,你回去吧!”我大声应着,摇手作着告别。不敢回头……

这样的结尾有时候比直抒胸臆更有感染力,四个字加省略号独立成段,它给人思考回味的余地,情味更加悠长。

三、融入社会,健全人格

人的一生要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走出家庭,有社区的邻居、工作人员、志愿者;走上街道,有擦肩而过的路人、商贩;走进学校,有朝夕相处的教师和同学……没有一个人不是身处社会大家庭。因此,社会也必然成为学生选取素材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例如,在《别怕,向前再迈一步》中,学生写小时候克服恐惧,主动和他人打招呼这样一件事。当写自己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时,文章充分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非常传神:刚进办公室的门,我就心里“咯噔”一下,许多陌生人的目光向我投来,就像碰到开水一样,我打了个哆嗦,很不自在。我赶紧低下头,害怕被人关注,便匆忙把自己摆成一个“大”字,嘴里发出“嗯嗯”的声响,乞求妈妈的怀抱。而妈妈用鼓励而期待的目光看着我,轻声说:“快和教师们打招呼问好。”我惶恐地抬头瞅了一眼,对交流巨大的恐惧切断我的心理防线,豆大的泪珠不争气地滚涌出来,像断线的珍珠链。泪朦胧了我的视线,妈妈的脸也变得模糊,但失望的神色显而易见。

再如,在《向阳春常在》中,捕捉了邻居真诚关怀的“风”“影”,事情虽小却能感人至深。开篇点题:那是一段灰暗的岁月,四年级的那个冬天,妈妈阑尾炎住院,爸爸腰不好,卧床休息。而我却拨开阴霾,发现向阳春常在。接着写邻居大妈朴实的语言和行为(为自己做牛肉面),而后详写自己吃面时的情景:一碗浓浓的牛肉面,水汽氤氲开来,视线有些模糊,我朦胧之间看见大妈是位美丽和蔼的天使。牛肉面用小花碗装着,汤熬得很浓,看起来就像新鲜的牛奶,牛肉均匀地铺在西子臂一般的面条上,像一朵浅粉红的花。“哧溜哧溜”咽下去,身上添了三把火。“哗啦!”舔尽最后一滴汤汁,嘴里残留的香菜的清香,放下筷子,全身热乎乎的。我沐浴着冬日之阳,却仿佛走进了春天。结尾:一个人,温暖了一个家,一栋楼,甚至一条街,让我明白向阳春常在!首尾呼应,篇末点题,由点到面,深化主旨。

四、乡土情结,萦绕于怀

往上追溯几代,几乎所有人的根都在乡村,人们对故土总有深深的眷恋。在考场作文中不难发现,写乡土素材的作文,往往更容易取得高分。

例如,在《再也没有》中,学生写城市化进程使老家的老屋“再也没有”的事情。文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情感渲染,满腔的情感只是静静地流淌在对乡间生活描写的字里行间,细腻而又感人:婆婆拉着我胖乎乎的小手,在田埂上挖麻菜,荠菜等野味儿,若是不小心会挖到一条蚯蚓,我直摔下铲子,灵活一跳,跃到婆婆宽大的肩膀上。有时,凑巧会见到一只毛线球般肥硕黄鼠狼,在阳光的照耀下,它的毛发如金子般发出刺目的光。两只不长的胖腿蹬得可起劲儿了,一蹬,一跳,又一蹬,一跳,它是一位洒脱的艺术家,创造出一条又一条完美的弧线。小小的我痴痴地盯着小小的黄鼠狼看,直到它消失在树丛里。这段文字选取了农村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素材,我想任何一位阅卷教师读过之后都会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文中还有对老家中柳树的细致描写:那儿的柳树很多,她们很是内敛,不肯一下子展现全部的美,而只肯像说悄悄话似的,点缀一丝丝青绿,不很成熟。远看,一片绿色的烟似的,袅袅升起,像大毛笔没有控制水的分量,在宣纸上轻轻一点,缓缓晕染开来绒毛般的浅绿色。农村司空见惯的柳树,在小作者的细致观察下,在生花的妙笔下,居然如此的美丽,使人不得不向往农村生活的美好恬静。最后,话锋一转,曾经的美好“再也没有”:而今,风景依旧,熟悉的人,熟悉的物却不在这里。我的老家,再也没有。泥土对我来说,是童年的载体,我喉咙像被什么揪住了一样。从前的我,只知麦芽糖甜香,不知那浓缩了婆婆的爱;只知湖风飒爽,不知已吹黑了细腻的皮肤;只知老屋简朴,不知它耐心地记载了我与它的故事。不经意间,两道泪水滑落,流到嘴角。我咂巴咂巴嘴,苦的。以排比修辞作结,三个“只知”“不知”流露出对老家的深深的怀念,最后两个字“苦的”,一语双关,既指泪水的苦涩,也暗指小作者内心的苦涩。

五、中华传统,后辈传承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首先包含文化自信,指的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继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等。

许多民间传统手艺开始受到孩子们的关注。例如,在《心中那颗明亮的心》中,写农村老奶奶做老虎鞋。详写了老奶奶做老虎鞋的神态、动作,而后对老虎鞋进行生动刻画。文字如下:那是一双大红色的小老虎鞋。鞋的前头方方正正,绣着一只傻乎乎的小老虎,喜气洋洋。还有用布层层叠叠累积而成的千层底,显得朴实无华。她戴着老花镜,坐在长凳上,不知疲倦地迎着太阳纳鞋底,她那么全神贯注地把布叠在一起,咬着牙把针穿入厚厚的鞋底,伴随着吸溜面条般的“哧啦”声,我心醉了。

也有写书法传承的。《让人心醉》一文中,写假期闲来无事,重拾搁置已久的毛笔的事情,感悟到中华文化应当守候的主题。单是对写字之前准备工作的描写,就令人神往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我铺上毛毡,打开砚台,挤入一些墨汁,立即,墨的芳香氤氲开来,似檀木掺着陈酒的气味,它好像在袅袅上升,勾勒着,盘旋着,让我有些飘飘然了。原来,墨也醉人。拭去毛笔多余的水,再让它尝尝墨汁的滋味。轻轻布上一张宣纸,我只用毛笔蜻蜓点水似的一触,一个大墨点儿就调皮地滚落在纸中央。我好奇地凑近去看,黑纽扣一般的墨点中间聚集着一个小小的光点,不一会,它就像蝴蝶振翅一般,柔而慢地晕染开来。呵,凝神细看,还真像一朵黑色的野雏菊。然后记叙了临摹王羲之《圣教序》的过程,最后结合现实生活,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神醉之余,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城市里,一片喧嚣,灯红酒绿。玻璃幕墙反射出耀眼的光,迷惑住了人们的双眼。工作繁忙之余,他们更多会去酒吧,大型购物中心这些披着华丽衣裳的场所。而又有多少人,愿意真正静下心来,大肆挥毫泼墨,让志趣高尚一些呢?鲜矣。书法是我国世世传承的传统文化,难道我们就要让它消失殆尽于21世纪吗?不,我们绝不可能这么做!书法,让人心醉。我愿徜徉于笔墨间,将书法守候。

还有写红色历史、革命文化传承的,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显得很不容易。因为他们身处和平年代,却拥有清醒的头脑,深知繁华盛世得来不易,从老一辈人身上汲取精神食粮。

当然,这里关于素材的分类,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初中生的作文大多数是写人记事写物的,取材于现实生活。人、事、物,都是属于自然与社会的。只要善于发现“风”“影”,施以行之有效的手段(“油”“醋”),定能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