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名师工作室效能提升: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

2024-11-27 00:00黄梅巫雪琴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22期

摘要:在数字化教育的浪潮中,网络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对教师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些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面临驱动力和凝聚力不足的挑战,限制了其发展和效能提升。本研究以网络名师工作室为研究对象,引入群体动力学理论,深入分析了工作室的基本要素和运行动力来源,并借鉴物理学中的力学分解法,构建了一个创新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该模型综合了内部生态场、外部支撑场及辐射交流场,明确了指向目标的驱动力与指向内部联接的凝聚力。最后,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应用策略,旨在为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持续优化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网络名师工作室;群体动力学;两维双向动力模型;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22-0000-0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名师工作室作为数字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平台,以其跨越时空限制、资源共享便捷、互动交流频繁等优势,逐渐成为广大教师提升自我、交流经验、共同成长的重要阵地。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网络名师工作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驱动力和凝聚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1],制约了工作室的持续发展和效能提升。因此,本研究引入群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通过构建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深入分析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持续优化与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网络名师工作室及运行现状

《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了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定义,即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方面成果突出的教师为主体,围绕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与创新应用,旨在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汇聚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信息化水平,构建的网络学习共同体。[2]

网络名师工作室发挥了名师领衔的示范功能、学术研究的研究功能、人才培养的服务功能、共创共赢的共生功能、专业发展的创新功能[3],它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教师思考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并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然而,这一新兴组织在运行中也面临着专业共同体属性不明确、创生性实践陷入窘境、目标偏移和思维固化等内部挑战[4],同时,外部的政策支持不足、制度滞后、运行不畅和缺乏依据等问题也日益凸显。[5]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效能,影响了其在数字时代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因此,深入探索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有效运行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于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潜力至关重要。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群体动力学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是研究群体内部个体相互作用及其对群体行为影响的一门科学。该理论深刻揭示了个体行为不仅受个人特质的驱动,更受到群体环境的深刻影响。在群体动力学的视角下,个体被视为群体的一部分,其行为在群体的互动中被塑造,同时也对群体产生反馈作用。群体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凝聚力、驱动力和耗散力,这些力量共同构成了群体动力系统的基础。[6]

网络名师工作室作为一个高度互动、知识密集型的群体环境,其运行效能直接取决于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将工作室视为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其中主持人和成员的互动、个人特质、教育理念、领导力和学习动机等都是影响工作室运行的关键因素。工作室的团队目标、组织结构、规模和文化等宏观因素,同样对工作室的效能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了优化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提升其效能,需要深入理解这些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通过构建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系统地分析和预测工作室内部的动态变化,为工作室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的建构

本研究在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针对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如下图)。该模型旨在全面反映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通过空间和力的维度的划分,深化对工作室内部生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

1.力的来源探究

本研究将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动力源细分为人的要素、群体要素、环境要素、活动要素。人的要素涵盖了主持人的教育理念、领导力以及成员的专业目标、学习动机等;群体要素包括团队目标、结构、规模等;环境要素则进一步分为内部环境(如团队文化)、外部环境(如政策支持、资源条件、辐射环境);活动要素作为连接各要素的桥梁,通过明确的目标、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组织,促进了动力机制的高效运行。

2.力的分解方法诠释

借鉴物理学中力的分解原理,本研究将网络名师工作室中的多元动力统整为指向目标的驱动力和指向内部联接的凝聚力。驱动力代表着团队向共同愿景和目标前进的动力,而凝聚力则维系团队的稳定性和协作效率。这种分解方法不仅简化了对动力机制的理解,而且为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3.动力模型建构

(1)空间维度

内部生态场的精细化塑造:内部生态场是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核心场域,涵盖了工作室内部的所有成员及其相互作用。在内部生态场中,主持人作为引领者,通过设定团队目标、营造团队文化、分配任务角色等方式,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成员则通过参与活动、分享经验、合作研究等方式,共同推动工作室的发展。内部生态场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成员的内在需求和外在激励,如个人专业成长、职业认同感、团队荣誉感等。

外部支持场的全面强化:外部支持场是网络名师工作室运行的重要保障场域,包括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外部支撑场为工作室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环境,使其能够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并取得预期成果。同时,外部支撑场还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专家指导等方式,为工作室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辐射交流场的拓展与深化:辐射交流场是网络名师工作室与外界互动交流的场域,通过与其他工作室、教育机构、专家学者等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共享、经验传播和价值提升。辐射交流场不仅扩大了工作室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为其成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在辐射交流场中,工作室通过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发布研究成果、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教育行业的整体进步。

(2)动力维度

动力模型的运行,离不开驱动力与凝聚力这两大核心动力的相互作用与共同支撑。借鉴物理学中的力分解原理,将团队中的多元动力简化为这两个方向的力,既保证了模型的简洁性与可操作性,又充分揭示了动力系统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驱动力与凝聚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动力系统的多维平衡与动态优化。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的优化

本研究采取多维度的优化策略,旨在深化模型的应用并提升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效能。

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面向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和成员,收集了关于个人特质、团队属性、环境要素和动力感受的数据。针对主持人的问卷,共收到35份有效反馈;针对成员的问卷,收集到来自本团队及外围团队的共计90份样本数据。

驱动力与专业目标的关系验证:为了获得工作室成员的内驱力与专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主持人)”的问卷调查中设置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目标是否明确”与“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的选项,通过问卷收集数据,采用问卷星在线spss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目标是否明确”与“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35,p<0.01)。这表明,成员的专业目标越明确,其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就越强,从而验证了驱动力在模型中的重要作用。

凝聚力与团队氛围的关系验证:为了解工作室氛围与成员对工作室运行效果满意度之间是不是有关联,对“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成员)”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名师工作室的团队氛围”与“成员对工作室运行效果的整体满意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07,p<0.01)。这表明,良好的团队氛围有助于增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提升团队的凝聚力,验证了凝聚力在模型中的核心地位。

具体而言,内部生态场和外部支持场对驱动力和凝聚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辐射交流场则对凝聚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驱动力和凝聚力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模型的动态调整策略,包括对团队目标的持续评估与更新、团队文化和结构的优化,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通过灵活调整约束条件,确保模型在激发团队潜能的同时,避免成为前行的阻碍。

基于群体动力学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的应用策略

1.内部生态场的应用策略

(1)建构团队目标体系,提供持续的内驱力

①梳理数字时代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综合体现。网络名师工作室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学科特点梳理本团队需要达成的专业素养。

②凝练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共同愿景。首先,主持人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应当与成员深入交流,为共同愿景的设定提供思想源泉。主持人不仅要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背后的逻辑,更要激发团队成员的共鸣与思考,鼓励大家积极贡献自己的见解、遇到的问题和阶段目标。其次,需要科学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通过分析成员的特点、需求和期望,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共同愿景的内容和形式。最后,团队成员在学科视野和专业素养上可能存在差异,通过专家指导,团队成员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共同愿景的重要性,并更好地参与到共同愿景的制订过程中。

③设计基于时间线的阶段目标。在完成共同愿景的“绘制”后,继续依托网络调查等渠道收集阶段目标数据,并对其进行细致的整理与深入的分析。然后,将确定的阶段目标按照时间顺序绘制出来,形成一个活动时间线。先构建整体框架,再逐步细化,确保近期目标详细具体,远期目标则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不确定性。

④制订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设计是确保活动方向明确、成果可期的关键环节。在设计时,既需紧密结合团队愿景与阶段性任务进行分解,又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内容。活动目标与具体目标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可能是多对一的关系,也可能是一对多的关系。

(2)营造积极的团队文化,提升内部动力

①依托团队活动,增强驱动力和凝聚力。一是确保活动目标指向个人的专业成长,指向共同愿景,指向阶段目标的落实;二是关注学科前沿,引领团队共同探究热点问题,解决难点问题,提升活动内容挑战性;三是增强任务的协作性,除了挑战性的个人任务,适当安排挑战性的团队任务;四是保持活动线的清晰,以便支撑教师成长的持续性;五是计划与灵活相结合,与上级部门的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基于某专题的教学同课异构;六是确保活动的保障到位。

②提升成员角色认同,领导力与学习力的双重强化。主持人需要为团队提供愿景规划和决策引领。他们应在教学和教研等方面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协调资源和整合团队,为优秀成员提供展示平台,并鼓励同伴互助,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热情。此外,主持人还需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同时,学员的角色认同同样重要。通过让学员承担不同责任和体验不同角色,可以打破原有的平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③建立团队契约,推动团队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建立。网络名师工作室作为跨地域的学习共同体,其高效运作离不开科学的管理体系与和谐的团队氛围。因此,在团队组建之初,应建立一套全面而细致的团队契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团队运行的基本规则与成员间的权责关系。通过明确的条款与细致的规定,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权力所在,从而在团队中找准定位,发挥所长。

同时,可以设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既对个人贡献突出的成员给予认可与表彰,也对团队整体的荣誉与成就进行强调与庆祝。这种双重激励方式有助于激发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与团队效能感,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驱动力。

④提升技术,充分发挥网络的“养分传输”作用。在数字时代,无论是日常工作的协同配合,还是难题的深入探讨,网络沟通都能让成员们随时随地保持紧密联系,确保信息流通无阻,让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2.外部支持场的应用策略

(1)争取政策支持,优化资源保障

首先,需密切关注教育政策动态,积极争取政府对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支持。其次,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条件,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研究机会。最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工作室与其他教育机构的资源互通。

(2)提升技术与专家支撑

为确保工作室成员能够熟练掌握并有效利用先进技术工具,可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与实验分享。此外,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与同行、专家及社会各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3.辐射交流场的应用策略

(1)构建“通透”的交流边界,扩大网络辐射范围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QQ群、钉钉群、微信群等)组建外围群体,将工作室的活动广泛分享给更多人。从活动前期的预报发布,到活动过程中的实时直播,再到活动结束后过程材料的平台发布,每一步都力求公开透明,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外围群体的形成,如同团队向外延伸的触角,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辐射场,提升了工作室的社会影响力与成员的个人成就感。

(2)策划跨“场”活动,促进多元化交流与双向互动

为避免工作室内部活动的同质化倾向,应积极策划跨“场”活动,与其他工作室、教育机构乃至更广泛的社群建立联系与合作。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为成员提供更多展示自我、交流经验的平台。

结语

本研究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石,构建了一个针对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两维双向动力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工作室内部生态场、外部支撑场与辐射交流场之间的多维度、深层次互动关系,同时有效统整了指向明确目标的驱动力与促进内部紧密联接的凝聚力,为理解和优化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黄佑生.基于主题引领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策略研究[J].中小学管理,2023(08):17-20.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EB/OL].https://www.jse.edu.cn/player/studio/course/2022/09/21/16637288419452.pdf.

[3]沈书生.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内涵与使命:引领教育适应新常态[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3):18-24.

[4]张一春.学术引领 共同成长——谈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发展动力[J].江苏教育,2021(34):30-32.

[5]韩金青.困境与突破: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策略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39(12):42-46.

[6](美)丹尼尔·利维,戴维·阿什凯,D.团队中的团体动力学[M].李文超,刘娜,赖葭,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巫雪琴(1971—),女,江苏句容人,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梅(1980—),女,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兼任句容市教师发展中心高中信息技术研训员,省市名师工作室成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D/2021/02/538)、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E-b/2021/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