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4-12-02 00:00:00何丽娟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思辨性阅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本深层理解能力,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本文深入剖析了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与价值,即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提出一系列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辨性阅读 现实意义 实践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02

在当今信息爆炸、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单纯积累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目标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辨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正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超越文本表层意义,深入挖掘文本背后深层含义,通过分析、比较、评价等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现实意义

1.塑造冷静分析态度,培育学生理性思维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其实质是通过阅读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冷静分析态度与理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学会独立思考,以理性的眼光审视文本与世界。在信息繁杂、观点多元的时代,冷静分析和理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形成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的思考者,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判断,面对各种问题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的决策。冷静分析的态度与理性思维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提升学生阅读效率,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在当今时代,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处理与应用,已成为一项重要技能,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正是培养学生这一技能的有效途径,通过9fe215ba3eb46247f0a880144027efa2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提升阅读速度以及理解能力,更能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提炼关键信息、分析文本结构、理解作者意图。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思辨性阅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处理信息时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技能的提升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奠定逻辑思维基础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更需通过深入思考、分析以及评价文本内涵与价值,提升自身思辨能力,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性阅读还能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4.激发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文本内容和意义,自主阅读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通过思辨性阅读培养出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将伴随学生一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缺乏思辨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内容在编选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对学生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些教材往往偏重于对文本的浅层次解读,缺乏对深层次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学生在阅读时难以触及更具挑战性和深度的知识,思辨思维无法得到有效激发与锻炼,教材内容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手段仍显单调传统,过度依赖单一讲授方式,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了启发式、互动式等更为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易使学生感到沉闷,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教学方法的僵化与单调,成为阻碍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3.评价体系偏重记忆性

目前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体系,过于强调对记忆力和表层理解能力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能力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学生的阅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性分析。偏离思辨本质的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在无形中制约了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实践路径

1.优化教材选择,提升思辨性阅读素材

为有效培育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教师必须慎重选择阅读材料,确保其富有思辨性和批判性,这些材料应涉猎广泛的主题与多元的观点,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分析、判断及质疑,深入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与情感。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并剖析问题。

以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为例,这篇课文便是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优质材料,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此时期是培养思辨性阅读能力的黄金阶段,选择如《落花生》具有深刻内涵和广阔视野的文本尤为重要,该文主题明确,观点多样,蕴含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及作者的背景,为深入解读文本打下坚实基础,随后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一环节旨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可策划相关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或课后与家长进行探讨,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与分享,学生将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观点,进一步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全面、深入的阅读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

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不再是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辅导者,这一角色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摒弃过去单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并实施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并组织讨论、辩论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互动环节中,学生有机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并探讨问题,逐渐养成全面、客观、理性看待事物的思维习惯。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保留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创新阅读教学方法,除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心思想和掌握生字词外,还可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例如:“珍珠鸟在文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作者是如何细腻地描绘珍珠鸟的?这样的描绘方式是否蕴含着某种深层的文化或情感意义?”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学生将不再满足于仅仅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而是努力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讨论结束后的总结与点评环节也至关重要,教师需以精准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梳理讨论成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总结与点评,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还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联系周边事物,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教材内容多围绕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场景进行叙述,为深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辨析能力,教师需要巧妙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这种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文为例,该文虽以古代神话故事为背景,充满浓厚的奇幻色彩,其中的描绘和隐喻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不易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内容,教师需巧妙引导学生将这些神话元素与现实世界结合。例如,解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这一描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在冬日里呼气时看到的白雾,或是观察工厂烟囱排放的烟雾如何随风飘散。这样的引导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盘古的“呼气”与自然界中的“风和云”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对这一神话情节的理解。解读“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这一描述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自己身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如同大地上的江河网络,流动的血液则如同江河中的水,这种比喻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探索欲望。通过将课文内容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学生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帮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中领略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4.拓展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

面对内涵丰富的阅读材料时,如果教师只停留在教材内容的表面解读上,学生将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为引领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必须打破教材的束缚,积极引入多元化阅读材料,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兼具深度、广度以及灵活性,这种教育方法的核心在于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以经典阅读材料《精卫填海》为例,虽然文中塑造的精卫形象普遍被认为是坚韧和执着的化身,但这样的理解并不具有绝对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精卫的形象往往会进行多元化解读。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应以开放心态接纳并利用这些差异,将其作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的契机,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中国神话的历史背景,探索《精卫填海》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或者参考专家学者对该故事的权威解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视野,培养思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及时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阐释《精卫填海》这一古代神话故事所反映的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儒家思想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精神。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多个角度剖析人物形象,也要激励学生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拓展阅读内容和思维领域,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剖析课文,有助于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实现思维的创新,准确把握课文主旨,使学生在解读经典故事的过程中收获全新感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掘课文中的文化内涵。

5.破除阅读限制,鼓励开展自主性阅读

为更有效地推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师必须不断革新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且深入的阅读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本主题,深入挖掘文中的关键词汇,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学生在这种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章内容的疑问,主动与同伴交流探讨,这种思辨性阅读方式,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进一步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的思考题,如:“在本文中,隐藏着几个含义深远的成语,你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它们吗?你对这些成语有何感想?它们分别描绘了‘历经重重困难而取得辉煌成就’‘盲目接受,不加甄别’以及‘张冠李戴’等生动场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更加留心,发现文章中的成语,结合思考,探索这些成语在日常语境中的具体运用方式。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在阅读中锻炼思辨能力,还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思辨性阅读教学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辨性阅读教学以其独特的创新方式,显著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深度,使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迅速捕捉文章中心思想。鉴于此,教师应勇于探索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新路径,持续优化思辨教学的框架,营造充满思辨色彩的语文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雪琼《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初探》,《中学生作文指导》2020年第23期。

[2] 陈彩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东西南北:教育》2020年第17期。

[3] 陈松志《思辨阅读启迪智慧——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1年第7期。

[4] 葛莹莹《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知识窗》2020年第2期。

[5] 罗才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价值定位、构建样态与创新设计》,《小学语文教师》2022年第0Z1期。

[6] 孙礼芳《基于思辨性阅读小学语文教学范式构建》,《学苑教育》2020年第5期。

[7] 陈玉梅《聚焦思辨点亮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28期。

〔何丽娟,1985年生,女,汉族,浙江杭州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任务驱动,思辨性阅读,大单元主题下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