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向文化自信培养目标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按照促进文化理解、增进文化认同和助力文化实践的逻辑展开。教师要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文化自信成长实际情况,应用如下教学策略: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目标,围绕课文内涵挖掘文化自信元素,联系课内知识补充课外教育资源,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并指向文化自信设计课时和单元作业。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化自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03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具有时代性、开放性、过程性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经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信心。阅读是小学语文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重要前提和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一、培养文化自信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在联系
1.充分体现了课程性质和教学理念
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沉淀和价值观念,具有学习、传承的价值和意义。语文学科本身是工具性、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其教学理念就是通过外在的文化符号、文化形态学习,帮助学生审视个人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养。所以,文化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文化信念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向,可以强化教学的时代性和典范性。
2.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落实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各学科教师基于学科知识特点,应用不同方式方法,开拓路径,达成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给了语文阅读教学更宽广的路径,即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优化教学形式,凸显语文阅读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无论哪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会最终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3.利于挖掘和使用丰富的文化教学资源
把握文化自信培养的脉络,也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上发掘和使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要素相关的教学资源,通过显性、隐性转化资源的教育优势,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自豪感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在资源应用的过程中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二、指向文化自信培养目标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逻辑
1.促进文化理解
文化自信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素养,有其形成的特定规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从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入手,遵循这一特定规律,帮助学生打下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教师可以使用朗诵、质疑、研读,讨论等方式创设感受文化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立体的,能思考、构想的情境中与文本、课文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从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美,理解文化的诞生过程,体会文化的精髓。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中外文化主题比较的读书和分享会,依托快乐读书吧所提供的《白蛇传》《八仙过海》《非洲民间故事》等中外民间故事素材,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和阅读之后的交流。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谁能用简单词语概括各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各故事有几个情节?中外民间故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不同点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再进行升华和总结:虽然中外文化产生的背景不同,人们的思想不同,但许多中西方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是集体的智慧,都宣扬了邪不压正的美好志向。我们国家的民间故事又在此基础上强化了社会背景或历史背景,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彰显了我国民族的文化特质!帮助学生在初读、细读和分析讨论之中,对文化的差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渊源等形成充分且正确的认知。
2.增进文化认同
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及其特点,理解了文化为什么有所不同,明白了文化究竟从何而来,还需要让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形成文化自信的核心。
为达到该层次的阅读教学目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强化其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灵活评价,逐渐将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文化内涵根植在自己的心中。比如,以细读的方式阅读《论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尤其要激发学生对于《论语》中相关哲学思考的个性化认知。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阅读启蒙版的《论语》读物,基本把握孔子的主要教育主张。再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同身受的一部分详细阅读,结合课文注释、课外资料谈一谈自己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不学礼无以立的理解,以及学习中这些“大道理”真正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看到历史智慧在今日仍然发挥的作用,在感慨与佩服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助力文化实践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意识,最终要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的认识,约束学生的部分行为,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所以,在让学生获得了文化认同感之后,教师还应当助力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学习活动之中进行实践。
比如,在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等涉及革命文化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请学生自选课外有关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红色精神的故事、文章、刊物或音视频资料。利用多样的资源帮助自己更加透彻地认知革命文化的渊源,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特质和内涵。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一份读物,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其中的内容,进行“感悟革命传统,发扬革命文化”的演讲。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学习结果,在详细阅读、反复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将其整理为语言材料的实践过程之中,形成对国家人民的情感。
三、指向文化自信培养目标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既然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就要将文化自信作为单元、课时教学目标。基于目标,时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节日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文化的兴趣,真正落实传承文化的要求。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其是以时间为轴,以人们的活动为线,描绘北京春节民俗画卷的文章,表现出了老舍先生对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深认同和炙热情感。基于课标要求,教师可以将本课的目标定位于:学会写糖、醋等生字,骆驼等词语;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阅读文章,学习老舍先生描写特色民俗活动的方法;在体会京味语言特点的过程中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韵味和魅力;联系自己过春节的实际,谈一谈现代春节习俗有哪些变化;对比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从中感受节日的欢乐热闹氛围,领悟民族文化的价值,产生了解更多节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要注意规范设计并表述这些目标:其一,考虑到文化自信与核心素养其他方面间的内在统一联系,按照核心素养成长规律设计目标。其二,在表达时要明确目标完成的主体、条件和前提,提示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应当开展哪些活动、可以使用哪些资源,不要说空话和套话。
2.围绕课文内涵挖掘文化自信元素
文化自信的生成基于学生对具体文化现象、符号的理解,对文化内涵的认同。所以,在明确教学目标指引的情况下,教师还需要围绕课文挖掘其中的文化自信元素,以实现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阅读教学。
比如,新《课标》中包含了仁爱之道、恪守诚信、自我奋斗、敬业乐群、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教师就可以在新《课标》指导之下,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挖掘课文中的爱国情怀、美好愿景、关注民生等核心文化思想,山河之爱、达观态度、报国之志等中华人文精神,高尚情操、修身治学、美好品德等优秀传统美德。以古诗词阅读为例,教师可以按照同一意象将其整合为一个单元,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分析诗人给同一意象所赋予的不同含义,从中挖掘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蕴含的不同文化内容。《泊船瓜洲》中王安石的“月”表达的是自己的乡愁;《静夜思》中李白的“月”寄托的是自己漂泊他乡的孤独之感。这些意象的内涵都与个人生活经历有关,也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而《山居秋暝》中王维的“乐”则是自己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感的展现。学生在该诗词阅读中可以从诗人的视角看到不一样的祖国风光,形成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挖掘课文语言知识中的文化自信元素。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展示中国地图,和学生共同分析“山东”的意思。并提问学生,什么是茱萸?在这篇思乡诗词中为何作者选择了茱萸这一意象而非其他植物?引导学生基于传统文化背景资料,解析茱萸的特定含义,理解诗人在九月九日产生的独特的,或相较于平日更强烈的情感。再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共同朗诵诗文,感受古诗词独特的韵律、节奏之美,强化对诗人思念亲人情感的理解,深入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魅力。
3.联系课内知识补充课外教育资源
无论是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人文知识,还是解读其情感内涵,都需要有更充分的,不限于课内资源的支持。所以,教师应当围绕本次阅读课的知识特点、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助力学生成长的课外教育资源。
比如,六年级下册的单元导读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小学生的知识视野、基础决定了其自然不可能在现阶段了解十里、百里的事情,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其在拓展延伸的学习中拓宽视野。在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使用线上线下渠道搜集与《寒食》《迢迢牵牛星》有关的资料,包括寒食、清明等传统节日的来源、节日习俗,同样描绘该节日的其他诗词。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教师提前整理这些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其在课前进行自学。从语言知识、节日渊源、习俗传承等多个角度,全方位了解节日文化,为学习古诗做准备。
在学习《草船借箭》前,可让学生提前预习《三国演义》中该节选课文的出处,通过阅读完整章节,对章回体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故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形成更为具象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或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在交流之中会形成对于我国文学文化、历史文化不同角度的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创新阅读教学方式助力学生实践
阅读教学不应当只是坐在那儿读,而是在读的基础之上深入交流和体会。以帮助学生更好汲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也能够让学生在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之后形成文化自信。
比如,可以安排课本剧演出任务,引导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的情感态度,交流个人心得之上。再以表演这一实践方式体会文章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提高文化自信。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前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其在学习古诗词之后自行安排角色、台词和表演方式,分工合作,确定表演方案之后彩排和演出。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其带入诗人的视角,在脑海中想象诗词画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在阅读之后,学生可以将诗词翻译成白话文,在实践对比中感受诗人在古诗词中用词的精准。再让学生用心体会,在换位思考之后生动演绎课本剧,从而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组织朗诵比赛、写作比赛,通过调动学生的表现欲,引导其在全方位参与活动,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理解文化、认同文化。阅读《七律·长征》时,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重点理解等闲、磅礴等的含义。结合教师所提供的红军长征的史实记录资料、专题采访,感受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学习之后,请学生自行练习诗歌朗诵的技巧,再比一比、赛一赛谁能够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磅礴的气势,读出诗歌中所包含的革命文化。
5.指向文化自信设计课时和单元作业
除了在课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教师还应当基于作业的评价、鉴定、巩固作用,指向文化自信,设计课时和单元作业。
比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长情况,阶段性结合语文学习结果和学习水平,设计趣味、新颖、有层次的民风民俗探究类单元作业:第一部分作业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课外资料,初步认识课文中没有提到的一类民风民俗,形成学习日记或阅读笔记。第二部分作业是让学生与小组伙伴进行线上线下讨论,分享彼此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探索这些民风民俗的共同点,形成小组学习报告。最后一部分作业是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实践,比如立足当地文化特色,为外地游客设计一次感悟民风民俗的旅行;或者设计一款推荐本地特色民风民俗的宣传海报。要形成小组活动的报告,并对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
总之,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既可以使阅读教学的目标层次更科学,又能引导教师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潜能,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想要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解读课标、分析教材、了解学情,从意识激活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实践等不同活动,逐渐成长为理解、认同国家和民族文化,愿意主动学习、传承和发扬文化的个体。
参考文献:
[1] 陈春《阅读润泽心灵文化培养自信——指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高质量阅读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12期。
[2] 严淑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
[3] 张艳芸《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教书育人》2023年第28期。
(张恬恬,1988年生,女,汉族,福建晋江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