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和发展研究

2024-12-01 00:00:00刘德州
旅游纵览 2024年5期

摘 要:文旅产业融合的兴起,源于技术创新对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过程的强力推动。这种融合不仅重塑了传统产业的边界,更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剖析文旅产业链的发展脉络,群众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旅游经济繁荣与文化传承创新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旅游资源;文化元素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成为影响未来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文旅融合是一种丰富多样的旅游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旅游景点的好奇心,还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感受文化的魅力[2]。

文旅融合概念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参观文化遗产、体验文化活动等方式,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以增长知识、提升审美和文化素养的旅游形式[3]。文旅融合是一个生态体系,包括旅游产业链中的各类机构与人员,比如旅游景区、管理部门、文博机构、非遗传承人和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等等,互联网平台应积极构建一个各方均可以参与的数字文旅融合生态体系,为各方提供展现和传播文化旅游内容、提供文化旅游产品和分享消费体验的平台[4]。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界定

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自我开展的、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以文学艺术为核心内容,涉及科技、体育、教育和娱乐等各个方面的人民文化生活。群众文化是一种极其广泛且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复合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群众文化是孕育、滋养专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专业文化从丰富的群众文化中产生,无论多么精致的文艺形式,追根溯源,一定来自群众的原始创造。没有群众文化的淬炼积累,就不会有精彩的专业文化形式,在群众文化中浸润成长并脱颖而出的文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群众文化是培育优秀文艺作品的沃土,文艺史上无数经典之作萌芽于群众文化之中。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诸多精致的文艺形式已逐渐脱离群众的原初创造,艺术经典与群众作品间显现文野之别,且当代文艺人才多源自专业院校,但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源流之分不可颠倒。诗歌源自民歌,小说滥觞于白话,美声音乐亦是对“原生态”音乐的改造,各类舞蹈更是民间美学的提炼。因此,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普及,是为专业艺术生产奠定基础、提供资源的关键,并从源头上促进了优秀文艺作品的持续涌现与健康发展。

二、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重要意义

在文旅跨界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是旅游产业的内涵,也是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供需体系,为文旅项目赋能,使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5]。

(一)群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文化为核心,依托特色文化内涵与文化景观遗产,深入剖析各因素蕴含的文化内容,凸显其独特魅力与优势。优化并展示文化精髓,提升核心文化元素,同时融合文化意义,生动诠释文化形象。借助科技力量与文化氛围,全面展现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6]。文化景观可形成集聚区,增强集聚效应与价值,充分发挥联动与主导作用,以文化贯穿旅游项目始终,以文化探索与提炼为出发点,整合串联资源,塑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由于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涉及多个行业和类别,产业链应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本着充分发挥优势的原则,做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规划。

(二)旅游业促进群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有利于发展旅游经济和提高社会效益。文化和旅游是不可分割的,为了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旅游文化,应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并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已成为集旅游、娱乐、文化与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产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旅项目为游客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文旅体验与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现在,在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保持自己的文化风格,创造具有长期市场价值和持续活力的旅游产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文旅资源需要高度整合,以创建具有高度文化内涵和深度文化体验的文旅项目。

三、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挑战

(一)文化旅游活动与市场需求结合度低

一方面,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活动类型相对单一。目前的文化旅游活动往往仅停留在展示一些表面的文化元素,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不够。这导致文化旅游活动缺乏创意和吸引力,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文化体验需求。另一方面,缺乏创新,与市场需求结合度低。很多文化旅游活动缺乏创新意识,难以跟上游客需求的变化。例如对当代年轻游客的审美偏好、消费习惯等了解不足,未能针对性地开发符合他们需求的创意文化活动。这使得文化旅游活动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吸引消费者。

(二)文化旅游融资过于追求快速盈利

文化遗迹的保护性发展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旅游业涉及很多行业,需要一些配套服务和设施,其发展对资金需求较大。而且旅游投资回报期长,故而融资相对困难。比如某个旅游景区,由于年久失修,文物要得到保护,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文化旅游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然而,由于财政资金短缺、社会资本干预少、融资渠道单一,文化旅游的多元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据统计,传统地产的前100强中的70强都已经进入到文旅产业,文旅融合项目被很多人视为“后地产时代”的新战场。资本的最大价值是帮助有潜力的项目迅速成长或者更快更多地盈利。但是在投资过程中,有资方以旅游的名义来实现征地或其他目的,这就影响了文旅融合项目的健康发展。

(三)文旅融合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文化业和旅游业有着天然的融合特性,但在实际的文旅融合开发研究中,存在以下体制机制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系统深入的方法论支持。目前,业界和学术界在文旅融合领域,主要停留在分析现状层面,没有对文旅融合的思路、方法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这导致文旅融合路径整合缺乏理论指导。二是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存在差异。群众文化和旅游产业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要实现两者的良性融合,亟须探索一种科学有效的整合方式。三是政策法规支撑不够完善,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多部门协调,而缺乏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明确的发展规划和鼓励措施等,制约了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进程。

(四)群众文化活动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

文旅融合常伴商业化倾向,商业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相连。商业化旨在追求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进而促使群众文化向商业产品转化。此过程中,为满足市场需求,群众文化或遭改编与包装,呈现出舞台化与商品化的特点。文旅融合时,市场需求与观众偏好深刻影响文化展现形式,导致文化内容可能被改编、精简或夸大,以迎合消费与娱乐需求。例如,旅游地急于吸引游客,可能急功近利地模仿或移植其他地方民俗文化,致使文化失去原有底蕴,舞台化显著,甚至滋生“伪民俗”现象。

四、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应对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坚持共享协同原则,充分考虑群众需求,既要将文化资源巧妙融入旅游场景,让群众在旅游中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要将旅游要素有效植入文化场所功能设计,为群众提供更多休闲娱乐选择。依托品牌塑造、科技创新与迭代升级,促进跨界融合,推动业态与市场深度融合,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体验需求。强化服务融合,在文化服务中嵌入旅游功能,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旅游信息和导览服务;在旅游服务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的文化品质。同时,注重线上线下联动,推动宣传融合,通过机制完善、资源整合及科技创新,全面实现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让群众更好地参与和享受文化旅游融合的成果。

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低碳旅游、绿色消费。坚持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合理有序地开发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让群众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享受文化旅游的乐趣。

(二)坚持质量引领,科学统筹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文化旅游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先导,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核心,增强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新活力。充分考虑群众的文化旅游需求,协同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体育等多元业态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以夜间旅游为例,应充分挖掘夜间经济和自然、文化、美食等资源,打造特色夜间消费功能区和示范区,以及特色夜间休闲生活集群和夜间景观旅游区域,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品牌项目的产业发展,丰富消费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丰富并优化夜间经济创新产品与服务,满足群众的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三)坚持项目带动,龙头引领

坚持大项目带动和大手笔推进,注重项目业态、商业模式、技术手段等创新引领,通过梯次储备、内涵式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竞争力。充分考虑群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通过跨产业吸引资源、围绕主题叠加要素以及利用场域优势延展功能等手段,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龙头项目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联动能力。

在当前文旅行业经济崛起的时间点,景区加快了摆脱“门票经济”的步伐,推动景区的转型升级。实现以不断推出文创产品、提供特色美食等商业业态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些商业业态都具有文化属性,游客也正是通过这些体验到当地特色文化。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以文创产品消费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以产品创新推动业态创新,实现产品整合与研发。

(四)深化文化特色,品牌驱动

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精髓,依托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自信和影响力,增强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充分发挥群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用文化自信引领文化旅游“走出去”。通过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打造各类文旅品牌活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等措施,让文化产业化、项目化、具体化,全面引领乡村振兴和旅游产业发展。

坚持区域协调、跨界合作、景区联动的发展思路,统筹和推进景区特色项目,重构休闲、旅游、文化、产品、服务等产业格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面加强文化产品供给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整合产业力量,推动产业与资源的融合,构建协调、创新和可持续的全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五)坚持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十四五”规划正处于转型升级、提质发展的关键期,虚拟现实、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突破与交叉应用,为文旅行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带来了重大影响。在文旅融合持续向多元化和深层化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和价值不断凸显,成为推动文旅要素融合、产品服务创新、消费体验业态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文化业态也积极融入文旅融合之中,成为了文旅融合的新亮点。

应抢抓“互联网+旅游”与“新基建”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对接网络强国战略、数字中国建设以及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革新。以高新技术赋能旅游产业探索智慧发展的新路径,充分考虑群众的文化旅游需求,在智慧旅游服务、在线旅游消费、新型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创意等方面发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加数字化、智能化与高效化,让群众更好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创新的文化旅游体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周美春.群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参花(上),2020(9):129-130.

[3] 罗信杰.群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策略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1(20):70-71.

[4] 李金利.群众文化工作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性探究[J].当代旅游,2021(25):40-42.

[5] 史银梅.群众文化表演与旅游活动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24):71-73.

[6] 杨彩仙.浅析如何加强群众文化调研及推进旅游文化发展[J].中国文艺家,2019(9):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