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是个很普通的词汇,通常指小孩儿。但在天津话里,却有点不一样,除了指小孩儿,还可以特指泥塑的娃娃。
说来有趣,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说法,居然与大名鼎鼎的“妈祖”有关。妈祖的原型是福建莆田人林默,传说林默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后“升天”为神,于是成为四海共仰的“航海保护神”——妈祖。宋、元、明、清历代均有褒封,譬如清代就封她为“天上圣母”。
妈祖是福建人,妈祖信仰自然以福建为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信仰也沿着海岸线与大运河逐渐向北传播,天津卫这个大码头,就是北方妈祖文化最为流行的地方,元朝时修建的天后宫,便是祭祀妈祖的宗庙。最初,祭祀妈祖的庙会称为“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清朝时,由于受到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恩赐,又被称为“皇会”。据记载:“三月二十三日,俗称为天后诞辰……神诞之前,每日赛会,光怪陆离,百戏云集,谓之皇会。香船之赴庙烧香者,不远数百里而来。”这其中的热闹场面,自然可以想见。
妈祖被天津百姓奉为“三津福主”,俨然成了天津的地方保护神。由于天后是女性,所以保佑妇婴的“子孙娘娘”身份更为当地百姓所重视,妇女们常常到天后宫里祈子还愿,并衍生出了“拴娃娃”和“洗娃娃”的习俗。
旧时,每逢初一、十五开庙之际,那些婚后未育的妇女便蜂拥而至,到天后宫的妈祖神像前烧三炷香,磕三个头,许下心愿。然后趁人不备,用事先准备好的红布条将神座四周摆放的泥塑娃娃瞅准一个,拦腰一系,迅速揣入怀中,扭头就走,而且一边走,一边还轻声念叨:“好孩子,跟妈妈回家。”这就是所谓的“拴娃娃”。要是这次祈福灵验,真的能够身怀六甲,那些妇人会在婴儿诞下百日之内,到天后宫还愿。有趣的是,她们除了焚香礼拜,还要送回三个以上(也有九十九个的说法)泥塑娃娃,放在妈祖神像前,供其他妇女再去“拴”。
当然,也有祈福不灵,依然怀不上孩子的情况。可是泥塑娃娃毕竟是妈祖娘娘恩赐的,进了自己的家门就如同亲生一般,号称“娃娃大哥”。既然“孩子”要年年长大,因此每年要把娃娃大哥送到娃娃铺去“洗”一次,其实就是再换个大一点的。这就是“洗娃娃”。随着泥塑娃娃的“长大”,生子的希望与勇气也就延续了下来。
“拴娃娃”和“洗娃娃”自然带有几分无奈。但随着这样的津门习俗深入人心,彩塑业因此大为兴盛,泥塑娃娃被冠以“天津娃娃”之美称。甚至“娃娃”这个名称,也逐渐有了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