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群文阅读教学初探

2024-12-02 00:00:00包丽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在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较单篇教学更为普遍。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九课为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声声慢》三首宋词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体味古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课程思政 生命褶皱 挫折与勇气 家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1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强调,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

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挖掘语文学科在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这是课程思政视域下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利用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资源,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使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采用双线结构,一条语文要素线,一条人文主题线。其人文主题线承载着德育工作的重任。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以诗词为主要内容,这一单元第九课由三首宋词组成,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三首词都写的是词人在人生失意之时,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以及词人自己的不同人生选择和生命情怀。从风格上来看,有豪放与婉约之分,同为豪放词,也有“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区别,并称“济南二安”的辛弃疾与李清照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也有不同性别带来的不同生命体验和情感表达。基于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设计教学,教学设计的思路主要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依据单元人文主题,将课题定为“生命褶皱处的诗意吟唱”。

一、知人论世,析人生失意时的勇气与智慧

三首宋词的共同点是作品都是词人在人生失意之时,褶皱之处的作品,是他们人生低谷时的精神表达,虽然体现着他们不同的生命情怀与人生选择,但却有着共同的面对挫折的智慧与勇气。所以,将学习活动设计为:“结合词人生平、创作背景,请同学们简要概括三位词人生命的褶皱处分别是什么?有着怎样的人生选择与生命情怀。”本环节可以设置前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以及三首词作的创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辛弃疾欲抗金北伐,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宰相韩侂胄为稳固地位欲仓促北伐,不听谏言,词人空有报国志,而无报国门。李清照在靖康之变后,避居南方,夫死国亡,悲苦凄凉。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遇到挫折磨难,人生失意,身处困境。可是,我们看到的是困境中的他们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诗意人生。

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豪,在黄州赤壁的岁月里,面对壮丽的大自然和历史的长河,他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在这里,他不仅仅是一个被贬谪的官员,更是一个对人生有着深刻感悟的智者。他的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他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富足的。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如《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他写道:“天地之大,莫如守此身;人情之恶,莫如忍此心。”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和自己的坚持。面对人生的困境,苏轼选择了乐观和洒脱。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无论得失,最终都会随江水东流而去。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看法和自己的坚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明白人生必有困境,但如何面对困境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苏轼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乐观和洒脱,实现自我成长。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灭亡,北方沦陷,南宋朝廷不思收复失地,偏安一隅,屈辱苟活的年代。他早年目睹了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如孙权一样可以抵抗北方之敌,保卫自己的国家,如刘裕一般建立自己的功业,都是词人一生的愿望,南归之后,辛弃疾从未改变自己的志向,写作此词时,词人已经64岁,多年赋闲在家的他本以为有了上阵杀敌的机会,收复北方的希望,结果却是谏言不被采纳反招来嫉恨,满腔抗金热忱的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将一腔热血挥洒在一首首沉郁悲壮的词中。在辛弃疾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人生失意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爱国热情与理想信念。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民族重任和时代使命,更需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报国志向和浓厚的爱国情怀,并为之努力和奋斗。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环境中。她的家庭温暖幸福,父母对她疼爱有加,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清照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她的诗词作品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相亲相爱,生活幸福美满。然而,北宋的灭亡,让她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丈夫的离世,更是让她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李清照的诗词创作也发生了变化,她的作品开始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在《声声慢》这首词中,李清照巧妙地运用了14个叠字,将自己内心的冷清、凄惨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国破家亡的悲剧,她感叹道:“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词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句词表达了李清照在痛苦漂泊的环境中,试图用淡酒来抵挡浓愁和寒风。然而,淡酒终究抵挡不住浓愁,抵不住寒风。在如此痛苦的环境中,李清照却依然坚守自己的内心,将浓愁酿成了淡酒。在国破家亡之后,李清照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而是努力面对困境。虽然她心中充满了忧愁,但她仍然傲然不屈;虽然她心中充满了悲痛,但她依然坚守自己。她保持内心的高洁和独立,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这种在困境中敢于直面困难,敢于面对命运安排的淡然,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

二、分析典故,探豪放词中不同的情怀

苏旷辛豪,苏轼和辛弃疾分处于北宋和南宋,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不同,所经历的生活道路也不同,因此,在词风上也有明显的区别。王国维《人间词话》写“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因苏轼生活的时代,虽国力走向衰微,但依然主权完整,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北方沦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且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因此,他们爱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不同的。在苏轼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忠君爱国的个人抱负,而辛弃疾身上体现的则是失地难以收复的家国之痛。基于此,教学时设计问题,关注二人词风的不同,表达情感的不同。核心问题设置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写了三国时期的人物,为何苏轼选择周瑜,而辛弃疾选择孙权?请同学们从英雄人物的选择、最能体现英雄风采的画面、景物对英雄的烘托等角度品析二位词人笔下的英雄形象的不同。”

苏轼在词中塑造了意气风发、风流潇洒的儒将周瑜,“小乔初嫁”以美人衬托英雄的年轻有为,以“小乔”写周瑜获得的君王的信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是体现了周瑜自信从容、指挥若定、功成名就。这与华发早生、功业难成的苏轼形成鲜明对比,词人表达对英雄的赞颂与敬仰,也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及建功立业的渴望。

他作为一介文臣,期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多次被贬谪,但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苏轼选择周瑜,是因为周瑜是他政治理想的缩影,是他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的榜样。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志难酬的失意的苏轼,也由此看出一个心怀国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苏轼。纵观苏轼一生,他将忧国忧民情怀深深根植于言行之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便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和英雄人物的赞颂。他在词中将个人境遇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表现了面对人生失意时的超脱情怀,体现“苏词旷”的特点。

辛弃疾生逢乱世,面对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虽心怀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他选择的孙权,在京口建立自己的功业,他有雄韬伟略,敢于对抗北方来犯之敌,保家卫国。而南宋朝廷已没有这样的英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人奋力守护,他多想挥戈北上,冲锋陷阵,可是,这样的机会需要有孙权一样的有魄力的君王才能实现。在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中,多希望当时的统治者也是这样的时势英雄。辛弃疾在表达壮志难酬的同时,凸显的是炽热的爱国情怀。“辛词豪”,其豪气干云,气壮山河,正是他家国情怀的体现。

位卑未敢忘忧国,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的一部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只有每个人都去热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为其发展而不断努力,那么国家、民族才会充满希望。从苏轼和辛弃疾身上,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爱国忧民情怀,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从而找到人生的方向,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三、品读意象,悟济南二安的亡国之痛

感受了豪放派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愁绪,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将豪放词与婉约词做对比,探究词风的差异性,可将问题设计为“豪放词与婉约词在意象的选择、情感表达等方面体现了怎样的风格差异”。

豪放词写“大江东去,浪淘尽”,气势恢宏,婉约词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绵密、冷清、孤寂。豪放词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有着铮铮铁骨的豪迈之气,婉约词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枯萎凋零,以花自喻,满是落寞悲凄。豪放词用“大江、乱石、惊涛”等意象营造雄浑壮阔、苍凉悲壮的意境,表达壮志难酬的感慨及建功立业的渴望,体现男儿志在四方的报国之心。而李清照则选择黄花、细雨、雁、淡酒等细小凄清的意象,铺写眼前之景,怀念故人,思念故国,可谓一字一泪,展现自己的孤寂,哀婉凄苦。词人晚年时的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漂泊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萦绕心头,所创作的内容是对个人不幸命运的表达,也是时代苦难的艺术概括。

不同词风有其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也可异中求同,比如,教学中可探究“济南二安的家国情怀”。辛弃疾与李清照都是济南人,因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二人被称为济南二安。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都是北宋灭亡以后南归的北人,对北方有着无尽的牵挂。虽有性别的差异、豪放婉约词风的差异,情感的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爱国之情。

辛弃疾词中的家国情怀前文已作阐释,在此我们重点探讨李清照的愁绪中,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情怀。李清照的生活空间虽局限于家庭闺房,但她却也有鲲鹏之志。清代学者沈曾植曾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看见北雁南飞,词人自然想到她难以回归的故乡,大雁尚且南来北往,而自己的故乡却遥不可及。因此更增加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又何尝没有政治之愁、家国之愁、民族之痛?她是为国而愁,为民族屈辱而愁,为看不到国家民族的出路而愁。她在《打马赋》里面写道:“木兰横格好女子”赞扬木兰的勇敢,她也想拿起刀枪奔赴前线,奋勇杀敌,还我河山。她写项羽“不肯过江东”,充满了对可做“人杰”“鬼雄”的项羽的惋惜,他身上有的是男儿的豪情。作为一名女子,她既不能驰骋疆场,又不能在那个时代得到别的女性的理解,空有一身非凡的才华和智慧,在悲凄悲苦中坦然面对命运。所以,李清照词中的“愁”,再不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而是“黍离”之愁,是家国民族的大愁。

三首词,虽然作者性别不同,词风不同,我们看到的却是相同的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深的忧虑之情,伟大的爱国情怀。苏轼由宏阔的山河、悠久的历史,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虽不得志,却能一尊还酹江月,借大我言说小我,于逆境中显旷达;辛弃疾与李清照皆生逢乱世,前者立志收复失地,坚守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李清照则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虽羸弱哀愁,却秀中怀骨,借小我隐喻大我,胸怀家国。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守正创新、继往开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也是课程思政理念的体现。通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体味古人丰富情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的同时,提升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张春红、廖与可《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要点》,《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年第8期。

[2] 周万明《同声叹息 别样情怀》,《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6期。

[3] 刘朝群《困顿人生中的生命诗意》,《中学语文》2022年第18期。

(包丽娜,1978年生,女,汉族,甘肃岷县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