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在以爆发式的增长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挑战。农合机构作为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支付业务受到侵蚀:自有的线上支付渠道狭窄,原有的支付市场遭第三方支付蚕食。本文基于作者的工作经验,从传统通讯业衰落分析银行业支付发展瓶颈、移动支付现状、第三方支付的意图以及农合机构支付领域的优劣势,并提出农合机构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发展策略,以推动农合机构进一步拓展线上支付市场。
一、从传统通讯业的衰落看银行业支付发展瓶颈
20世纪90年代的手机用户,首先要花钱买手机、手机号、充值,再打电话、发短信,充值没有优惠不说,电话费和短信费还很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冲击下,通讯业经常会出现充话费送手机,充100送50等优惠活动,直至现在免费拨打微信电话、发微信语音、文字(当然要耗费流量)。传统通讯行业核心价值的语音服务、短信服务被微信、QQ等蚕食殆尽。移动、电信等通讯业老大沦为基站、号码、流量等低附加值渠道的提供商。社交软件对传统通讯业的颠覆,值得银行人深思。
笔者认为,银行业与通讯业都是在政策保护下形成垄断壁垒经营,而这两个行业本身没有太大的核心技术及竞争力。随着银行业对社会资本的放开,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银行业很有可能重蹈通讯业覆辙,银行沦为网点、账户、现金存取终端等低附加值的渠道提供者,银行的支付手续费等中间业务、存贷利差等核心利润来源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所侵蚀(如下图所示)。
二、线上支付业务现状
(一)2022年线上支付数据
根据《2022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22年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789.65亿笔,金额3110.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4.50%。其中,网上支付业务1021.26亿笔,同比下降0.15%,金额2527.95万亿元,同比增长7.39%;移动支付业务1585.07亿笔,同比增长4.81%,金额499.62万亿元,同比下降5.19%;电话支付业务2.45亿笔,金额10.35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0.53%和11.21%。电子支付业务保持增长态势,移动支付业务笔数是三类电子支付手段中唯一正增长的支付方式。
(二)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体系支付的拉锯战
金融从业人员都知道,得支付者得天下。农合机构支付体系的优势包括长久的历史、稳定可靠的支付网络、法律法规保护等。农合机构支付体系通常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能够确保支付安全和风险控制。同时,农合机构支付体系在信用评估、跨境支付等方面也有较强的优势。而互联网金融支付则以快捷、便利为特点,能够提供更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和服务。互联网金融支付拥有灵活的技术支持,能够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支付创新。此外,互联网金融支付还能够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
传统的银行体系支付企业中国银联推出银联支付,意图在移动支付领域力挽狂澜。农合机构支付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支付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同时也要继续强化支付安全和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支付则需要不断优化服务,加强合规管理,以确保支付体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第三方支付的战略意图
(一)抽离银行实现“金融脱媒”
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方式,利用其支付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使消费者能够便捷地完成各种交易,从而减少传统金融机构的中间环节,获得大量的沉淀资金。此外,通过其支付平台,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第三方支付企业可以利用其支付平台,优化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匹配,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资金沉淀与资金融通从银行体系中的“剥离”,从而减少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实现金融脱媒。
(二)构建资金池“抢存款”
第三方支付企业不断创新资金管理工具,推出适合不同用户的资金管理方案,提高用户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微信、支付宝等不定期推出各种优惠活动,以吸引用户将资金存放在企业的支付平台上,从而提高其资金规模。各家支付平台不满足于仅仅实现“支付”功能,而是通过方便快捷的支付渠道来获得沉淀资金,建立自己的资金池,包括吸收存款、投资理财、基金等,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三)建立信用体系发放贷款
除了支付功能外,微信、支付宝等还与淘宝、京东等互联网购物平台合作,借助第三方支付企业掌握的客户消费数据,建立独立于征信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提高用户对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信任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将资金存放在企业的支付平台上,实现资金融通职能。同时推出相关融资产品,运用金融科技实现快速便捷授信,提升客户体验。以纯线上、效率高、覆盖广的技术手段获得大量长尾客户,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开展竞争。此外,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融合多场景的服务需求,也是消费者青睐第三方支付的重要原因。
(四)银联支付只做通道,符合银行的利益诉求
银联推出的银联支付,没有开设虚拟账户,只是提供一个“管道”来实现信息传输,结算还是商家和用户之间的事情。通过银联支付交易的资金,还是在银行体系内运作,因此大受银行的欢迎,被银行业视为挽回移动支付市场的“救命稻草”。
四、农合机构支付领域的优劣势
(一)线下支付方面占据农村金融市场主导地位
1.POS支付结算业务。POS机作为农商行较成熟的线下支付工具,被广泛布置。但随着线上支付的深入发展,POS支付的交易笔数及交易量都呈下降趋势,部分交易量长期为零的POS机,不得不撤销。
2.柜员机支付结算业务。柜员机具有快速、准确处理现金存取、转账等功能。农商行网点一般都配置了在行式柜员机,并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增设离行式柜员机服务点,弥补了网点服务的局限性。随着线上支付的发展,现金交易快速下降,柜员机现金存取量均呈下降趋势,部分农商行撤销了离行式柜员机。
3.物理网点支付结算业务。为提高客户服务质效,农商行物理网点一般提供业务线上预约,线下叫号、预填单等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并为客户提供更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积极打造不用排队的银行。但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物理网点柜面交易也呈下降趋势,柜员日均工作饱和度下降,部分农商行逐渐减少网点柜员数量。
4.各渠道支付结算交易情况。据了解,在支付结算业务中,移动支付的使用频率已经超过网银、手机银行及POS机的总和,但移动支付的交易金额较小。移动支付结算主要是小额、方便、快捷的交易,大额交易还是集中在柜台、网银和柜员机。这体现了消费者还是信赖农合机构的风控能力,相信通过银行体系划转的资金安全可靠,移动支付只是小额支付结算的替代。
(二)线上支付发展较快,但移动支付短板凸显
1.支付渠道窄。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行相比,部分农商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只是解决客户最急需、最常用的基本金融服务,还存在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如部分农商行发行的银行卡在柜员机不能转账到非大集中系统的农合机构,还不能支持支付宝及微信支付提现功能,也不能支持火车票购买和部分网上商城购物等。而支付宝等全渠道的第三方支付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2.用户体验不佳。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只需手机在手就能完成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买保险、买充值卡、买彩票、缴水电燃气费、订杂志、娱乐、饮食等衣食住行的消费支付;而部分农合机构的客户还是原始的刷卡、输入密码甚至掏现金支付,客户体验不佳。
3.客户黏度低。支付宝、微信支付与大量的商户开展合作,不定期推出随机减免优惠,吸引了大量消费者使用。同时还能根据客户消费记录,给予综合授信额度。农商行是由众多的独立法人机构组成,因此在拓展消费门店优惠方面一般仅限于当地企业,难以形成点多面广、多层次的消费折扣局面,导致部分农合机构推出的移动支付客户黏度低。每年的双十一网购节的购物效应较高,而农合机构推出的优惠及积分活动却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五、农合机构支付领域的发展策略
(一)巩固线下支付阵地
1.巩固POS业务。完善POS业务的激励措施,调动基层一线人员的营销积极性,拓展POS业务。同时优化助农取款点的选址,对一些交易量小的助农取款点,建议重新规划选址,在一些人流集中的集市、村委会等处设置助农取款点,以最大限度发挥助农取款点惠农覆盖面。此外,继续与市社保局、市供销社建立三方合作关系,着力于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扩大农村电商平台的试点。
2.促进营业网点转型。农合机构的网点布局存在部分中心区域网点扎堆、部分新兴区域出现金融服务空白、有的网点位置欠佳等现象。因此农合机构要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减少网点之间相互侵蚀现象。同时扩大网点服务覆盖面,引导布置更多的超级柜台、智能柜台,逐步压减人工柜组数量,释放更多的人力充实营销队伍。此外,引导网点从交易核算型向营销服务型转变,促进物理网点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打造便民网点。
3.抓好规范化服务。开展规范服务提升软实力活动,规范农合机构营业网点的服务行为、增强一线员工规范服务意识,制定规范服务应遵循的细则和考核办法,对包括柜员、主管、大堂经理在内的营业网点人员进行规范服务培训,以提升客户满意度。
4.加大柜员机与其他银行账户转账互联互通。目前,大部分的农商行柜员机转账仅限于本省农商行银行卡之间转账,省联社可牵头与其他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农商行与其他银行柜员机转账、取现之间互联互通,以提升农商行银行卡交易的便利性,增加农商行银行卡使用黏度,从而提升线下支付竞争力。
(二)拓展线上支付业务
1.拓宽线上支付渠道。目前,几乎所有的农商行都开通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扫码支付等电子银行业务。但农合机构相比其他商业银行的支付渠道还不够完善,建议省联社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科技等优势,进一步完善农合机构线上支付渠道,从而为客户打造一个优质的网上支付平台。
2.依托银联主动反击。银联支付是银联推出的线上支付工具,其支付模式符合银行各方利益诉求。通过“云闪付”支付的资金还是在银行体系内运作,符合银行方的利益。因此大力拓展“云闪付”业务,有助于培育完善的支付业务竞争秩序,打破支付宝、微信等线上支付垄断格局,从而提升银行支付体系的稳健性。
3.开放支付通道。在支付领域,拥有账户是开展支付业务的基础。移动支付受农合机构支付通道稳定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影响,客户体验也受制于农合机构提供的支付接口标准。农合机构对移动支付机构采取的交易数量、金额和行业分类限制等均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及其持续性,但农合机构本身的应用不受移动支付限制。所以,农合机构开放支付通道,可以有效集聚第三方支付通道资源,促进资金流动,形成资金沉淀,从而巩固农合机构账户控制地位,增强账户通道控制能力。
4.巩固账户基础。账户是支付结算业务的基础。移动支付机构的缺点是没有客户的账户,缺乏支付业务基础,受制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农合机构要巩固账户基础,就要拥抱移动支付,为客户提供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支付渠道和方便快捷经济的支付服务。农合机构要增强移动支付通道优势,就要扩大账户规模,不断拓展新生代在农合机构开户,培育新生代运用农合机构账户交易习惯,提升支付服务满意度。
5.依靠风控优势发展线上支付。风控能力是农合机构经营的核心生命力。支付风险一直是第三方支付的痛点,从各种渠道支付金额来看,移动支付占比较低,可以看出广大用户还是青睐银行体系安全有保障的支付体系。农合机构应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和技术应用,以提高线上支付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业务流程,以提高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移动支付产业规模与银行的支付产业相比微不足道,《2022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全国移动支付业务笔数虽然占电子支付业务的56.82%,但金额占比仅为16.06%,市场依然处于成长时期。农合机构所处的地缘、服务的群体比较特殊,客户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只要农合机构巩固线下支付业务,依托银联、省联社对移动支付的布局,积极主动作为,就一定能进一步拓展线上支付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