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024-12-01 00:00曾晓霞马海斌黄磊
旅游纵览 2024年5期

摘 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校企政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地方高校教学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基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文章立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视域,探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举措,以期提升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契合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视域下财经类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A313)的研究成果。

引言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1]。进入新发展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为破解协同育人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充分发挥产业学院机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现代产业学院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孵化效应

(一)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专业程度、行业匹配度和综合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为严格和高标准的要求,同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创新发展对人的现代化需求也日益凸显[2]。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学院为满足现代化的时代发展需求提供了有效途径。

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提供与当代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契合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并推动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在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其结合产业资源和企业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业务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行业运作机制、把握市场动态。这种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有效对接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双方的共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出现推动了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3]。现代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人才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素养。其通过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人才。这有利于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提高行业创新能力,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属性

在产教融合和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通过深入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教育的创新,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其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外延性。为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多元性、复合性、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尤其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旅游业中,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创新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行业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将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优化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发展

面对竞争压力大、市场需求变化快、就业环境不稳定等困境,旅游管理专业想要培养满足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必须打破现有教学体制的束缚,以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教育思路为依据,探索新途径和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现代产业学院致力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与产业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着重强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强化理论基础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深度融合,将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融入课程设计,有效增加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旅游业真实业务的机会,使学生深入感知并体验专业领域的工作内容。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也进一步优化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使其更加符合社会与产业的实际需求。

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更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行业企业的前沿发展动态,进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提升其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一举措提升了高校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并有效缓解了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旅游业面临的“招工难、用工难”等问题。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对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架构的重新调整,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不仅有助于打破教师队伍的同质化现象,也能够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有力推动了旅游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同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在人才技能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仍受限于传统的体系框架,与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实际需求存在显著脱节。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大多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对不足,这导致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偏低、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并对未来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信心不足。为此,改革本科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课程体系与产教融合不充分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既要立足自身特色,又要紧密关注行业发展的动向。只有深度融入地方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然而,当前课程设计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部分信息传递存在梗阻,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实际产业需求的变化,致使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前瞻性不足。同时,由于整体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等问题,导致企业对于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的参与兴趣度不高,使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学生难以获得“真题真作”的实践机会,进而直接影响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师资结构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高校必须紧密关注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根据产业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一支兼备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数高校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直接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没有进行应用研究的机会。这导致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学科竞赛与科学研究时存在短板,无法满足学生为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三、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结合产业学院建设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为有效改变地方性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培养优势,重塑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在此过程中,需着重在以下方面进行深耕: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背景,现代产业学院要充分了解旅游业的最新态势和热点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将旅游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产业最新需求相结合,培养与产业对接、与时代接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二是要重构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与实践性,为此要着重从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实训课程、面向产业新兴发展的专题课程、突破专业壁垒的创新创业课程、服务产业研发的学术拔尖课程等内容入手,将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做精做细,凸显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三是要注重聚合多方资源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高校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推进教材与案例的协同开发,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加大实践实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新时代产业发展形态的高度契合。

(二)深化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部署,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的新型办学模式,其对于推动高校学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依托校内优势学科,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有效整合了高校与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为此,可依托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社会调研以及创新大赛等活动,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持续动力。同时,可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引入校外资源,依托问题导向类项目进行课程开发,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授课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满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产业创新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引育”并举,打造产业学院师资队伍

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拥有优良政治素质、深厚理论素养和卓越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作为校企合作桥梁的现代产业学院,为教师提供参与企业科学研究、技术攻关课题的平台,帮助教师提升解决行业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4]。基于现代产业学院背景,在校外师资方面以“引”为径,进一步探索实施“社会导师”综合教学管理体系,建立社会导师专家库,使其作为产业学院师资团队进入高校课堂承担授课任务,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内师资方面以“育”为主,鼓励高校老师深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等实地进行学习观摩与挂职锻炼,完善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其实践应用能力。基于此,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成长环境,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提升机制,锤炼一支能教学、能实践的“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助力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四)明确职责,完善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建设

要确保现代产业学院的良性发展,应深入理解和把握各方的共同利益,以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为此,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优势,利用运营、评价和监督等管理机制完善基本架构建设,明确各方主体的权责,使各参与主体能够遵循契约,保障产教融合发展的效益。在运营管理机制上,需要打破高校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分配的藩篱,创新项目运营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产业学院资源优势实现“校—企—政—研”的良性循环。在评价管理机制上,需要构建和完善多维度的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校内教师与社会导师共同参与、共同评价的格局,通过细化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考核内容,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为现代产业学院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监督管理机制上,可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高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等各方责任,确保各方在合作中能够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如完善现代产业学院的课堂监督与管理机制,通过调研分析学生与用人单位对实践课程的满意度等内容,为评估授课效果和制定教学改革措施提供依据,为现代产业学院的长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之际,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改革肩负着鲜明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总之,地方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应积极把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战略机遇,切实提高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22)[2024-04-07].https://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0/content_5669468.htm.

[2] 张帆,司言武.新文科背景下大学产业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研究[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2):26-34,125.

[3] 卜晓梅.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创新创业旅游人才培养:逻辑、路径与案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3(16):165-168.

[4] 徐晓明,周临震.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特征与路径探索[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