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内外文化和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2024-12-01 00:00:00戴旭东田珍珍杨晶晶张亚飞
旅游纵览 2024年5期

摘 要:近年来,政府积极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相关领域的财政支持,学术界也对这一领域的融资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文章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探讨了国内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资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促进文旅产业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和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新疆“天山英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名师培养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3年度职业教育重点课题“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案例研究”(课题编号:SZ23B82);新疆职业大学 2023 年度校内科研课题“‘一带一路 ’背景下新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XJZD2023KYY09)的研究成果。

引言

本文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情况,以期为解决我国文旅产业存在的融资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我国文旅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文旅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题与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下述两个类别。

(一)指出我国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困境及应对措施

国内学者持续关注并剖析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总的来看,国内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处于多重困境之中,其中最紧迫的情况莫过于资金的缺乏,这是由于政府资源分配不足、投资效益低下、资金获取途径狭窄以及市场运作模式不足导致的。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众多专家、学者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剖析,探讨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别给出了破解我国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1.宏观视角

张慧锋认为,资金始终是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兰仁凤深入剖析了融资困境的根源,指出投资渠道不畅、投资策略不合理等问题,并提议创新宏观文化管理制度,跨越金融与文旅行业的融合障碍,规划筹资方式,不断扩大民间资金对文化和旅游业的投资渠道,提升其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陈清华强调了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框架,包括差异化投资准入政策、多元化的投资实体和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导向型的新型文化旅游投资模式[2]。

侯燕的研究揭示了融资规模狭小、途径单一,无法满足企业扩张需求的现状,主张通过管理机制革新,优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监管机制,主张通过革新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来强化其效能,使其能够将风险约束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保障投资人的利益不受伤害[3]。贾旭东针对文化和旅游金融发展,提出加强支持措施,重点在于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市场有序发展,并注重法制建设[4]。胡晓清和国凤兰在其深度剖析中指出,产业进步的瓶颈主要在于政策扶持的不足、市场结构的不成熟以及多元金融途径的稀缺性[5]。王翠云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政府与社会保障体系[6]。罗歆从财政与税收的角度,对我国的文化旅游业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系列填补市场漏洞的建议[7]。王笑凡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国家毋庸置疑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不代表要过度介入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打通多种不同的融资方式[8]。

2.微观视角

田宝会和田光就如何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和谐共进,给出了构建的设想[9]。李霞对我国传媒业的资金运营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传媒业的资金力量与国际同行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文旅行业的资金储备不足,并且存在着很大的投资风险。针对工业生产积累环节与融资环节的脱节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与意见,即国家应该加速媒体产业的金融体系建设,使其更加完善,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投资[10]。高连和提倡逐步融合金融资本与文旅产业,短期内着重于两者对接,中期目标是实现深度融合,而从长远视角看,旨在推动更深层次的合作[11]。张琳和王佳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审视,指出了在搭建投融资平台、制定法规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偏向,如过度重视投资而忽视融资、注重号召力而非操作性,以及过于侧重管理和控制而未充分融合产业特性[12]。覃志立、严红、孙嘉翊的研究则揭示了我国文化旅游业面临的五大挑战,即投资结构不均衡,政府投资占比偏高,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外资利用能力有限,以及投融资效率有待提升[13]。

以省市为例,岳红记以西安为研究对象,认为金融机构的行为缺乏自觉,是制约地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迫切需要清扫产业进入的隐形障碍,大力扶持PPP、BT等项目,拓宽外资渠道[14]。陈涛以陕西为案例,分析了金融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并就如何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给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15]。刘琪、贾承澄、范晔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业的传统融资模式较难持续,迫切需要用市场化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16]。丁玲和纪璇在分析黑龙江文旅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战略部署、夯实基础工作等对策[17]。王媛和王燕以江苏为案例地,聚焦于当前热门的文旅行业融资领域,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18]。

(二)总结国外在文旅产业融资方面的实践经验

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和系统性分析,借鉴了国际上在文化旅游产业融资策略上的优秀案例,旨在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探寻更加多元化的资金融通路径。如安定明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先进融资实践,涉及提升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创建产业导向基金、动员民间资本以及强化政府投资角色等多个方面[19]。龙怒认为,美国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包括股权、社会捐赠、风险投资和国际金融的市场资金筹集模式,二是包括产业发展基金和政府投资的公共资金筹资模式[20]。杨小幼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应发挥国家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的积极作用[21]。王雪婷对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在发展文化旅游业方面的成功做法进行了调查,为我国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22]。杨洁和王迪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文化旅游产业为样板案例,总结了三个国家在融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优化我国文旅产业融资路径的对策建议[23]。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的论文并不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对其进行经验研究和对其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分类的研究。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的研究表明,美国电影业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高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巨额的国家资金投资[24]。康斯坦丁诺斯·安德里奥蒂斯(Konstantinos Andriotis)针对东南欧几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文化、旅游与金融整合实证研究,基于此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认为政策的核心在于开发与推广针对文化与旅游领域的信贷资金及创新信贷手段。罗辛·C(Roessingh C)在其研究中详尽探讨了欧洲电影产业的资金融通模式,强调了国家在这一领域扮演的关键角色,其政策扶持不可或缺。相比之下,美国好莱坞的资金主要依赖于国内日益壮大的富裕阶层,同时也获得了外资机构如跨国公司和对冲基金的支持与投入。欣奇·D·T(Hinch D T)探讨了英国文化与旅游业企业的融资难题,对企业进行了深度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企业链、价值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的差异,其所需的资金组成及融资途径也不尽一致,并提出了国家应该增加对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企业的资本支持,以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其经济方面的效益[25]。阿祖玛·G(Azumah G)认为,文化和旅游业的风险更高是导致文化和旅游类公司难以获得资金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将风险管理和商业运营模式完善起来。Kwang-Kook P对跨国电影合作的筹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通过收益绑定的方式,可以提升双方的合作信誉度,不仅可以将风险进行分摊,还可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冲突,从而确保收回资金。斯林格·费里德曼·V(Slinger-Friedman V)分析了英国在文化与旅游业中存在的资金需求差距,并提出应设置一个专业投资基金,旨在扶持并促进具有创造性智慧的发明与创新。穆萨·Z(Moosa Z)以韩国为例,分析了韩国为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所采取的金融支持措施,并认为其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应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境外资本的稳定流动,这些将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26]。

三、结论

综合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文化和旅游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观点与建议,发现国际学术界倾向于通过深入实践以探究该主题,同时紧盯特定行业的前沿动态。相较之下,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对文旅行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迅速增多,研究范围持续拓宽,研究深度日益增强,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质性研究向量化研究转变。然而,相关研究仍存不足,如多聚焦于宏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探讨相对匮乏,且因与实际脱节,融资策略的提出往往缺乏操作性和具体性。

参考文献

[1] 张慧锋.山西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9):63-64.

[2] 陈清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

[3] 侯燕.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及融资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9):293-295.

[4] 贾旭东.文化产业金融政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41-51.

[5] 胡晓清,国凤兰.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2(36):260-261.

[6] 王翠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6(12):17-19.

[7] 罗歆.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湖南省文化产业财税保障机制选择[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474-475.

[8] 王笑凡.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乡村旅游投融资研究[J].北方经贸,2016(6):171-172.

[9] 田宝会,田光.促进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7(7):72-76.

[10] 李霞.传媒文化创意产业资本运作研究[D].复旦大学,2009.

[11] 高连和.金融与文化产业渐进式融合的“三步走”战略[J].海南金融,2013(3):82-85.

[12] 张琳,王佳.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中的政府角色与路径创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6):6-9.

[13] 覃志立,严红,孙嘉翊.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困境及其破解:以西部地区为例[J].西南金融,2016(8):60-67.

[14] 岳红记.论新闻媒体对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影响[J].新闻知识,2008(9):61-62.

[15] 陈涛.统筹综合运输规划布局 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N].中国交通报,2010-03-23(1).

[16] 刘琪,贾承澄,范晔,等.关于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2(4):63.

[17] 丁玲,纪璇.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新经济,2015(7):3-4.

[18] 王媛,王燕.江苏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32-35.

[19] 安定明.基于乡村旅游的非正式部门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09(11):102-103.

[20] 龙怒.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分析及对云南的启示[J].学术探索,2011(5):112-116.

[21] 杨小幼.美日文化产业投融资经验及其对株洲的启示[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11):113-115.

[22] 王雪婷.国外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启示[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40-42.

[23] 杨洁,王迪.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经验及其启示[J].新经济,2016(7):12-13.

[24] 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戚锰,钟静宁,等.狼逼门前:1994~2000的好莱坞和中国电影市场(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1):44-51.

[25] Hinch D T .Canadian Sport and Culture in the Tourism Marketplace[J].Tourism Geographies,2006(1):15-30.

[26] Moosa Z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Events for the Maldivian Tourism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IJABIM),2016(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