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群体在宿舍生活的过程中与舍友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高校学生人际关系最小的行政单位,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中重要而又基础的一环。宿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宿舍人际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过往的研究和报道,各高校主要从管理层面、思想教育工作层面采取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措施,而鲜有从心理学人本角度来对此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学中 “自悯”这一概念的角度出发,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改善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自悯;改善策略;心理能量
个体进入一个新环境后的第一步是适应,我国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就是适应大学生活。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有经历过宿舍集体生活,因此,进入校园后,第一个需要适应的往往就是集体宿舍。适应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宿舍的人际关系和谐,甚至可能会爆发严重的矛盾。近十年来,宿舍关系矛盾引发的社会新闻频频见报:2008年,南京某校一名大一学生被室友怀疑偷手机而遭到殴打,愤而反抗时失手将室友杀害;2016年,昆明某高校大一学生彭某某,在学生宿舍惨遭舍友杀害。由宿舍矛盾引起的情绪问题、退学问题也并不少见。正如我国一位学者所言:“大学生宿舍关系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1]在各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是最常见的来访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特点
结合以往的研究,我国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宿舍人际关系紧张
8da9d179cdfebc5e9d061e61d3323c37人民网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三成大学生存在宿舍关系紧张问题。某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曾在网上收集了上千份宿舍人际关系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不满意,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在宿舍里有自己非常讨厌的同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舍友之间存在一些芥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在寝室内和同学发生过矛盾。可见,在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矛盾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二)宿舍人际关系的矛盾来源类似
上文中的调查也收集了大学生与舍友产生矛盾的原因,结果发现,大学生与舍友发生矛盾,大多起源于水电费等经济问题、寝室卫生问题、生活习惯不同、休息时间不一致、关于某事意见不合等。有学者指出,影响宿舍和谐的主要因素为生活习惯。[2]《中国青年报》2023年的一篇报道也提到:有些大学生为了 “夏天宿舍空调到底开多少度”而闹到几乎要决裂。有人迷恋盖着厚棉被吹空调的极致反差,也有人坚持从养生和节能的生活理念出发。双方不存在所谓的谁对谁错,只是个人习惯不同罢了。
(三)学生群体具有新特点
当前,我国大学生主要为 “00后”群体,早在2019年,就有学者指出,大学正式走进了 “00后”学生时代。[3]新时代、新环境,“0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之处,“00后”宿舍人际关系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特点。有学者 (李艳玲,2019)总结了 “00后”大学生群体的一些同质性特点:第一,“00后”大学生群体在和平富裕中成长,乐观但抗压性不足;第二,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个性独立,渴望关注,但集体意识较弱;第三,他们思想多元,追求时尚,却常常缺乏持久性和责任感;第四,网络时代下,他们依赖网络学习生活,但对网络的掌控力有待提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培养。这些特点促使 “00后”的宿舍人际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有的大学生表面开朗乐观实际却内心敏感,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地要求舍友遵循自己的作息习惯。
无论是思想教育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都应该从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出发,来调整教育策略。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教育对策
(一)已有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调节改善和教育对策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施主体是以辅导员为重点的学生工作者。例如,张竞文在2018年于江苏师范大学提出了四项建议,主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社交技能的提升,以及宿舍规则的完善和文化建设;史文芳在2019年于江苏科技大学就宿舍人际关系的改善提出了五项策略,包括确立科学的工作理念、早期介入和引导、提供专题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及利用网络资源等;黑龙江大学的刘天一和郝春东[4](2022)则从辅导员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条建议,包括辅导员教育观念的更新、角色意识的增强以及组织有意义的班会和活动。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体是以心理健康教师为重点的学生工作者。例如,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陈炜[5]在2020年进行了一项研究,内容为在团体辅导中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结果经学生及辅导员的反馈,宿舍关系比之前更加和睦;再如,云南师范大学的辛玮[6]在2023年进行的研究中,采用心理情景剧的方式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年,该校学者倪磊[7]采用叙事取向团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改善研究,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另外,许多高校也开始考虑从宿舍分配制度上解决问题,尝试从根源上减少宿舍人际关系矛盾。2023年8月,人民网曾报道一些高校开启了自选床位功能,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和其他同学自由匹配。例如,电子科技大学2023级新生可在网上进行自主选房。这种自选床位的制度意在有效减少入学后舍友之间由于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摩擦。但随后,人民网在2023年9月的另一篇报道中也提出 “自选非万能之策”,即使采用新的宿舍分配机制也难以避免人际沟通的种种问题。
可见,我国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现状比较紧张,其研究仍有很多留白,急需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二)研究新思路
根据对国内已有研究的总结,从思想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层面来研究宿舍人际关系调节对策的较多,从心理咨询工作来进行研究的较少,但效果都比较显著。鉴于此种情况,结合过往研究,[8]笔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提升学生的自悯水平,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关键。
1.自悯的概念
2003年,美国心理学家内夫[9]提出了 “自悯”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同情自己的身上发生的事情,体验到对自己的关怀和善良、同情、接纳等感受,以理解而非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并认为自己的经历只是公众都会经历的一部分。内夫认为,自悯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第一,自我友善,指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予以理解和宽容,是自悯在情感层面的体现;第二,普遍人性感,指个体对 “人无完人”的接受程度,即认识到所有的人都会失败、犯错,不孤立地看待自己的遭遇,强调个体与他人的联系,是自悯在认知层面的体现;第三,正念,指以一种清晰而平衡的方式觉察当前的情形,不忽视也不对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怀,是自悯在注意层面的体现。[10]
关于对自悯的概念界定和理解,内夫还提出,自悯涉及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个人的自我观念。自我观是个人对自身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洞察,通常基于他人的评价、个人行为及与他人的比较。个体的自悯水平高意味着,即使生活中存在许多挑战和负面事件,个体通过正念,依然能够既不忽视也不过分纠结于痛苦,从而更现实客观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并将对他人的怜悯扩展到自己身上。
2.自悯与人际关系
从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来看,自悯可以维持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大量研究发现,自悯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降低其抑郁、焦虑等心理病理性症状,改善身体健康状况。[11]
通过问卷法,内夫在2007年的研究证明了大学生自悯水平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悯水平高的大学生会表现出更高的对他人与自己的友善水平,也就是说,自悯水平越高,大学生越能与人为善。
在人际交往中,自悯的积极作用还得到了更多证实。例如,内夫在2012年的研究中指出:自悯水平越高的个体,越有可能是一位好伴侣或友善的好伙伴。她在研究中证明了,在亲密关系中,自悯与善待他人和为他人提供支持性行为有关,而且自悯水平高的个体与他们的伴侣之间存在更多的情感连接。另外,心理学家克罗克和卡内韦洛在2008年的研究中也发现,自悯水平高的人更富有同情心,这类个体更倾向于为他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这促进了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人际信任。
笔者于2016年通过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自悯的研究也证实了自悯对人际关系满意度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特质自悯水平越高的人,越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冲突解决策略;特质自悯水平越高的人,人际关系满意度的水平越高。
综上所述,通过提升自悯水平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可行的、已被证实的。
3.通过提升自悯水平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提升个体自悯水平的方法主要有实验诱发、自我报告、阅读材料等,例如,拉瑞等研究者2007年通过实验诱发的方法检验了自悯对情绪的积极作用。实验的主要步骤是让被试者在研究者的引导下,回忆他们的失败经历,然后让被试者书写一些可以促进自悯的句子;也有研究者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安慰的神经加工过程及二者的联系。具体做法是通过计算机呈现给被试者120个句子,其中60句描述负性情绪 (包括失败、犯错、被拒绝等)的情景,另外60句描述非情绪化的中性情景。在两种情境下,被试者各对其中的30句在想象中展开自我批判或报告自我批判的想法,对另外30句则在想象中展开自我安慰或报告自我安慰的想法。以上方式都有效地降低或提升了被试者的自悯水平。
根据过往的研究,提高大学生自悯水平的具体对策包括:
(1)知识科普
针对新入学的群体开展自悯主题的心理讲座,可以单次也可以定期多次举行。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从自我关怀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内在和外在。
(2)团体辅导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团体活动室,分批次对大一新生进行自悯主题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方式可以包括心理情景剧、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冥想等。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念练习。
(3)阅读分享
印发心理小读本,由心理委员组织读书分享会并记录。读本内容主要为各类人际关系中常出现的情景故事,以及对应的提升自悯水平的材料,例如:
“这个世界上不止我一个人会遇到与朋友之间的冲突,无论是谁,交了一个什么样的朋友,都可能会发生冲突。朋友会与我的意见不同,也并不是针对我,如果没有好好地理解彼此的想法,没有有效的沟通,那么,人人都可能与朋友发生争吵,与朋友产生矛盾。因此,我不必太生气,也用不着耿耿于怀。”
(4)环境熏陶
制作和印刷自悯海报和标语,张贴在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各处,营造出自悯和自我关怀的校园氛围。例如,“我们需要对自己采取仁慈和支持的态度,而不是冷漠地谴责自己”“现在真的很难。此刻我该怎么照顾自己”等。
三、结束语
通过提升自悯水平,从本质上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的一个新思路,其重点不是直接去关注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而是关注每一个大学生个体,引导大学生将心理能量放在自我关注、关怀上,采取正念的方式思考,这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补充和辅助,是尝试从内在因素上改善宿舍人际关系,符合人本主义的思想,符合人性化管理的主旨。
参考文献:
[1] 沈洪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现状综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190.
[2] 张竞文.试论当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教育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3):44-46.
[3] 史文芬,李艳玲.新时代高校 “00后”新生宿舍人际关系特点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85):332-334.
[4] 刘天一,郝春东.积极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研究[J].林区教学,2022(04):91-94.
[5] 陈炜.合理情绪疗法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J].科技视界,2020(20):81-83.
[6] 辛玮.心理情景剧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效果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
[7] 倪磊.叙事取向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8] 吴昊.自悯对大学生冲突解决策略及人际关系满意度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9] 张耀华,刘聪慧,董研.自我观的新形式:有关自悯的研究论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72-1881.
[10] 金国敏,刘啸莳,李丹.何不宽以待己?自悯的作用机制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05):824-832.
[11] 李燕娟,王雨吟.自悯信书写对年轻女性客体化身体意识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01):17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