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奥秘的海洋世界,许多生物都习惯掩藏在海水深处,但宽吻海豚却是个另类,它们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海洋中,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地带,很少前往深海。
宽吻海豚,也被叫做尖嘴海豚、瓶鼻海豚,是海豚科宽吻海豚属的一种,得名于它们短而宽的吻。宽吻海豚的长相,代表着大众眼中最经典的海豚模样,中间部分粗圆,从背鳍往后逐渐变细,流线型的身体光滑优雅,身长2~3米,体重300~650千克,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
如果不仔细观察,很多人会以为海豚的身体是纯色的,其实不然,比如宽吻海豚的身体就有三种颜色,黑、白、灰:从脊鳍尖端的深灰色,逐渐变化到淡灰色;背鳍鳍肢及尾鳍上下,是灰黑色;腹部为白色。这样的颜色组合,最大的优点是在海中游泳时,无论是从下方还是上方,都很难被发现。
橡胶质感的光滑外表,是宽吻海豚独特的生理构造,它们没有毛发,没有汗腺,皮肤厚度是陆栖动物的10~20倍,细胞更新速度是人类的6倍。在它们的皮肤底下,生长着一种充满液体的海绵状结构组织,可以根据宽吻海豚在海洋中受到的水压变化,改变流入或流出的方向,从而大大减轻在水中游动的阻力,所以游得最快的时候,速度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每小时70公里。有趣的是,宽吻海豚身体两侧的温度经常一边高,一边低,并且不断交替变化着,至于具体原因是什么,科学家们至今尚未给出答案。
宽吻海豚最具特点的长相,是它的“迷之微笑”。由于额部较大、有明显的隆起,宽吻海豚脑袋上的吻突实际长度较短,而上下颚较长,两排极具咬合力的牙齿紧密地排布着,使脸部看上去像在时刻微笑,这就是宽吻海豚广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样的结构,在漫长的时光里,宽吻海豚的鼻子和其他鲸鱼、海豚一样,已经进化成头顶的喷水孔。通常,宽吻海豚每分钟会换气2~3次,但海里的空气含量不像陆地那样高,所以每过5~8分钟,就需要浮出水面,收缩肌肉,打开呼吸孔呼吸,此时,头顶的喷水孔就是换气的关键。
宽吻海豚是群居动物,喜欢十多只集群生活在一起,而离岸深水水域的宽吻海豚,甚至会联合成一个上百只的大群,这样的大群,有时会包含其他种类的海豚,以及领航鲸。大多数时候,雌性海豚会和自己的幼崽组群,雄性海豚则会独自生活,或者2~3只组成小群,但也会在短期内加入雌性海豚的大群。
值得一提的是,对宽吻海豚来说,交配是一种社会活动。雄性宽吻海豚通常都是双性恋,同性之间发生性行为的频率几乎与异性的频率相当,而且每一只雄性宽吻海豚都会经过一段同性恋的特殊时期。
作为海豚的典型代表,宽吻海豚的大脑沟壑纵横,神经分布极其复杂。科学研究表明,宽吻海豚的脑容量比人类还要大,被认为是动物界最发达的大脑。它们不仅可以通过声音、视觉、触觉等方式进行沟通,还能够学习和模仿人类的行为,甚至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手势。
宽吻海豚没有声带,只能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喷气孔下方的六个气囊发出声音,而每只海豚都拥有自己的标志性口哨声,彼此之间,通过口哨声相互识别。它们还有更为特殊的交流方式——每只海豚的背鳍上都有特殊的缺口,这些缺口是宽吻海豚在互相交流时,用牙齿抓住对方时留下的刻痕,是可以轻易认出对方的标志。但宽吻海豚的聪明远不止于此,作为智慧程度最接近人类的海洋生物,它们与人类似乎有着一种惺惺相惜的关系……
在巴西的拉古纳地区,许多人把那条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叫做“巴西的夏威夷”。对于各种海上猎手来说,这里是理想的捕鱼场所。正是在这里,宽吻海豚和渔民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联系,近两百年来,双方一直合作捕捞梭鱼,一起找到了充满协作精神的捕鱼策略。
秋季,是大批梭鱼北迁产卵的时节,鱼群贴着海岸前进,难免会误入海峡。于是问题出现了,一方面,被宽吻海豚赶到岸边的梭鱼,躲进了浅滩礁石中间,面对食物,海豚们不敢贸然前进,因为身体一旦搁浅,再聪明的海豚也无计可施;另一方面,对于拉古纳的渔民来说,若是凭借自己的本领,捕鱼的收获少得可怜,因为这片区域的水很浑浊,在甲板上往水下看,很难用肉眼锁定鱼的踪迹……
从表面上来看,宽吻海豚与渔民仿佛双双陷入困境,但这种情况却正好符合协同捕鱼的条件。于是有意思的场面出现了:宽吻海豚会将梭鱼逼往浅滩,当鱼群开始逐渐接近岸边焦急等待的渔民,宽吻海豚会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告诉渔民撒网的时机。这个惯例或者习俗,流传了近两个世纪,双方之间早就有着很深的默契。
拉古纳的渔民们,从来都是等宽吻海豚发出信号后才会撒网。比如宽吻海豚潜入海中,游向大海,表示正在尾随一群梭鱼;几秒钟后,露出头并向岸边游来,接着又钻进水底,是在告诉渔民该撒网了。
有时候,宽吻海豚的信号很复杂,不是一眼就能辨别,一个跃水的动作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比如撒网的时机、方向等。有经验的渔民甚至能从它们的动作幅度判断出收获的情况,频率最高的时候,一个小时内能有近50次撒网的机会。对梭鱼而言,在这种协作捕获的模式下,渔民就像是一道屏障,它们只有落网一条路,如果侥幸逃脱,网外的成员就成了宽吻海豚的食物。这就是渔民给海豚们的酬劳。
成年海豚每天需要进食10~12公斤鱼,而在这个海峡,宽吻海豚享用到的“漏网之鱼”几乎都是成年梭鱼,一条约两公斤重,这使得它们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生计问题。这种捕捞梭鱼的活动,是当地100户人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渔民们都需要依靠这种捕捞方式谋生,他们相信,跟着海豚就能找到大鱼,就会有大收获。
选择留在海峡的宽吻海豚需要人类,依海而生的渔民同样也离不开宽吻海豚。根据记载,这种人类与海豚合作的捕鱼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847年。
宽吻海豚是适应力很强的海洋食肉动物,是海洋中的黄金猎手,即便在能见度不足一米的浑浊水域依旧可以行动自如,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高科技”——回声定位。
所谓回声定位,就是宽吻海豚利用鼻腔,向前发出声频和超声频的声音,这个声音会集中通过前额的软组织传递到海水中,如果声音碰到了鱼的身体,就会反射回来,通过下颚接收并传递到大脑。综合这些声音带来的信号,宽吻海豚就能在脑海里形成周围环境的一个大致画面,以此在海中穿行和捕食。
宽吻海豚的回声定位准确度很高,可以识别单个目标的大小、所处位置,以及群体密度等等,甚至还能根据不同需要改变信号的参量。事实上,它们发出的声波,可以辨别鱼的种类,也可以在沙子里找到隐藏的猎物……此外,宽吻海豚的视网膜上有一层额外的脉络膜层,具有强反光性,所以即使是在昏暗的环境下,也能清晰视物。
捕猎时,宽吻海豚不仅会调动定位能力,还会根据环境改变和调整捕鱼策略,采用团队包围的捕猎方式。这种方式也被称为集体泥环式捕鱼法,是宽吻海豚最惯用的手段,做到包围圈不出现漏洞,迫使鱼群逃向水面。“高科技”回声定位结合集体泥环式捕鱼法,摇头摆尾的海豚在海面上激起浪花,用力拍动的尾巴搅动着淤泥,形成隐形的大网,将鱼群困在其中,包围圈中四散奔逃的鱼群自然成了囊中之物。
无论是与人类配合还是自己组织的泥环式包围猎杀,宽吻海豚都展现出了一个黄金猎手的本领。它们甚至会在退潮时,进行数十遍的猎捕演习,以确定最佳的捕猎地点和时机。
在海洋馆中,因为可爱的长相和顽皮的性格,宽吻海豚一度成为“顶流”。它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经常在水面跳跃、旋转、翻滚,据了解,这么做纯粹是因为觉得好玩。它们还会对人类表现出好奇,甚至会帮助营救落水受伤的潜水员。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宽吻海豚具有某种形式的同情心和好奇心,但其实,这是拥有高度智力和复杂社交的生物必然会拥有的特质。
(编辑 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