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中的舆论反转现象研究

2024-11-29 00:00:00王震宇王潇
国际公关 2024年19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让社会舆论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舆论反转事件频繁发生,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内容。舆论反转主要是指在某一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公众的态度和观点伴随着信息披露内容的越发全面而出现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展现了新媒体自身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和多元化,更展现了公众面对复杂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过程。基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前所未有,为舆论反转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是,这种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信息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在事件的判断过程中,受众很容易被信息误导,进而引发舆论反转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媒体中的舆论反转现象,并提出了未来的优化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反转;反转现象;舆论引导

舆论反转是新媒体时代全面来临之际形成的独特产物,其背后展现出来的深层次社会心理和文化内涵,值得当代媒体人展开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形成和反转通常都伴随着公众情绪的巨大波动和信息的快速传播,而这种波动,除了可以展现出公众在事件关注上的参与度,还能够展现公众面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的心理多变性。此外,舆论反转事件的频繁发生,也暴露了目前我国在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问题等待解决。例如,个别媒体人过度关注提升点击率及吸引粉丝,可能会在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存在过度夸大和扭曲问题,导致公众对事件产生误解和偏见。同时,新媒体自身具有的匿名性和互动性特点,也会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温床,导致舆论反转的可能性有所提升。为此,对新媒体中的舆论发展现象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除了可以帮助当代媒体人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的发生本质和传播规律,更可以为防止舆论反转提供有效解决措施。[1]

一、新媒体中的舆论反转现象的概念和分类

舆论反转,指一条新闻在被报道后,在查证属实的情况下,出现一个或几个转折。舆论反转现象通常与当前热门话题紧密相连,因为它们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讨论度。在舆情的扩散过程中,受众的积极介入、信息的快速传播以及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特性,使得互联网舆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生极大的转变。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反转现象愈发频繁和复杂。这种反转可能源于对事实真相的深入挖掘,也可能是因为新的观点、信息的引入,甚至可能是公众情感、价值观的转变。网络舆情的反转不仅改变了公众对某一事件或新闻的看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和公共决策的制定。具体而言,新媒体中的舆论反转现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反转现象,从不同程度反映了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刻板呈现型

在新闻的传播与发展中,传播者在特定事件上会形成一定的定型观念,从而忽略了人与事件之间的个性差别。在对事件进行剖析时,观众缺乏理性思考与客观评价,从而出现了舆论反转。比如 “货拉拉女孩跳车案”,在初期新闻曝光时,网民大都存在一种偏见,认为这次事故是货拉拉驾驶员居心叵测,而女孩是被吓到了,所以才会选择跳车。随后,网民通过网络对这位驾驶员展开了猛烈的抨击,甚至还对其进行 “人肉搜索”,给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长沙市公安局对事实进行调查确认后,发布了一份关于这起案件的具体通报。经调研,证实货拉拉司机在驾驶时并不存在意图不轨。可见,在新闻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本身针对人物或事件的刻板认知可能会引发舆论反转。

(二)人为虚构型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主流媒介不再是单一的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还会有网民加入新闻的创作与传播中。人为虚构型反转舆论,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当事人或一些自媒体为了获得流量、吸引眼球,或是为了达到一些经济利益的目的,对新闻事实进行伪造或夸大描述,通过不合法的方式吸引流量。随着各大媒体的跟进以及网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些新闻往往会发生逆转。比如,“女孩被体罚吐血”,当事人刘某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表了一条声明,声称自己的孩子因为受到老师的惩罚而吐血,并且提到自己付给老师六万块钱的看护费用。事件发生后,这位老师随即登上了微博热门话题,其个人资料也被网民们扒出,遭到了大量的辱骂。广州市教育部门成立了特别工作组,专门针对本次事件展开更深层次的调查。广州白云派出所在彻查此事后,发表了一则通告,揭露了 “教师殴打刘某女儿,导致她吐血”“教师恐吓她”“教师收了六万多的护理费”等一系列事件的实际情况,证实上述内容都是刘某添油加醋捏造出来的。其中,刘某之女所染之血为化妆品及清水所制。公安机关在对此案进行侦查时,也查出刘某雇用了一批水军进行网上造势,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新闻事件得以反转。

(三)片面报道型

在21世纪的今天,个别主流媒体为博取流量和关注度,提高新闻信息的点击率,罔顾自身作为媒体人的职业操守,在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故意捏造事实。举例来说,在 “病媛”事件中,澎湃新闻曾发布一篇新闻报道,名为 《佛媛后再现病媛,身患重病带妆住院》,文章中指出,在佛媛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大批量病媛,这些病媛在发布自己住院照片的同时,画着精致的妆容,配上相关文字,对自己的某类疾病进行介绍。再过几天之后,称自己已经痊愈出院,随后分享自己的住院心得。在这一过程中,病人会对保健品、疤痕修复贴等进行介绍,并称自己住院时曾亲身使用,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文章暗示这些女生均是病媛,是带着假病入院,目的只为带货。在 “病媛”成为网络热点研究词汇时,出现了事件的反转,其中的当事人之一发布博文称自己之前做过甲状腺手术,确实是因为真实生病而入院治疗,现已采取法律手段向澎湃新闻维权。因此,这种片面报道问题的发生,除了会导致反转舆论出现,也会使整个网络舆论场受到严重影响。[2]

二、新媒体中的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

(一)内容模糊,信息化传播导致真相断裂

在新媒体时代全面来临之际,信息传播广度和传播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信息传播模式的高度发达可能会引发一个问题:信息传播碎片化。碎片化传播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割裂和重组问题,原始信息受到极大影响,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损害。受众在获取信息时,得到的多为碎片化信息。通过这些碎片化信息,很难获取事件的全貌,只能结合碎片信息进行判断。而一旦出现更多的信息,公众之前的判断就可能被彻底颠覆,进而引发舆论反转。

(二)把关缺失,流量逻辑下媒体价值追求的游移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流量成为衡量媒体价值的标准之一。个别媒体为博取流量和关注度,可能会选择牺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选择具有一定冲击力和讨论度的内容。这种过度追求流量的行为,可能导致媒体人丧失职业操守,难以做好媒体把关。大量不实信息和带有偏见的信息在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被制造出来,若是在舆论场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最终揭露真相时就会引发舆论反转。

(三)素养匮乏,公众陷入情绪的螺旋无法自拔

在新媒体时代全面来临之际,受众信息的获取需求出现了颠覆性变化。受众不再简单地局限于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可以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成为主动传播者,但是这种主动性的增加,并不会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反之,由于公众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信息素养匮乏,批判思维能力有所不足,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很容易陷入情绪的螺旋,被个人情绪所驱动,产生极端或偏见性观点,对事件的判断不够理智。若是这些判断和事实相悖,则会引发舆论反转。[3]

三、新媒体中的舆论反转现象的控制策略

(一)强化新媒体编辑的舆论导向意识

编辑是信息的组织者、评论者和把关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的海量性、快捷性和多途径性等特点,大大增加了编辑工作的强度。因此,正确选取新闻舆论引导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遇到社会紧急事件时,编辑要根据事件处理情况,推出与社会稳定相适应的新闻报道;在解决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也要紧紧抓住政府颁布的与民生热点有关的重大变革举措,做好深入解释;对于网民关心的其他问题,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保证内容的客观、合理,在澄清真相的同时,也要对流言进行驳斥,从而迅速、准确、有效地引导社会和网络舆论。在对新闻进行加工时,编辑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舆论监督的社会效益,确保事实描述的准确性、事实性和适度性,从而有效杜绝报道失实、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断的现象,同时,在对公众进行舆论引导时也不能过于情绪化,以免造成消极影响。

(二)加强媒体通力合作

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表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成为舆论引导的核心战场。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端获得了全面普及,其舆情关注度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发酵时间更短,因此,舆论反转现象也发生得更为频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媒体融合,实现多端口的全面联动,展现出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价值,以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避免舆论反转事件发生,影响公众情绪。例如,在 “9·28丽水苏村山体滑坡”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一段1分41秒的山体滑坡掩埋整个村庄的视频。该视频一经出现,立刻引发了网民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伤亡人数巨大、政府救援不力等谣言。为此,新蓝网与浙江卫视、浙江新闻报道、浙江之声联合推出新媒体稿件,形成了舆论引导的融媒体矩阵,站在不同的方位角度,对山体滑坡的救援情况、伤亡人数及受灾群众的安抚情况进行了立体化报道,及时发布和推送权威信息,并实现了电台、电视台、新媒体采编工作的深度结合,构建了传播对传播、速度对速度的舆论引导体系。在舆论事件的发酵过程中,需要将重点聚焦于展现报道的全面性、立体性,及时做好治谣疏导,展现媒体融合的舆论引导合力。通过权威性、客观性信息传播模式,让受众针对事件形成正确认知,回归理性认识。以充分的表达空间疏导公众情绪,让公众可以平息心情。媒体融合既是帮助媒体把握话语权、设置利于导向话题的重要载体,也是对舆论进行引导的重要武器,更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时代课题。[4]

(三)做好跟踪持续报道

面对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媒体需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针对事件进展进行基于不同维度的动态跟踪报道,真正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理。尤其是面对网络空间中的谣言,更需要让老百姓及时了解事件真相。比如,在 “浙江一医生医疗事故致5人感染HIV病毒”事件中,浙江省卫健委通过官网对事件进行了通报,随后,中国新闻网、中国广播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也相继发布了关于这起案件的相关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们热烈讨论该事件,使得原本就紧张而又脆弱的医患关系更加不稳定。随后,又有网友曝出某名医师的工作流程出现违法行为,并对病毒携带者进行了人肉搜索和攻击,更有人曝出50余名患者感染HIV的虚假传言。一时间,流言满天飞,群情激愤。此后,中国广播网和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都加大了对该次事件的跟进力度,以短、平、快的信息传播,第一时间回击不实传言,对事实真相进行澄清,舆情得到了稳定。

(四)提升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1992年,美国媒介研究中心针对媒介素养给出了定义:媒介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介信息时的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生产、思辨能力。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忆者,受众既是信息的传播受体,也是信息的传播主体。因此,提升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对于清朗网络空间的打造、健康媒介生态环境的营造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闻的传播中,网民的随意转发、带有主观倾向性的观点、缺乏理性的判断、过分的负面情绪,都是导致网络舆情逆转的主要原因。因此,媒体需要对大众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其增强自身的新闻素养和品德素质。在传播信息时,公众要学会对其进行批评与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才能保持客观、理性的心态,自觉维护媒介生态,打造出更为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从根源上控制反转舆论的发生。[5]

四、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全面来临之际,舆论反转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现象之一,其除了可以展现出公众面对新闻事件时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更加可以展现出基于新媒体环境之下,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问题。舆论反转问题的发生,一般都会伴随着公众剧烈的情绪波动以及在意见上的严重分化,会对社会治理产生极大影响。通过进一步研究舆论反转现象,可以帮助当代媒体人提高应对和防范舆论风险的能力,有效把握公众的心理变化,掌握事件发生后公众的情绪走向,以第一时间应对潜在的舆论风险,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清朗网络空间的打造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璐杰,张博.媒介化社会中舆论反转现象研究综述[J].新媒体研究,2022,8(06):13-15+29.

[2] 龙纯.浅析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反转现象[J].今传媒,2021, 29(09):39-42.

[3] 田子鑫.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反转现象研究[J].采写编,2020(04):131-133.

[4] 葛葭葭,李爱群.网络热点事件舆论反转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影响:以微博 “哭诉视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6(12):7-9+32.

[5] 王思聪.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的反转现象及应对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0(0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