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研学发展路径研究

2024-12-01 00:00:00李晓雪高菊冉蜈明
旅游纵览 2024年5期

摘 要: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红色研学旅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红色研学旅行表现出越发普及化、低成本化和延长化等特点,已成为让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文章从红色研学课程内容、红色研学导师队伍、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和红色研学评价标准四个方面给出实践建议,以期让中小学生参与更高质量的红色研学活动,让他们在接受先进红色文化的同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研学;旅游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A019);2023年度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 2023B110)的研究成果。

引言

随着人们对创新和改革的教育方式需求增加,研学旅行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研学旅行教育中,红色研学十分重要,它可以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红色资源,如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馆、听革命老区的战士和干部讲述革命故事、观看革命主题的文艺演出等等,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复兴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进一步铸牢青少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指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国打造针对青少年的百堂红色研学精品课程。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引导中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1]。这个计划说明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资源,以旅游为载体的红色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帮助青少年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升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有着传统课堂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受到了政府教育部门和旅游市场的高度重视与青睐。202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推进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的建议”的答复中重点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又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培养广大青少年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与实践报国之行[2]。可见红色研学作为一种校外实践教育方式,如若运用得当,能有效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红色研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高度重视下,红色研学旅行成为一种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并从中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秀教育方法。为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研学发展现状,研究者在参考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红色研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调研问卷,此次问卷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发放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3份,回收有效率为94.3%。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学生参与红色研学的次数和人数越来越多,613名调研对象中有87%的学生有1次以上的红色研学经验。此次调研还显示目前每次红色研学的市场费用普遍在100元左右,200元以下的占比为77.16%,费用包含校外的交通费、饮食费、活动课程的开发经费,以及购买道具和奖品的费用等,总体收费较为合理,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参与调查的613名初中生中,有84.5%的学生表示参与的红色研学活动收费合理。这说明费用合理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红色研学的时长也在逐渐增加。之前很多红色研学活动的时长只有1至2天,而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尝试将红色研学活动的时长延长到3天甚至更久。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还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以及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红色研学旅行在实际执行中表现出越来越普及化、低成本化和延长化等特点。在“你如何看待红色研学”这一多项选择题中,有63.3%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红色研学丰富了认知,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有61.83%的学生表示通过红色研学旅行,拓展了视野,加深了对伟大祖国的了解和认同;有56.93%的学生表示红色研学让他们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历史。这些数据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红色研学能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也反映了我国研学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当然,也有20%左右的学生持有参与红色研学游大于学、没有必要、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等观念,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参与的红色研学课程质量较低所造成的,这部分数据也表明,目前市面上的红色研学旅行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研学实施建议

(一)注重红色研学课程质量建设

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促进研学课程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标明确、活动生效、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3]。红色研学作为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研学课程,更应该遵循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注重课程质量建设。因此在进行红色研学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有效衔接各学段课程内容,通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思三个阶段确定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地点、制定课程目标、分析重难安全隐患点、确定活动时长、明确授课对象、实施课程计划、进行评价反思,结合当地红色研学资源,开发以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为主的红色研学课程产品。在红色研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红色研学课程质量提升,从而增加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一是重视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红色遗址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精神和优秀红色文化,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引入科学素质教育。通过进行红色科普实验、参与红色实践活动及学习创新红色科技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是红色研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与军事训练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二)加强红色研学师资队伍建设

原国家旅游局在《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中指出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配置一名研学导师,研学导师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在带队老师、导游等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提供研学旅行教育服务[5]。但是缺乏专业师资仍是目前红色研学市场存在的困境,构建高素质红色研学师资队伍,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还能够通过提供红色研学体验帮助青少年提升个人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为了打造一支合格的红色研学师资队伍,研究者对数名资深研学企业经理进行了深入访谈,并归纳整理出以下建议:一是制定红色研学师资培训计划。在计划中明确红色研学师资培训的方向、模式、内容和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红色研学师资,安排不同的培训课程,提高其相关技能和知识水平。二是加强对红色研学师资队伍的选拔和考核。对符合条件的红色教育人才进行选拔和培养,落实评价机制并及时激励表现出色的红色研学导师,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三是加强红色研学师资队伍的管理。完善红色研学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为红色研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四是加强红色教育科研。利用创新手段,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参与到红色教育中来,建设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推动红色研学的不断发展,为打造“红色+旅行”一体化的研学教育提供科研保障。

(三)提升红色研学基地建设标准

2019年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从资质条件、场所条件、专业人员要求、服务人员要求、构成要素、环境与卫生条件、教育与体验、设施与服务、安全管理9个方面为研学基地的申报给出了明确的行业标准。红色研学教育基地作为承载特殊教育功能的场所,除了达到上述9个方面的“硬环境”标准要求外,还需注重“软环境”的挖掘提炼。在“软环境”上需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元素,提升红色研学体验。可以加强对红色历史、文化与传统等方面的研究和挖掘,结合当前的红色研学课程内容,尝试将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基地的设计、建设和运营中,从而打造具有深度和内涵的红色研学体验。二是加强景点合作,形成经典红色研学线路。可以通过与周边景区、旅游企业的合作,形成完整的红色研学线路,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线上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研学者前来参观和体验。此外,也需要注重后勤保障,提高研学基地的住宿、餐饮和交通等配套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强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线上线下宣传效果。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效果,所以需要加强对基地的宣传。通过提升网站内容和互动功能的吸引力,为研学者和游客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查询和预约方式,从而吸引更多的研学队伍前来参观。

(四)构建科学严谨的研学评价标准

2021年7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了《中小学研学旅行》标准,指出要制定评价规范,将学生的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规范研学基地、中小学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重要依据。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提升红色研学教育质量,促进红色研学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进而为红色研学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和支撑环境。

构建科学严谨的红色研学评价标准,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比如评价内容多样性、可操作性和评价主体多元性等,并且要考虑到评价标准的社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推动红色研学的发展。因此,在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时,需要遵循如下要求:第一,具备多元性和可操作性。红色研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评价标准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应让研学导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等评价主体共同参与到评价标准制定中,评价标准也应因情况而异,以适应各种类型的红色研学活动。第二,红色研学评价标准应该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等特点,对于每个方面的评价,都应该有具体的评分标准,以便评价者进行具体的评分,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第三,评价标准还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红色研学的目的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因此评价标准应该关注研学者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红色精神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程度等。

三、结语

红色研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构建科学严谨的研学评价标准、提升红色研学基地建设水平、加强红色研学师资队伍建设和注重红色研学课程质量建设,可以为学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生动的课堂,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通过上述方式,红色研学不仅能够让参与者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为红色研学增添新的活力和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

未来,应持续深化红色研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与内涵。同时,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相关机构应协同共进,为红色研学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通过红色研学,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各方协同努力,让红色研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民族精神的坚实桥梁,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杜璐涵,黄钰鸥,陈海英.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6-39.

[2] 卢慧霞.红色文化视域下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的路径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1(10):83-85.

[3] 张释元,丁勇.从方案文本看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2(5):96-103.

[4] 杨子仪.促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社会主义论坛.2021(11):59-60.

[5] 黄书光,王保星,杨小微,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笔谈[J].基础教育,2022(6):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