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12-01 00:00:00吴静
旅游纵览 2024年5期

摘 要:近年来,建宁县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立足红色资源禀赋,通过打造特色红色板块,擦亮红色旅游底色,追寻“红色记忆”,发展红色旅游,播撒“红色种子”,让红色旅游资源在莲乡建宁这片红土地上升华,成为推动建宁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系统分析了建宁县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等,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推动建宁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建宁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发展红色旅游更加重视,在新时代红色旅游的发展既有国家视野,也注重游客视角,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增强人民爱国情感,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2]。通过整合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发展红色旅游,让人们了解红色革命历史,学习红色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一、关于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综述

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论文、期刊等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合计223篇,内容丰富,有从政治经济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视角研究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也有使用SWOT分析法、RMP分析法等剖析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地区涉及贵州省、河南省、青岛市、井冈山、古田等多个区域,研究的理论背景多样、方法多样、题材多样和地域多样,但是研究关键都在于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宋琳通过对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差异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提升策略[3]。张彬认为通过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拓宽宣传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及构建“红色文化+”发展模式,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旅游发展之路[4]。李冠源等分析乡村红色文旅发展现状、困境,提出文旅融合下的乡村红色文旅发展应以全域旅游理念推进深度开发,充分依托新技术加强营销推广,多措并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从而推动乡村地区红色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5]。陈钦等分析出红色旅游具有同质化现象明显、红色旅游开发模式传统和红色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低等问题,提出通过“五化”做“优”乡村振兴、红色旅游产品五大开发模式做“亮”乡村振兴、三大“红色旅游 +”产业融合做“精”乡村振兴、多举措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做“强”乡村振兴等路径,以切实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6]。

二、建宁县红色旅游发展优势

(一)深挖红色资源,推动旅游开发

建宁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厚。目前,建宁县92个行政村都是革命老区村,老区革命基点村204个,中央红军村3个(水尾村、桂阳村、溪口村),遗留下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点多面广,数量可观。目前正在打造“三之·五子”生态文化园、沪明合作·研学旅游大本营等文旅项目,建设民俗馆、“三之·五子”展示馆、“兰溪古窑”陶瓷体验中心、非遗馆、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和民俗文化交流中心等场馆。保护开发东山大捷塔、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研学基地等红色文旅资源,成功打造黄埠乡“建宁桂阳红军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强化政策支持,深化区域协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明确了国家相关部委和央企对口支援的三明市建宁县等5个原中央苏区县,建宁县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制定了《建宁县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将红色旅游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抓住中粮集团帮扶建宁、沪明(建宁)合作等契机,持续推动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在展览交流方面的工作,在馆藏保护等方面进行对接合作。

(三)坚持政府主导,实现多方参与

为确保红色旅游发展工作扎实推进,建宁县成立了强有力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领导负责,成员单位包括宣传、财政、交通及文旅等部门,统一协调红色旅游发展,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全县各部门形成共识、通力协作、主动履职,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根据各单位职责,倾斜旅游、支持旅游、发展旅游,形成了强大合力。

(四)创新展示,打造红色精品

积极申请退役报废装备,作为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物,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展出“飞机歼7战斗机”“65式152加榴炮”“65式双37高炮”等部队退役报废武器装备,增强红色旅游教育吸引力。积极推动创作一批红色文艺精品,编写了《建宁红色故事》《苏区建宁红色图谱》《建宁县革命苏区发展史》等书籍,创作了红色情景剧《少共国际师》、红色歌曲《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建宁县红色旅游资源。

三、建宁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

(一)红色旅游品牌不够响

建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在红色旅游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整体性、系统性、可持续性不强,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宣传上薄弱,尚未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态势,宣传方式陈旧单一,品牌特色不够鲜明。在精品线路的设计、精彩节点的打造上还需要再下功夫[7]。

(二)红色旅游品质不够高

主题不够鲜明,以展览陈列为主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参与性、娱乐性不高,同质化严重,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整体品质有待提升。建宁县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对其背后故事的挖掘不够,难以创意开发出有卖点的旅游产品,游客游览体验欠佳;由于资金缺乏,民间资本参与较少,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力度不大,未能整合成有规模、有卖点的旅游线路,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较弱。

(三)红色旅游投资力度不够强

红色旅游项目开发不仅投资大、标准高、周期长、收益慢,而且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这导致投入极为有限。由于资金缺口较大,难以形成设施健全、产品丰富、能够满足旅游市场日益多样化需求的红色景区。以建宁县为例,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提升改造项目、客坊乡水尾红色小镇、西门莲塘革命旧址修复建设工程,以及东山大捷塔、雪山岽—武镇岭阻击战研学基地等一系列红色旅游项目,均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项目。其中,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红色旅游项目投资高达1 269.62万元,西门莲塘革命旧址修复建设工程更是达到了2 500万元的投资规模。然而,即便有这些不菲的投入,从现状来看,仍有许多红色遗址、遗迹的旅游设施设备、服务系统亟需修复、完善和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亟需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以确保红色旅游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持续发展[8]。

(四)红色文物保护机构不够健全

红色文物是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宁县红色文物资源丰富,革命遗址数量多,文化、文物保护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量繁重,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不到位,从建宁县实际情况来看,建宁县文体和旅游局现有一位非文物类专业的人员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还未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及配备专业队伍实施保护。

(五)红色景区专业人才缺乏

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推广与传承均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但由于编制名额少、工作经费紧缺及建宁县各红色景区的属性大多为国企或村集体所有等原因,建宁县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且工作人员管理与专业技术能力水平有限,例如建宁县水尾红军小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目前隶属于水尾村委会管理,现有讲解员人员仅3人(以乡村干部为主),缺乏专业的景区运营管理团队。

四、建宁县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对策分析

(一)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助推红色旅游发展

强化运作,大力整合其他资源,做好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整合这篇大文章。依托建宁生态资源优势,搭建红色旅游发展平台,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体验、研学教育、休闲度假互相融合,重点开发爱国教育游、文化体验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形成“生态搭台、红色唱戏”的发展模式,将红色旅游元素融入到绿色旅游景区,使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良性互动发展,实现建宁红色旅游的升级。

(二)丰富红色旅游内涵,规范旅游产业格局

在全国红色旅游兴起的大势下,将区域内的红色旅游发展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联系起来,做到整体的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增强竞争力。挖掘研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和红军将领在建宁的革命斗争史,组织编写相关系列丛书、建宁红色苏区年表、建宁红色历史文献录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建宁苏区历史的全貌。并在景区建设中更多地体现当地历史、文化价值,着重突出当地特色、民俗,促进多元化旅游类型的形成,增加游客在景区内的消费渠道,提高经济效益,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三)加强红色项目带动,促进红色旅游发展

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包括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革命遗址等,以形成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产品。强化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虚拟现实(VR)纪念馆等场所的建设和活动组织,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加大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交通、餐饮、住宿以及其他方面配套服务中突出优势,给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带动红色旅游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全面补齐“吃在建宁”“宿在建宁”“购在建宁”等旅游要素短板。引进专业景区运营团队,完善景区发展规划。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策划面向不同游客需求、不同主题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提升建宁旅游软实力。

(四)强化多元化宣传, 打响建宁红色品牌

积极加大对红色旅游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力度,通过移动应用等方式,集中提供红色旅游活动、旅游线路等资讯,方便游客随时随地获取相关信息,开展基于虚拟现实(VR)的红色文化数字化展示、数字化营销,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做活红色旅游网络营销。加强与途牛、飞猪等在线旅游(OTA)平台合作,适时将建宁红色旅游线路、景点信息推送到各平台。依托“五四”“七一”“八一”及“十一”等节日,策划不同主题红色旅游活动,比如“建宁苏区行”“重走红军路”,吸引各界人士参与,提升建宁红色旅游知名度,多渠道全方位打响建宁红色旅游品牌。

(五)聚焦科技赋能,优化智慧红色旅游服务

近年来,“数字+”“科技+”走进我们生活,也在各领域崭露头角,建宁县应积极推进“红色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红色旅游体验,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星火燎原”720°虚拟现实(VR)云展厅,将红色旅游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从传统的实地参观到“云”游览,跟随指向箭头旋转、拖拽、缩放和平移,一键多角度体验细节展示。以云端虚拟现实(VR)方式参展、观展、逛展,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拓展了参与渠道,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全要素呈现主题展览,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红色教育基地。还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对游客的游览行为、消费习惯、兴趣爱好等进行深度挖掘,为红色旅游产品的优化和创新提供数据支持,实现精准营销和服务提升。结合红色文化元素,设计开发互动体验项目,例如红色主题游戏、互动剧场、剧本杀等,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推动红色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与文创企业深度合作,加强数字文物建设、文旅知识产权(IP)文创建设及产品开发,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入耳、入脑、入心。

五、结语

红色旅游不仅是展示我国近现代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传播红色文化、进行爱国教育的有效途径。建宁县是红色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建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红色旅游品牌不够响、红色旅游品质不够高、红色旅游投资力度不够强、红色文物保护机构不够健全及红色景区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笔者深入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盘活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内涵、加强红色项目带动、强化多元化宣传、聚焦科技赋能以及打造人才队伍等对策,以期可持续高质量推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斌,陈静.红色旅游既要有国家视野也要有游客视角[N].中国旅游报,2019-10-25(7).

[2] 成于思,蒙菊花,刘艳霞.党的二十大精神视阈下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J]. 商展经济,2024(6): 33-36.

[3] 宋琳.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差异与提升[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23.

[4] 张彬.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J].市场周刊,2024(4):77-80.

[5] 李冠源,李冬娜.文旅融合下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1 77.

[6] 陈钦,林颖.红色旅游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3(3):53-58.

[7] 西安交通大学课题组.深耕红色沃土 绽放文旅之花 ——我国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调查与思考[EB/OL].(2024-03-28)[2024-04-09].https://news.gmw.cn/2024-03/28/ content_37229763.htm.

[8] 胡学英.推动吉安红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3(1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