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过程的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调查分析

2024-11-29 00:00:00蒲杨
国际公关 2024年19期

摘要: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分析这一教育,应当遵循价值观内化规律。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等的调查,分析高职学生的消费理念,并结合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分别从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维度分析高职学生消费观形成的心理机制,并针对上述三个方面提出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过程;消费观;财富小课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居民消费逐渐从 “量的满足”转向 “质的提升”,升级类商品和服务快速增长,推动着消费改革,居民的消费取向、消费方式和消费价值具有显著的特征。[1]高职学生是社会消费的特殊群体,其接受能力较强,消费观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为切实增强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通过对部分高职在校生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结合高职学生的消费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分析高职学生群体的消费观现状,试图从心理过程的角度提出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情况调查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课题组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调查问卷》。此调查问卷包含高职学生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消费观教育等三个方面共30道题目。研究选取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大二部分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45份。调查样本中,男生占59%,女生占41%;理工科类专业占34%,文科类专业占66%。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高职学生消费观呈现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特点。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

理性消费依然是主流消费观。调查发现,在高职学生的主要消费习惯中,“有计划消费”“有节制消费”“能省则省”占70%以上。同时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存在 “有多少花多少”“没钱预支着花”等超前消费现象。90%以上受访学生表示购买商品时考虑性价比,也有一半以上的受访学生容易被 “种草”,购买 “偶像、明星或网红推荐的商品”,受平台算法、机制等诱导消费。“钱不够用”是一部分学生的感受,每个月拿着父母给的固定生活费和面对自己强烈的购买欲,透支消费出现在一部分学生身上。理性消费观面临着挑战,网络购物的便利和支付方式的变化,加上无处不在的消费诱惑,高职学生往往难以把握适度消费的 “度”,在消费冲动下模糊了 “想要”和 “实际需要”之间的界限。因此,需要加强高职学生消费责任意识的培育和消费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消费体验

注重消费体验是高职学生消费的一大特征。网络时代,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受到高职学生的普遍欢迎。76.5%的受访学生表示经常在网络直播带货中进行消费,直播间除了 “打折优惠”,还能与主播 “互动交流”,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另外,盲盒以其可爱的外观、抽盒的刺激感吸引着高职学生的消费。除盲盒消费,剧本杀、密室逃脱等体验式消费也成为高职学生的消费新宠。这类消费方式在物质消费表层下暗含着情感消费、谋求社交属性的内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消费方向不再局限于日常的吃穿,而更愿意花费在精神享受方面,享乐型消费行为由此产生,表现为盲目追求非刚需商品,贪图物质享受,滋生享乐主义思想。因此,需要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与消费的关系。

(三)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在所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没有开设正式的消费观教育课程。消费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部分,教育主体主要有两支队伍:一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授课中融入消费价值观的相关内容,然而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不强,主体能力缺乏;另外一支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调查中了解到,该校的消费观教育主要以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学生处和团委组织讲座、签名、拉横幅等简便易操作的方式开展,并不重视对学生消费观的培育。消费观教育中管理育人作用的发挥也不够,学校内部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都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因此,消费观的教育需从 “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明确职责,形成教育合力。

(四)消费观教育未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高职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尚未引起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教育活动开发不够。调查显示,71.74%的受访学生认为在内容上只强调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消费观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而且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对高职学生作为消费者的素养关注比较少。51.09%的学生表示消费实践活动太少。学生中希望在消费观培育的相关教育中学到理财方法的占46.74%,提升理财能力的占27.17%,获得理财知识的占17.39%。当前,高职院校消费观教育多是通过传统授课和张贴宣传标语等方法展开,教育方法略显单一,一味的灌输说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同时,学校很少开展消费实践活动,未能较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消费知识,培养消费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当下的高职院校消费观教育未能回应学生的合理诉求和教育期待。

二、高职学生消费观形成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消费观的形成是个体在消费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认知过程、情感体验及意志品质的发生、发展、深化和提升的复杂心理过程。形成理性、健康的消费观需要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整合。因此,加强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需要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分析对消费观形成的影响。

(一)深化认知是消费观形成的基础

消费观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对消费这种商品的心理表象,人们对消费内容、消费过程和消费方式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判断形成了消费观的相关概念。明白为什么消费以及如何去消费、形成评价消费行为的能力以及社会所倡导的消费观念,从这三个方面可以判断个体的消费观。明白为什么消费和如何去消费是形成消费观的基本前提;发展评价消费行为的能力是个体消费观认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其完成对消费观认识任务的主要标志;在系统化了的、稳定了的关于消费的认识结果与相应的情感体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心理层面的消费观,是消费观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也是对消费观的认知结果。[2]科学、理性的消费观首先取决于科学的消费认识。

当代高职学生是200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他们成长在物质丰裕的互联网时代,享受着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复合红利。当代高职学生正处在极具热情以及彰显个性的阶段,他们不仅看重消费体验,也在乎消费品位,接纳符号消费。同时,在大众传媒及全球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遭受商品的消费逻辑支配,消费观发生偏差,容易在非理性消费观指导下出现冲动、虚荣、盲从消费的习惯和偏好。

(二)情感体验是消费观形成的内驱力

消费的情感体验展现了个体在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时的领悟及感官或心理所产生的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初级阶段。这种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形成了个体关于消费的最初评价和态度取向。基于消费又超越于消费的持久精神愉悦和心灵快乐源于理性,是体验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追求感官或当下的情绪体验,消费就容易陷入盲目、冲动的消费陷阱。只有将物质消费与精神追求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消费观,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力量。高职学生的消费不仅是感性层面的体验,还应该是理性的和科学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促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其消费观的形成具有正向性的塑造,一方面可以促进个体接受消费观教育的熏陶;另一方面还能够调整学生在接受消费观教育相关认知之前所形成的消费倾向。

当前,高职学生消费的一大特征是追求体验式消费。盲盒消费得到大学生的青睐。直播带货也通过主播对商品外观、功能等介绍,以及与消费者的对话互动,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消费体验。主播推出的 “限时秒杀”活动、直播间的红包雨、点赞送优惠券等,营造了紧张稀缺的氛围感,诱导部分学生及时消费、及时享乐。

(三)意志品质是消费观形成的重要保障

意志是人主动确立目标,并调节支配自身行动来战胜困难、达成目标的心理过程。[3]消费观在意志维度上表现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目标,自觉抵制非理性消费观念的行为态度和行为倾向。意志维度是消费观的动机系统,它调节和驱动行为,是个体从消费认知向消费行为层面转化的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费主义渗入中国社会,其所提倡的 “为满足欲望买买买”的消费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异化他们的消费行为。起初,可能只是对某个物品感兴趣,后来排队也要买,久而久之,演变成流行什么就想要什么。再加上资本运作、金融市场发展和媒介助推,刺激消费达到了顶峰。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消费认知迅速改变,消费行为更容易受到数字平台机制的影响,形成 “为爽感付费”“为圆梦买单”的游戏化消费认知,[4]“即时购买即时享受”的享乐主义。

三、基于心理学过程的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策略

(一)开设以认知为导向的消费观教育“财富小课堂”

消费观认知是指大学生对消费刺激 (信息)进入大脑后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的科学、理性认知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基础环节。因此,可以通过开设 “财富小课堂”强化学生的消费认识。在教育内容部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以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消费心理讲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消费思想以及习近平绿色消费观等基础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消费理论的深刻内涵。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当下的消费热点如 “直播带货”“网红打卡式消费”“盲盒消费”等,通过模拟场景、讨论等方式,让高职学生从现实的消费现象、消费行为中理解消费的本质和价值;在教育方法上,可以将消费观教育与新媒体发展融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消费观教育。例如,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BBS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 “吃、喝、玩、乐、学”等各类信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消费理念,引导大学生就消费相关的话题开展各种讨论。此外,还可以通过 “主题班会”“开学第一课”“防诈骗讲座”“理财讲座”等场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和普及金融、理财、消费等领域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二)构建以情感为纽带的消费观教育师生共同体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进行价值判断后的心理反应,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联结的过程,消费观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要了解、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消费走向,随时关注高职学生真实的消费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合理期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融入更多情感元素,让高职学生在接受消费观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消费观教育的内容,把对理论的认知转化为情感的认同。另外,要提高教师本身的亲和力,注重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被关心和期待。教师和学生同样是社会的消费者,教师可以用自身的消费认知、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与学生展开探讨,让学生体验到与教师之间是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温暖的消费观受教育过程。打破以往消费观教育就是生硬的说教、被动接受、被洗脑过程的传统思维认知。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和仁爱,教师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价值,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接受、认同消费观教育,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建以意志为驱动力的消费观教育协同机制

意志是人主动确立目标,并调节支配自身行动来战胜困难、达成目标的心理过程。[5]消费观是一种消费理念和消费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经过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所形成的价值观。高职学生消费理念外化于行是消费观培育的重要环节。在行为环节,需要个体意志品质作为驱动力,才能解决消费行为理性、科学的持久性、稳定性问题。在确保 “财富小课堂”理论学习效果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分类型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如财经素养知识竞赛、消费话题相关的辩论赛、模拟消费等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消费观教育不仅有理论的内涵,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而有形的。同时,加强与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消费观教育协同机制。政府制定鼓励理性消费和意志力培养的政策,并通过法律法规确保这些政策的执行。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教育孩子,传授理财和消费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媒体和传统媒体承担起宣传正确消费观的责任,通过报道、广告、节目等形式引导公众。在多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消费观教育从消费认知、情感融入到意志参与,再到消费行为达成的过程。

四、结束语

深化认知、增进情感、协同教育,通过了解、把握高职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选择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的教育内容,设计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与价值观形成发展规律的消费观念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构建情感联结的师生共同体,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协同的教育机制,关注高职学生消费热点,改变消费观教育说教 “不接地气”的教育形象,贴近学生消费实际,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消费观教育的 “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

参考文献:

[1] 王斌.新消费文化何以影响Z世代:机制、风险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23(03):14-21.

[2] 沈建华.基于心理过程的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39-41.

[3] 兰涵旗,余斌.从 “知情意行”维度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25-27.

[4] 周长城.“悦己型消费”:个体精神在物质边界的延伸[J].人民论坛,2019(14):20-21.

[5] 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