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产教融合作为一种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将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旨在探讨产教融合模式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深远意义,并针对当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专项(项目编号:2023—WLZX—47)的研究成果。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旅游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和专业化。传统教育无法满足企业对特定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实施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专业与就业、课程与职业的衔接[1]。学徒制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这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在旅游行业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其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更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通过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整合双方资源,构建更加完善、更具针对性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同时,现代学徒制还能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工作环境,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应用,对于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趋势
在旅游行业,产教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旅游业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使得其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开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一方面,旅游企业为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院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引入行业前沿知识,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此外,双方还通过共同研发项目、共享研究成果等方式,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
总体而言,产教融合在旅游行业的体现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产教融合模式的不断深化,旅游行业也将迎来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加入,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二)旅游管理专业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较为宽泛,涵盖了旅游市场营销、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多个领域。这种宽泛的课程设置虽然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旅游行业的各个方面,但也导致了课程内容的深度不足。一些重要的课程,如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旅游规划与开发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一些相对次要的课程则可能占据了过多的学时。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层面,填鸭式教学理念依旧根深蒂固,教师主导讲授,而学生则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缺乏与旅游行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亟待弥补的短板。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如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但其比重和效果仍然有限。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企业人才短缺。其主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与教育脱节,部分院校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不足,专业设置传统。教学方法更新滞后,导致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学生难以很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尤其是计划调度、线路开发等岗位[2]。
综上,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建议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追求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并强化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内容。同时,应引入更多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并提升其创新与实践能力。此外,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必要的,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定义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将学徒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旨在助力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从在校学习顺利过渡到就业,实现岗位成才。在这一制度下,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及企业培训中心等紧密合作,通过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创新模式,携手培育学徒,加深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工厂、店铺等联系更紧密。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经济共同体,不仅为教学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还促进了社会单位的盈利增长,实现了校企双方的长远、深度合作,对实现三方共赢具有深远意义[3]。
中国特色学徒制是一种兼具理论教育和现代实践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它更加注重企业与学校、培训机构的合作,旨在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与传统学徒制相比,中国特色学徒制在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和学习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学徒制与旅游管理的契合点
中国特色学徒制作为一种将传统学徒培养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技能的传承与创新,强调师徒间的互动与经验共享。这一制度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中得到了新的发展。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旅游行业人才,其教育内容广泛覆盖旅游业务、管理理论精髓及行业前沿趋势,旨在全方位塑造专业人才。
将中国特色学徒制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其契合之处深刻且多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与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相符。学徒制强调实际操作和现场教学,这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不谋而合。其次,师徒传承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相通。学徒制度中的师傅角色与专业教师角色具有相似性,都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经验分享。最后,行业适应性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确保教育成果能紧贴行业需求。旅游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且变化多端的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灵活应变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而中国特色学徒制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行业特性,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4]。
因此,中国特色学徒制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理念、模式和目标等多个层面都展现出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还能够为旅游行业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行业的持续进步与繁荣。
(一)人才培养目标
1.核心技能
首先,学徒应熟练掌握旅游管理的核心技能,如旅游策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管理和旅游法规等。通过师傅的指导和个人的实践,学徒需要能够独立完成旅游项目的策划、组织、执行和评估,确保旅游活动的高效、安全和顺畅。
学徒需将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确保学以致用。实践项目中,学徒应掌握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整旅游产品设计以适应市场需求,以及优化服务流程等。
2.综合技能
除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外,学徒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市场需求。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还应注重学徒的持续学习,培养其自我发展能力。学徒需要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趋势。同时,学徒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综上,旅游管理专业学徒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优秀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师傅的指导和个人的实践,学徒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旅游行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课程体系设计
1.理论课程
构建适应学徒制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综合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应全面覆盖旅游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市场分析、目的地管理、法规政策以及服务质量管理等核心领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其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2.实践课程
在实践课程方面,学徒制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的旅游管理项目中,通过亲身实践,掌握旅游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实践课程包括旅游景区管理实践、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践、旅行社业务实践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运作机制和管理要求。学校与企业可采取合理的拜师学习模式,师傅对作为徒弟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使其了解实践要求和工作职责,培养职业精神。企业也应组织学生参与培训,了解规章制度,养成良好行为规范[5]。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实践课程的范围和深度。
总之,构建适应学徒制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综合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以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三)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
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时,需注重建设实践平台与教学基地,加强学校与当地旅游企业的合作,定期输送实习生,了解岗位需求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与文创旅游项目等展开合作,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平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打造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和实践基地,模拟就业环境,更新教学资源。校企合作主导建设实践基地,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如慕课鼓励学生线上学习,同步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以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的制定,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让他们亲身体验旅游行业的运作和管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企交流会,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育才成果,同时也让学校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期望。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优秀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其课程体系设计需综合考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且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建设实践平台与教学基地深化校企合作,促成资源共享,可以实现高效教学目标,推动旅游行业的创新发展。
在未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需要持续进行改进和优化。建议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平衡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加强重要课程的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 衣艳爽.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旅游,2023(18):69-71.
[2] 侯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模式的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8):88-90.
[3] 贾梦茹.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23(19):47-48.
[4] 李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当代旅游,2022(8):87-89.
[5] 陈喆.核心素养视角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探讨与实践[J].西部旅游,2021(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