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手机作为科技的产物,无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技术作为人类能力的延伸,其发展目的原本是为了帮助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智能手机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在悄然无声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患上了 “手机依赖症”。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异化”是指原本服务于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技术,在人类利用其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超出人类的控制,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外在力量,反过来危害社会、反制人类,成为人类控制者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从马克思主义 “技术异化”的视角分析现代人 “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并从辩证法角度探索应对之道,以期帮助人们克服对手机的依赖,让智能手机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技术异化”;手机依赖症;辩证法
一、“技术异化”概念阐释
在解释 “技术异化”这一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对 “技术中性论”的正确性展开探讨。
“技术”一词源自古希腊时期的 “技艺”一词,在古希腊哲学家的眼中,技术只是一种为人类服务以帮助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并无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技术中性论由此产生。就技术的自然属性而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其的确可以说是中性的,但是,技术中性论忽视了技术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技术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作为人类的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技术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实现绝对的客观和中立,而是作为人类和社会整体价值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存在。[1]
正因为技术不是中性的,而是承载了人文、社会、科技等多种因素的渗透与融合,“技术异化”的现象也就产生了。所谓 “技术异化”,简单来说,就是技术本是人类创造出来用以帮助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却变成了一种统治人、压抑人的异己性力量。本文所分析的 “手机依赖症”同样适用于 “技术异化”理论,本应帮助人们为工作和生活提供便捷的智能手机,却反过来令很多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二、“手机依赖症”的表现与实质
(一)“手机依赖症”的表现
第一,手机极大地占据了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甚至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2]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体现在生活中,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 “低头族”—公交车里、马路上、排队时、等餐中……在生活中的任何场景,随处可见聚精会神盯着智能手机的人。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很多人利用这些碎片时间,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内容进行学习和 “充电”。但更多人刷手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打发和消磨碎片时间。当所有的碎片化时间都被酣畅淋漓的手机游戏、轻松有趣的短视频填满,人们一旦离开手机,就会无所适从,甚至感到焦虑和烦躁。
第二,人们在高度密集的信息中迷失了自我。朋友圈、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知乎……越来越多的手机APP采用了 “信息流”的推送方式。通过后台的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进而源源不断地推荐其喜欢的信息。在这些高度密集的信息面前,人们越来越无暇思考,逐渐丧失对信息的独立分析和质疑能力,而是习惯于全盘接收,依赖既有信息,这实质上就是 “信息异化”的典型表现。
第三,手机成为人们攀比和炫耀的资本。日本传播学者佐藤毅曾提出过 “他律性欲望主义”的观点,认为电视这种工具将日本人拖进了欲望的深渊,电视节目播放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激起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而电视本身也是人们消费欲望的一部分。[3]如今的智能手机同样如此,其原本只是方便人们工作生活的一种工具,如今却成为一些人攀比炫耀的资本。连夜排队购买新款手机,在微博、朋友圈 “秀晒炫”的现象层出不穷,这种异化的消费观念使更多人在进行消费行为时不再遵循勤俭节约,而是选择了铺张浪费。
第四,手机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现在很多人怀念没有手机的日子。那时,人与人可以面对面交流,而如今的聚会却是大家各玩各的手机,这说明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越来越便利的交流渠道却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沟通越来越少,很多人的交流成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从前逢年过节充满人情味的祝福环节沦为如今的群发微信或短信,甚至引发了情感危机以及现代人际关系的工具化。
第五,手机模糊了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建构了一种公私不分、昼夜不分的虚拟领域。借助手机,人们能够实时被联系,但这种移动的、实时在线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们随时处于被通信设备和信息包围的环境中,哪怕休假在家也要随叫随到成为工作常态。手机仿佛已经成了一个牢笼,人们的隐私空间和私人领域越来越小。
(二)“手机依赖症”的实质
一方面,技术与人类 “相爱相杀”的关系决定了 “手机依赖症”的存在。人们创造技术是为了服务自己,让生活变得更好。技术的出现虽然解决了许多原有的问题,但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带来了新的问题。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很不方便,智能手机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却也带来了过度依赖等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人类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信任也在为 “手机依赖症”推波助澜。如今,人们习惯于将越来越多的事务交给技术来完成—记电话号有手机通讯录、寻路有手机导航、订餐有美团和饿了么、沟通交流有微信、付款买单有支付宝……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技术,以致哪怕与手机分开一会儿,或是手机没电,都会产生深深的焦虑,甚至寸步难行,这便是 “技术异化”对人类的影响。
三、“手机依赖症”产生的原因
(一)技术层面
首先,技术的发展本来就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手机亦是如此。如今的智能手机将传统的手机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既吸收了二者的优点,同时,也涌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如垃圾短信、骚扰电话、无效信息等。虽然目前运营商已经推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但伪基站等新的违法行为花样翻新,仍需要人们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其次,智能手机越来越取代人类的主体地位。起初,人们主动利用智能手机获取资讯和信息。而现在,更多时候,人们是被迫接收手机信息的狂轰滥炸,各种推送、通知、短信等将人们主观能动的信息获取行为变成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行为,使人类活动被异化。
最后,在经济利益面前,技术目的也被异化。随着我国网民数量逐渐饱和,互联网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用户的注意力和使用时长,在APP的生产与制作过程中加入各种技术手段以使用户沉迷其中。以抖音短视频为例,用户打开软件后,全屏化的页面就会将手机时间条隐藏,使用户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15秒左右的短视频,利用算法不断向用户推送其喜欢的类型;无须注册登录,简单的下划动作就可以加载新视频……本是为用户服务的手机软件,在利益面前变成了蚕食用户时间的 “吸血鬼”。[4]
(二)主体层面
首先,人们面对技术的发展无法保持永远的理性。哈贝马斯曾提出 “工具合理性”,指的是人们通过对技术的合理利用和控制,从而指导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5]而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却逐渐将手段当成了目的,对于技术和工具表现出一种盲目的崇拜。这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的,因此,人们在飞速发展的技术面前会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被其奴役。
其次,任何工具除了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其本身还存在一种符号意义。当手机不仅能用于打电话、发短信、拍照,而是伴随着广告商的宣传和社会泛滥的虚荣心理成为一种身份和个性的象征时,人们就会争相购买更先进的手机,甚至分期消费、贷款消费,偏离了手机最初的使用目的。
最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也油然兴起。很多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些心理去迎合他们的需求,娱乐至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全然不顾这样的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也是 “手机依赖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四、“手机依赖症”的应对之道
(一)对智能手机保持理性使用的态度
1.坚持将智能手机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进行统一
诚然,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个性化、多元性的特点,使用户无须再从大众媒体获得千篇一律的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喜好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这也使得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变得多元,人们越来越缺少统一的价值观。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其给未来生活带来的改变,于是沉迷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功和喜悦之中,而往往忽视了技术本身存在的风险,以及 “技术异化”所带来的问题和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用价值理性约束技术理性,将二者进行统一,从而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6]
我们一定要明确,技术只是人类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使用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避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技术主体也要自律,自觉接受国家的相关监管,以避免一味地追逐利益而导致 “技术异化”,从而发挥手机技术的正面影响,让智能手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技术异化”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受人类自身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建立起对技术的合理认识,既不能谈技术色变,更不能对技术盲目地崇拜和依赖。智能手机本身只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和大哥大、BP机、有线电话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首先,手机技术的研发者和软件开发商不应一味追逐利益,而应该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对不良信息进行屏蔽,为用户推荐正能量内容,构建和谐的、充满正能量的手机文化体系;其次,有关部门要适应碎片化时代的特点,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最后,要加强宣传和科普工作,号召人们正确使用智能手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鼓励理性合理消费。
(二)降低手机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1.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观
智能手机毕竟只是技术的产物,最终的使用还是取决于技术主体的态度。智能手机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多新的伦理问题和价值观问题,例如公共场合是否可以拍摄他人影像,甚至进行偷拍、跟拍,这些影像信息是否侵犯当事人的隐私权、肖像权,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法律中尚无明确界定。在相关法律体系完善前,我们需要倡导公众在遵守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不在健身房、公共浴室、洗手间等场所使用拍照功能;在电影院、剧院等场所也要遵守相关规定,文明使用智能手机。总而言之,在技术探索之路上,我们要坚守伦理和道德底线,提升技术主体自身的伦理意识,从而规范技术主体的使用行为,使智能手机的使用环境更加和谐。
2.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类的价值,而非压抑人性。因此,面对 “手机依赖症”,我们应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类的价值、利益和幸福作为发展手机技术的目的,倡导人的主体地位。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引导技术向人文方向发展,帮助人们实现精神追求与满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7]
3.坚持手机技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手机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的工具,因此研发不可以本末倒置,而是要从用户真正需求的角度出发,既满足用户需求,又避免性能过分冗余。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同时,国家也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技术评估与道德伦理评估相结合,合理规范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和用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手机使用环境。
五、结束语
智能手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但人们在享受着智能手机带来的实惠和便利时,手机 “技术异化”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与挑战。本文通过对现代人 “手机依赖症”的现象进行分析,从技术本身、技术主体、社会因素等方面对 “技术异化”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手机依赖症”已经影响了很多人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针对这种 “技术异化”现象,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国家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强制力约束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二是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公司不能一味追逐利益,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打造风清气正的手机使用环境;三是作为技术主体的手机使用者,要清楚认识到智能手机是为我们服务的,而不能盲目崇拜和迷信,甚至成为手机的奴隶。只有认清手机的本质,才能从思想上摆脱 “手机依赖症”,让手机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娇.信息异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异化及应对之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98-100.
[2] 许杰.人同自然的对立与技术异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39(01):15-16.
[3] 苏洁,叶勇.技术哲学视野下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异化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124-128.
[4] 魏小乐.科学技术 “双刃剑”的理性透视:以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为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8(16):459.
[5] 陆荟伊.互联网技术发展中消费异化的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6] 王小法.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7] 陆颂楠.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异化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09):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