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创新

2024-11-28 00:00:00罗婷
今日财富 2024年33期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逐渐变广,这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来讲也是如此。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在保障自身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就要从内部控制角度入手,逐步创新与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以提高其整体管理水平与发展质量。因此,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其次,总结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现状;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优化方法,以期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参考。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组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自身发展水平与发展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信息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行政事业单位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缺乏适用性与实际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时代特点和技术优势,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打破以往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以满足新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与标准,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基于大数据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综合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与发展离不开管理工作的支持,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综合管理能力低下,就无法充分发挥各项管理工作的价值与作用,进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以及资源浪费等。在大数据时代,更新与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模式,推动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向信息化、高效化以及现代化方向转变与发展,不仅可以优化各项业务流程,保障业务活动开展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同时还能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实现数据共享和传递,从而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与保障。这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并逐步营造出一个安全稳定的内部环境。

(二)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内部挑战,同时还要积极应对外部挑战,因此只有不断提高其风险防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保障内部各项业务顺利开展,从而达成业务工作开展的目标。内部控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开展该项工作时存在着较重的财务风险,在管控期间稍有不慎就会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行政事业单位不断优化与创新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从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角度,分析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方法处理解决,将风险降至最低,这显著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防范以及灵活应对能力。

(三)有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的特点,需要有效管理各环节工作,如会计业务、会计记录以及会计报表等,以提高会计信息数据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真实性。通常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所以在使用资金时要保障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将资金具体使用情况和流转情况进行公示,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发展。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力度和优化工作模式,可以更大程度地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精准性,增强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助力行政事业单位做大做强。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内部控制管理缺乏高度重视,并在认知层面存在错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风险控制会转移到会计核算中,自身不再对风险进行管控,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少数行政事业单位不断缩减财务工作人员数量。在此种认知和环境下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没有基础条件作为支持,很难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与质量。

第二,部分工作人员缺乏主动学习和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存在不足,无法胜任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岗位,因此无法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人员支持与保障。

(二)信息沟通缺乏及时性与通畅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会受到信息沟通能力的影响,由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各类信息与数据资料未能实现共享,上下层之间的信息很难快速互通互联,严重阻碍了信息沟通与交流,因此大幅度降低了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与效率。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各司其职,因此导致信息数据难以共享与传递,内部控制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数据。此外,尽管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整理了各类信息数据,但是信息应用率较低、应用能力不强以及内部信息无法及时处置,因为很难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给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时,在监督管理机制方面存在不健全和不完善的问题,无法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制度支持和参考依据。导致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在于,这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落实不到位,存在形式化和表面化,所采取的审计措施缺乏实际性与可行性。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开展外部审计监督工作,没有追踪与深入分析资金使用情况,因此导致资金浪费和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执行质量。此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置独立的监督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内部监督机制作为支撑,导致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随意性,无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的价值与功效。

三、创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保障某项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工作行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就要保障思想意识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形成良好的认知,从而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思想理论依据。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就要从思想意识入手,不断增强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行政单位的领导者与管理人员要准确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特点、重要性以及实际内涵,提高对内部控制管理的关注度,充分发挥自身领导带头作用,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从而为工作开展提供内在动力支持。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和管理人员要强化理论学习,准确认识到自身在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后期学习来完善理论基础,以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工作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

第三,面向工作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知识培训活动,为其学习专业知识和提升工作技能提供真实有效的帮助。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拓宽工作人员的视野并丰富其知识层面,以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专业水平,从而为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信息交流能力

信息交流和共享能力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法,同时对提高信息利用率与使用价值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讲,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沟通与共享能力就是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能力,是强化各个部门之间有效交流与联系的效果。

第一,在大数据时代,行政事业单位要合理应用新技术在内部搭建信息沟通平台,积极建设信息沟通系统,以保障各部门之间能够实现有效沟通,加快信息数据共享与传递速度,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与效果。

第二,在部门协作能力与意识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上级部门要与下级部门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始终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原则,让下级部门和工作人员放下心理芥蒂,共同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付出努力。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合作,保障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无碍。

(三)健全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规避问题的出现

在大数据时代,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制度体系,特别是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以推动内部控制管理向规范化、系统化以及严谨化方向转变与发展。

第一,管理人员要结合当前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和现代化标准,健全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并确保该机制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符。

第二,在构建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将内部审计落实到内部控制管理的全过程中。赋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力,以保障其能够独立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还要积极开展外部审计,邀请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工作能力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自身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以及内部管控情况,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地分析、评价以及管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精准降低内部控制管理的难度与强度,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发展环境和保障其高效运行的核心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准确认识和全面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意识、提升信息沟通共享能力以及构建监督管理机制等手段,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的最大效能与价值,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