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2024-12-02 00:00:00蒋丹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21期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时期最重要的基础语言学科之一,对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远影响。新课改之后,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度越来越高,在小学教育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和语文阅读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找到正确的实践路径,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1.001

新课改时代背景下,想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结合学生所积攒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保证语文教学工作的正常推进。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将信息技术和阅读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了解两者融合的积极影响。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模式,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的关联性概述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可以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品德教育相结合,共同开展教学,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和教育功能,让学生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和成长。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影响下,要保证语文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技术设备来辅助课堂教学,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也为语文课堂的智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调动学生内源动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挫伤,主观能动性在无形中被消解,思维活性也十分沉寂,简而言之,学生的内源动力并没有被充分调动,主体生命力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而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扭转这一局面,尤其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源动力和生命力,同时也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向着深度阅读、探究阅读、协作阅读等不同方向延伸,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重建语文阅读教学新生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框架上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这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学科本位以及价值本位,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更加深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行为更符合实际需求。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本质上重建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生态。

3.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打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教学情景,同时兼顾问题情景和探究情景,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营造恰到好处的氛围,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降低其学习和认知的难度,不至于对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造成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度依赖信息技术

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表现为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具体来说,语文教师未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不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讲解,如此应用信息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实质上背离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初衷,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入理解和认识。教师应当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更加具体地展现文本当中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并且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然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影响了学生对于文本的个人理解,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基于文本内容进行自我思考并对文章情感态度进行分析。

2.技术应用缺乏创新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缺乏创新性。具体来说,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时,教师过分遵循传统的技术应用模式,并未结合技术本身特征展开创新性的应用探索活动,比如,语文教师仅仅将课程内容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而忽略了这种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结合。同时,这种展示方式也较为枯燥,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沉浸式和体验式的学习情境。因此,在国家数字化水平加速发展的当下,教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将新兴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价值和教学作用。

3.技术应用与教学内容脱节

部分语文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针对性,导致了技术和课程内容的严重脱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其本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丰富信息获取渠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信息技术进行盲目应用,不仅不能达到上述教学目标,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需要进行备课,思考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契合程度和匹配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并思考信息技术在这一课堂中的适用性。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1.借助信息技术丰富语文阅读形式

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可以在线上完成阅读任务,例如,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优秀文章,或是网页推送的语文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筛选之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小学生因为年龄原因,心智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缺乏辨别能力,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筛选并整理学生可读的文章,让学生能够在大量可读文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完成阅读,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丰富了语文阅读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语文阅读的途径,使阅读不受限于课堂形式,而是在课后、课余时间都可以自由进行,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层次,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营造舒适适宜的阅读环境,例如,在阅读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播放符合诗歌内容的背景音乐,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带领学生一同朗诵诗歌。对于具有故事性特点的阅读文章,教师可以提前用互联网来搜集课前引导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先看视频再阅读,了解文章的背景,使学生产生共鸣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名为《秋天的雨》的文章,文章描述的主体是秋天的雨水,凸显秋雨的魅力。对小学生而言,仅仅凭借文字描述很难深刻领会秋雨的意境,此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和秋雨有关的图片以及视频,例如,雨水打在金黄的落叶上、人们行走在秋雨绵绵的街头等,直观的视觉刺激可以立刻让学生沉浸到秋雨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此外,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描写秋雨的优秀文章和诗歌,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阅读思维,了解不同作者笔下的秋雨。

2.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初级阶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形成语文兴趣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学的导学课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标识和突出阅读的重点,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再逐步了解各个段落的书写特点,提前做好预习。正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对于错误的阅读技巧及时更正。然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来放映PPT,向学生提出与文章相关的语文问题,检测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掌握情况。最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线上学习的表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套更符合当前需求的指导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自主探索和学习,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小学三年级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阅读教学为例,首先,在正式开始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份导学教案,包括文章撰写的时代背景、生词生字的解释和简单的阅读问题,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阅读和学习课文,能够了解文章故事的大概内容。阅读完成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阅读教案,在PPT中标注文章中重要的段落和句子、词汇,带领学生跟随PPT一起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并对重要段落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在自主阅读和教师引导下,学生基本能够完全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自主阅读时对产生的错误认知,举例来说,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小女孩在点燃火柴之后看到的情景,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再统一讲解,让学生一步一步了解幻象产生的深层含义。最后,教师可以用PPT来展示提前拟定好的语文问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包括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情感分析和体会等,再次帮助学生巩固认知。

3.用信息技术来营造阅读情境

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以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来完成教学设计。并适当融入不同类型的教学元素,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展示,营造一种生动且灵活的阅读情境,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景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阅读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并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优化教学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喜好,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来模拟教学情景,这样才能最大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导向来开展阅读教学。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名为《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文章。首先,教师要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认识到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蟋蟀进入牛肚子里进行了一次惊险而别开生面的旅行的故事,这篇文章十分生动有趣,且极具想象力,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之后,不难发现小学生对于动物故事和冒险故事有着十分强烈的兴趣。在分析完毕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制作重要故事情节的动画视频,把文章中描写的故事情节用更加直观且生动的方法进行讲述,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会将自己代入蟋蟀的情境中,跟随蟋蟀一起经历惊心动魄的冒险时刻,仿佛旅途中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教师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播放动画视频,当学生进入情境时,再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并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情景式教学的方法,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知识的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4.打造高效教学模式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打造一套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在翻转课堂教学的思想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建设教学新生态。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基础知识点。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章重难点的教学上,带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学习重点和难点逐个击破,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打造更健全、更完善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花的学校》这一篇目时,教师首先应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用学校统一建设的在线平台发送至学生处,预习课件的内容有课文的朗读音频、生词生字的解释和例句以及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只要利用移动设备或是计算机就可以独立完成预习任务,提前了解课堂上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来展示文章插图,引导学生一起回想文章内容,并进行关于故事情节的提问,学生们根据预习成果来回答问题,将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来展示文章中涉及的重难点学习内容,例如,用动画视频来展示故事情景——花儿是怎样在雷雨交加的艰难环境中成长和绽放的。通过直观有趣的视频,学生们对于课文的内容和内涵有了大致把握。而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将文章中提到的重点和难点逐个突破,把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领取一个问题,小组成员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并统一汇报答案,在汇报环节展示各小组的讨论成果,由教师来评价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显著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借助信息技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步,同时也为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于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适当的节点和应用环境下,通过信息技术来营造灵活有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元阅读教学相结合,拓宽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打造更适合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米晖春《让语文阅读之花在“双减”的春风中绽放》,《教育》2024年第9期。

[2] 杨月《以现代信息技术助力语文深度阅读》,《好作文》2024年第6期。

[3] 李明乾《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书写语文阅读课堂精彩篇章》,《科教文汇》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