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部,长江斜贯而过,汉江在此与长江交汇。两江将陆地分割成三个地块,长江以东为武昌,长江以西是汉口和汉阳,由此形成了三镇隔江鼎立的局面。
东汉时,武汉属于荆州江夏郡,与扬州毗邻。荆州牧刘表占据了除南阳郡的荆州六郡。荆州的东面是扬州的江南部分,由孙策、孙权兄弟控制。荆州处于扬州上游,加上刘表与孙氏兄弟有杀父之仇,因此双方时常冲突不断。
荆州刺史刘表为了防止孙权势力西进,特命曾射杀孙坚的骁将黄祖为江夏郡太守。此时的江夏,管辖着包括今天的武昌、江夏与汉阳的大片土地,郡治设在当时汉江以北的却月城(今汉阳地界)。却月城也叫偃月垒,是武汉中心城区见于史料最早的一座城堡。它南倚龟山,北面汉水,紧扼汉水入江的交通要道,在军事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周长一百八十步,高六尺,计算下来相当于高约1.8米,城周不过290多米。尽管建筑面积不大,但以其为屏障的居民区和军事营垒,却达到过较大规模。尤其是作为水军据点和水运所需物资的起卸地,更有着重要的作用。
公元208年,黄祖在与孙权的交战中失败,却月城毁于战火。刘表长子刘琦又在鲁山之北,凤栖山西,月湖港之东筑鲁山城,并作为江夏郡治。现在这一带月湖还在,但是却月城的城垣遗址已经无法寻觅。
却月城就是汉阳城,位于汉阳县北三里。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从地图上看,汉阳位于汉水南岸,但为何会取名汉阳呢?其实汉阳本来也是在汉水以北的。《尚书·禹贡》中就记载:“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此处的大别,是指汉江汇入长江处的龟山。汉江在龟山之南入长江,就是说古代汉阳城曾在汉江之北,这样汉阳之名就名副其实了。
汉阳历史上有多个以口命名的地名,如黄金口、排沙口、郭师口等。成化初年,由于连年大水,水流充沛,最终决开了一道稳定的入江口,这就是汉水改道。汉水改道后,汉阳城的位置由汉水之北改为汉水之南。
出于军事防卫的需要,古代城市选址会充分考虑利用山体的地形和地势作为天然险阻,居高临下易于防守。却月城建于龟山之上,武昌的夏口城则在对岸的蛇山建造,武昌城的建城史稍晚于汉阳。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据长江下游。从军事战略方面考虑,为拓展疆域和护卫长江下游,孙权从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公元221年,刘备伐吴,意图重新夺回荆州。为钳制魏、蜀,孙权将统治中心由长江下游的建业(今南京)迁往上游的武昌(今鄂州)。223年,为屏障自己夺取的荆州州治江陵城(今荆州),孙权选择在临近江陵城的战略要地蛇山筑城。由于其面向夏水入江之口,故名夏口城。
夏水是一条古水名。据《水经注》记载,它的故道从湖北沙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再折向东北至仙桃附近注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才称作夏水。夏水在汉阳汉口之间注入长江。所以,当年孙权在夏水入江口对面的蛇山下筑城才取名曰“夏口”。
明嘉靖年间编纂的《湖广图经志书》对夏口城早期城郭的起源是这样写的:“吴孙权赤乌二年修筑旧垒,谓之夏口城……周围一十二里,高二丈一尺。后又因州治后山,增左右,为重门。设二门,东曰鄂州门,西曰碧澜门。”按照这个说法,夏口城最早城周有十二里,约4900多米,比却月城大了许多。
夏口城位于蛇山北麓,坐南朝北。其城墙西临长江天险,易守难攻,北边的沙湖可以形成天然的屏障,而蛇山以南陆地较多,敌人容易在此地集结并对夏口城展开攻击。因此,夏口城建在蛇山北麓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孙权在夏口城设以重兵镇守,同时开辟水师基地,建立大型造船厂。名闻天下的黄鹤楼就是吴国在黄鹤矶修筑的军事瞭望台,位于夏口城西南角。在夏口城登高望远,对岸的却月城和汉江口一览无余,《水经注》里记载夏口城“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苏轼在《赤壁赋》中追忆三国历史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句子,这里的夏口指的就是夏口城,位于今武汉市,而其中的武昌城则位于今鄂州市。
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在地理上从汉阳中离析出来。有了良好港口条件的汉口后来居上,成为商业重镇。但武昌和汉阳并未因此没落,继续以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地位盘踞在长江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