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茶旅融合的不断深化,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在茶文化知识与技能上的需求日益提升。近年来,贵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已增设茶艺课程,但传统课程内容多限于茶席设计、茶艺展示及茶水服务。文章分析了在茶旅融合趋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茶叶感官审评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实施策略。通过加强这一关键技能的培养,可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与品质。
关键词:茶叶感官审评;高职旅游;茶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贵州茶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 700 万亩,紧随云南之后居全国第二位。湄潭、凤冈、石阡、都匀等10个茶叶主产地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其中,湄潭县连续四年位居“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 。贵州茶叶远销海外众多国家和地区。为了更好地宣传优质茶叶,延伸产业链,各茶园纷纷走上了“茶+旅游”的新路径,在传统茶产业基础上融入旅游新业态,推动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旅融合发展。贵州茶已成为贵州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人才的茶学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掌握茶叶感官审评能力也更为必要。
(一)茶叶感官审评的定义
茶叶感官审评是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1]。茶叶审评程序通常包括五个阶段,即把盘取样、外形审评、茶汤制备、内质审评及审评结果综合判定。它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作出公平、客观评价的应用能力。
(二)茶叶感官审评的作用
茶叶感官审评在茶树管理、茶叶生产与销售、茶学研究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是茶叶产品分级、定价、宣传的技术基础。
但是,茶叶感官审评能力不应只是茶业科技研究人员、茶叶生产销售人员的专属技能。对于茶艺师而言,掌握茶叶感官审评能力能够更好地向客人讲解茶叶品质特点,并依据茶叶品质选用合适的茶时、茶器,合理运用茶艺三要素,冲泡出一杯好茶。对于旅游从业者来说,一旦涉及茶类旅游活动,茶叶感官审评能力不但能够帮助导游更好地讲解与展示旅游地名茶,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与目的地形象宣传,也能够帮助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员更好地设计出具有深度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带动旅游消费转型升级。
(一)提升文化自信,树立家国情怀
中国地大物博,茶区分布辽阔,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易贡,南自海南榆林港,北达山东荣成,共有21个省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形成了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2]。各茶区地理气候各异,原料品种不同,制茶工艺千差万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名茶,例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琳琅满目的茶叶产品各有特色,茶叶感官审评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读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种茶、饮茶的智慧,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经过持续多年努力,贵州已有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雷山银球茶、遵义红、普安红等主要茶品牌。然而,这些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对于贵州本地学生来说,对贵州茶文化、茶产业的了解也并不深入。最鲜明的例子,是已跻身全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都匀毛尖茶”,其早在明朝时期就是朝廷贡茶,还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都匀毛尖茶声名显赫,但多数中国人对其知之甚少,即便是贵州本地的学生,也难以详尽阐述其独特之处。事实上,有“山地公园省”之称的贵州,平均海拔高,所处纬度低,日照时间短,常年云雾缭绕,工业污染较少,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的茶叶品质优良。通过茶叶感官审评,学生能够更深入地领略贵州茶的卓越品质,从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专业技能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从业者首先是服务型工作人员,需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中国文化中,“斟茶倒水”不仅是自古以来的礼貌之举,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形式。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不仅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传统茶艺课往往只注重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不同的茶器(玻璃杯、紫砂壶、盖碗)冲泡中国茶这类基础技能。虽然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优雅、规范地按照茶艺基本流程进行基础茶类的冲泡,却无法真正理解其中内涵。例如,浙江的西湖龙井和贵州的湄潭翠芽,在学生眼里同样都是绿茶,都可以按照绿茶的标准冲泡流程为客人提供茶艺服务,但无法准确回答两者之间的区别所在,更无法依据它们各自的特性提供更为精准的茶艺服务。自2018年起,笔者调整所在院校的《茶艺师课程标准》,在茶艺课程中加入了茶叶感官审评的教学内容。经过实践对比,发现原来茶艺课程中关于茶区、茶类、制茶工艺等枯燥的理论内容可以和评茶实操相结合,以调动学生五感,让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对评茶、品茶的兴趣逐渐浓厚,也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根据茶叶特性去冲泡一杯好茶。在对茶艺服务投入更多情感的同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收获了更多实践单位和客人的好评。
(三)适应行业转型,增强就业能力
目前,旅游业加速转型升级,文化和旅游行业不断融合发展。《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文旅行业正聚焦于迭代升级旅游产品,致力于打造精品化、精致化的旅游产品,以此推动优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面对文旅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主题,如何培养文旅新质劳动者是当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导游人员为例,随着体验式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导游人员的角色正在迅速转变。导游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讲解员和带路人,而是具备更多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旅游体验的服务者。导游需要设计和组织各种参与性强的活动,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需要更加注重游客的体验和感受,以游客为中心,提供全方位、贴心的服务。
在茶旅融合背景下,贵州作为产茶大省,传统茶山观光游已不能够满足游客需求。游客到茶园旅游,除了领略茶山美景、呼吸清新空气之外,还期望了解和体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过程,理解茶叶的品种和特性,深入了解当地的茶文化。为适应游客的需求变化,贵州各茶园相继开发了古树茶园探究、茶园特色民宿体验、采茶制茶体验与茶艺品茗交流等与茶相关的体验活动,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3]。贵州旅游从业人员还需要不断提升跨界融合能力,持续学习茶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茶叶感官审评能力是贵州旅游人才复合能力的重要体现,能够帮助导游人员引导游客深入了解茶文化知识,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全面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掌握茶叶感官审评能力不仅能够丰富体验式旅游的内涵,使游客获得更深层次的茶文化体验,还能显著拓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特别是在茶文化旅游、茶产业营销等方面,从而有效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一)优化已有茶艺课程
通过调研贵州高职院校开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情况可知,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了茶艺课程,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担任茶艺课程的教师大多考取了茶艺师资格证,却极少拥有评茶员资格证。对高职院校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茶艺课程“以课代考”,能够获取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这是旅游大类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途径。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聚焦在茶艺师资格证书的获取。教学内容大多围绕中、高级茶艺师的技能要求展开,主要包括接待礼仪、茶事准备、茶席设计、茶艺表演以及茶间服务等,很少涉及茶叶感官审评内容。因此,建议优化茶艺课程内容,将茶叶感官审评的内容融入课堂。同时也可拓宽证书种类,鼓励学生获取评茶员资格证书。
(二)开展评茶相关讲座
如学校没有开设茶艺课程,则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将茶叶感官审评纳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例如,可以邀请具有丰富评茶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茶叶审评专家来举办审评讲座。讲座应紧密结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的经典内容,深入剖析中国十大名茶及六大茶类代表名茶的独特魅力,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评茶操作,让他们亲自动手、亲身实践。在了解评茶的基本知识、掌握评茶的基本技能基础上,通过感官对比,学生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深入地了解各地名茶的品质、特点,提升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讲解能力,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开设评茶技能实训周
未开设茶艺课程的高职院校,除了邀请专家开展评茶讲座以外,还可以采取集中实训的形式让学生掌握评茶技能。贵州部分高职院校拥有自己的茶园或者与相关茶企有合作,完全有条件开展评茶实训周。可以带领学生到茶园,让学生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以便在采茶、制茶过程中对茶叶品质控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评茶和品茶过程中,学习如何评判茶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盲品评比,提升学生的评茶能力。当然,没有茶园条件的,也可以在校内以六大茶类为主线开展专业实训周,提升学生的茶叶感官审评能力。
(四)融入研学旅行课程
2019年,教育部新增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受各方面影响,贵州当前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并不多,但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支持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新开设了研学旅行相关课程。然而因场地、师资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很难到基地展开实操性训练,相对偏理论。在茶旅融合背景下,有条件的院校可以以中国茶为主题开发研学课程。其中,茶叶感官审评能够完全契合研学要求的“看、听、触、嗅、味”五感体验,是非常好的载体。
(五)拓展实习实训基地
一般来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基地往往是景区、旅行社和酒店等传统旅游企业。在新形势下,旅游专业需要紧跟行业变化,主动拓展旅游新业态实习实训基地。生态茶园、特色茶庄等茶旅实体,都可以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能够真实走进茶山、走进茶厂,参与茶山管理、茶叶加工制作、景区营销与茶产品销售。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能深刻洞察地域、工艺及品种特性如何交织影响茶叶品质,从而在品味茶汤时,细腻感知并理解这些要素对茶叶风味的塑造作用,进而扎实掌握茶叶感官审评的实践技能。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近年的数据统计来看,中国旅游经济逐渐复苏,我国文旅行业也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文化与旅游持续融合,产业不断升级重构。不久前,贵州通过“村超”“村BA”等形式成功“走红”,各地游客涌入贵州避暑,贵州旅游也迎来了高峰。与此同时,旅游人才数量不足、素养不高等问题也困扰着各旅游企业。鉴于此,贵州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为贵州旅游产业化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掌握茶叶感官审评能力只是茶旅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旅游人才能力的一种体现形式,其他更多的形式还有待同行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究。
[1] 金忠秀.做足茶文章 壮大茶经济——我省以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N].贵州日报,2023-02-28(6).
[2] 林燕萍,黄毅彪.《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方法优化与实践[J].武夷学院学报,2020(3):94-98.
[3] 兰江艳.浅谈地方茶旅融合发展情况——以贵州省为例[J].现代食品,2023(2):42-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