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旅游类专业课程建设

2024-12-01 00:00:00袁玲玲
旅游纵览 2024年5期

摘 要:文章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旅游类课程建设,以地方景点导游课程为例,探讨了共生理论在旅游教育中的应用。文章阐述了共生理论与旅游课程的关联。通过调整课程目标、扩展内容、创新方法和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学生的共生意识和实践能力。总结了共生理论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其他旅游类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共生理论;旅游类课程建设;地方景点导游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学院旅游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YB154);2023年无锡市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开发—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项目编号:CXZD202306)的研究成果。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共生理论强调合作与资源共享,为旅游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将其运用于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并且可以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对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生理论及其与旅游类专业课程的关联

(一)共生理论简述

共生(Symbio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 de Bary)(1879)在对生物种群进行研究时第一次提出共生的概念,指出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就是共生[1]。此后,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和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共生理论强调的是主体间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旨在实现整体的优化和进步。

(二)共生理论与旅游类课程的关联

旅游类课程作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共生理论与旅游类课程的关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共生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生意识。在旅游行业中,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旅游企业、景区和游客等)之间需要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才能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共生理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旅游行业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旅游企业与景区、游客之间的合作,都需要相关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通过引入共生理论,旅游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

二、共生理论视角下“地方景点导游”课程建设

(一)课程特色与优势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春风化雨”

该课程有机融入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使命意识等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讲好无锡故事、传播地方文化的使命感,能够培养更多新时代特色导游人才。

2.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课程

该课程通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进行混合教学,基于教学团队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及教师提供开放资源,通过运用智能导学、在线测试和大数据分析等多个功能,能够实时呈现学生学习行为,形成个体学习行为跟踪报告,实现个性化、数据化的教学管理。

3.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大力培养“文化使者”

该课程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无锡地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教学团队通过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等形式深入挖掘无锡的地方文化特色,已形成惠山祠堂文化、无锡工商文化等专题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大力培养大美无锡的“文化使者”。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构建项目式课程内容

“地方景点导游”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以导游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针对无锡地陪导游的工作任务,采用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讲解无锡主要景点的导游讲解能力。

“地方景点导游”课程内容对接导游资格证考试中的科目五“导游服务能力”考试大纲,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课程标准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无锡导游服务理论知识,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无锡城市概况和景点知识,加强学生对无锡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二模块是无锡导游服务技能实训。本模块依托无锡旅游资源,借助导游VR(虚拟现实技术)智慧教学系统,培养学生担任点陪、地陪的职业能力,侧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无锡的城市和主要景区概况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和技巧,并引导学生赏析、表达无锡地方特色文化之“美”。

2.线上线下深入融合,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

“地方景点导游”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景点讲解工作为单元,设计学习任务。以导游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项目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与技能。

“地方景点导游”课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和导游VR(虚拟现实技术)智慧教学系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模拟导游讲解景区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类景区主要景点的讲解技能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行示范,学生再进行模仿、训练,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模拟考核、技能竞赛等环节,多角度训练学生技能,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2]。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安全带团、文明礼仪等内容融入到相应学习任务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1)课前:通过云教材完成理论知识学习

课前,学生通过“无锡地方景点导游”云教材进行指定项目的理论知识学习,比如景区概况、游览线路和主要景点等;同时,可以收听示范讲解录音,观看教学视频、优秀导游讲解视频,在学习完成后平台会自动生成云教材学习报告。教师通过云班课查看学生学习报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课中:通过导游VR(虚拟现实技术)智慧教学系统完成技能实训

课中,教师根据授课要求,在导游VR(虚拟现实技术)智慧教学系统中发布个人实训任务或小组实训任务。学生收到个人实训任务后,在系统中先进行“自由漫游”式训练,再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设备上传实训景点的讲解录音,教学系统先自行评分,再发送给教师进行评分。最后,系统综合形成该学生的个人评价。教师发布小组实训任务时,先选择一名学生担任“导游”角色,另选择六名学生担任“游客”角色,在指定景点进行小组导游实训,实训结束后,“游客”给“导游”评分,形成该学生的小组评价。

(3)课后:通过云班课完成知识与技能考核

课后,教师在云班课上发布各项目的作业,即根据要求撰写景区导游词、上传景点导游录音,完成景区知识测试、预习指定云教材章节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学习内容和相关作业,教师可自己进行评价也可设置小组评价。

(三)课程教学效果与个性化评价

1.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专业技能成绩突出

以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地方景点导游”课程团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来,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提高。该校导游考证通过率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中文考证通过率 78.56%,超国家平均通过率 21.5%。职业院校导游项目竞赛中,导游讲解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选手的竞赛成绩,近年该校在导游项目比赛中屡次斩获金牌正是得益于“地方景点导游”课程的学习。

“地方景点导游”课程历来受到学生欢迎,评教满意率为100%。在学校教学督导、第三方督导工作中,“地方景点导游”课程的授课经常受到表扬;在学校对外上公开课和举行大型接待活动时,团队老师均开设有公开课,并受到省、市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而导游VR智慧教学系统因其能够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效,不仅成为同类学校交流的首选,更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2.教学评价丰富多样,个性成长记录完整

“地方景点导游”课程注重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借助信息化手段,“地方景点导游”课程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第一,对景区历史、地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依据课程目标要求,采用笔试评价;第二,对景点讲解的实践教学考核,采用系统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第三,关注学生工作态度与行为习惯,将其团队合作与安全带团能力、文明礼仪学习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还引入第三方评价,如旅游企业专家评价、游客评价等。

云班课可以形成个人综合评价,导游VR(虚拟现实技术)智慧教学系统可以形成个人学习评价,这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的基于时间线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依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基于共生理论的旅游类专业课程优化策略

(一)调整与优化课程目标:强化学生共生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共生理论的核心在于促进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发展。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游客、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企业等,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和谐共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课程优化的首要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共生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以合作、共赢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复杂情境。

(二)扩展与深化教学内容: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加强理实结合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要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来自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成功的旅游企业或者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事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共生理论在旅游业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设置一些实践环节,如模拟导游、酒店前台接待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共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过程。

(三)创新与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实践能力

在共生理论框架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和模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参与策划旅游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与优化评价机制:强化多元全面评价,提升评价实效

在共生理论视角下,旅游类课程的评价机制也需要完善和优化。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同时,还应建立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计划。还可以引入行业导师评价机制,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结语

(一)共生理论在地方景点导游课程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学生的共生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加清楚在导游工作中如何与不同利益相关方建立和谐关系,以实现共赢。其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通过参与模拟导游、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最后,与其他课程的联合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

(二)对其他旅游类课程建设的启示

首先,其他课程也可以引入共生理论,强化学生的共生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必要的,通过采用互动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与其他课程或行业的合作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对未来旅游教育的展望

在未来的旅游教育中,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共生理论,强化学生的共生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课程,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加强与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旅游业不断变化的需求。

总之,通过实施共生理论的课程优化策略,可以提升旅游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需要不断关注旅游业的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旅游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元亮.共生视角下的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发展[J].城乡建设,2014(7):25-26.

[2] 袁玲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7):134-137.

[3] 孙文霞.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市场调查实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21):24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