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需要怎样的AI通识课程

2024-11-27 00:0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22期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AI通识课程建设成为热点。全国多所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AI通识课,北京宣布市属公办本科高校AI通识课全覆盖,天津则面向全市高校全面开放首批3门市级AI通识课,而上海则更进一步,除了高校之外还要求中小学也全面实施AI地方课程。

AI通识课程要学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月份发布了《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将AI能力分为以人为本的心态、AI道德、AI技术和应用、AI系统设计四个方面。浙江大学推出的《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红皮书(2024版)》,则提出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了解AI、使用AI、创新AI和恪守人与人造物关系等综合能力。但是,用语言表达始终无法避免歧义:这里的“AI”到底指什么?

例如,“以AI为工具”中的“AI”是一个具备AI能力的应用软件(如智谱清言、可灵等),还是需要借助其他语言才能使用的AI模型(如开源大模型),或者是一个经典的AI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显然,用提示词让大语言模型生成一篇文章和科学家设计算法训练模型预测蛋白质结构,都可以表述为“用AI解决问题”,而二者之间的实施难度和科技含量有天壤之别。再如,“青少年要学习AI”这句话中的“AI”,指学习某个AI应用软件的操作,还是学习AI模型的推理,或者是学习AI模型的训练、AI算法的原理?不同的理解导致了当前AI教育的乱象。

给“AI”下定义是难题,如何界定“AI”也是难题。因此,我借鉴AI开发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将AI技术继续细分为AI应用(指应用软件)、AI模型和AI算法三个阶段。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般是通过AI应用软件入门,之后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很多人以为编程很难,但在生成式AI的帮助下,写基础代码的难度已经可以忽略。当然,更多人会认为训练模型很难,实际上训练模型是流程化的操作,最大的难度不在于算法,反而在于数据。

李飞飞问:“AI一定会改变世界,那么谁来改变AI?”要回答这个问题,AI通识课程应该涉及模型和算法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操作AI软件。只有这样,青少年才有可能从AI的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当AI学习工具逐步完善,下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解决教育中的算力难题,且让我们一起努力。

(本刊特约撰稿人 温州科技高级中学 谢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