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语义波模式

2024-11-27 00:00叶炜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22期

摘要:本文基于语义波理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式解决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中阅读难度大、兴趣弱的问题。通过线上的基础感知和解包,联动线下的深度探讨和打包,促使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知识内容实现从弱引力高密度到强引力低密度的循环建波,达到整本书内容深度把握的目的。

关键词:语义波;线上线下;混合式;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22-0000-04

引言

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阅读体量大、耗费时间长,加之课时紧张、任务繁重,导致教学大都停留在单纯的正误判断、挖词填空、表格填充、词语摘抄、句式积累上,无法真正实现细节内容和主题内涵的理解提升,也无法实现输入和输出协调统一。此外,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难度比普通教材和考试文章难度大,整书通读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介入和引导,学生容易因为阅读困难而选择放弃,从而失去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纵深推进,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能够丰富学习形态,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投入,改善学习体验,有利于解决当前教学中的不少难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混合式教学解决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境,以期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

理论依据

Maton发现语义波(semantic wave)在知识的累积和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义波指的是语义引力(semantic gravity,SG)和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SD)的强弱和高低程度此消彼长的结果。语义引力是指话语意义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而语义密度是指话语意义的集中程度。两者之间一般呈互斥反比关系。语义引力弱(SG-)的话语,语义密度高(SD+),如抽象概念或术语。语义引力强的话语(SG+),语义密度低(SD-),如常用词、常识等。

知识正是沿着如下页图所示的语义波曲线移动形成建构和积累。处于波峰上的知识(SG-SD+)在解包(unpacking)的过程中,塑造了下行轨迹,让知识变成情境化和具象化的内容(SG+SD-);抵达波谷后对知识进行重新打包(repacking),塑造上行轨迹,让知识再度符号化和概念化浓缩成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语义波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模态手段构建具体语境,将高度浓缩的语言知识和内涵进行“解包”,降低语义密度(SD↓),提高语义引力(SG↑),然后再把其中抽象性的总结性的知识从具体事例与语境中再次提取出来,“重新打包”,提高语义密度(SD↑),降低语义引力(SG↓)。理想的知识学习恰恰是“抽象→具体→抽象”/“解包→重新打包”不断循环的递进过程。

案例实践

下面,笔者结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丛书高中二年级的阅读书目The Great Gatsby(《了不起的盖茨比》),利用强交互性、高实效性的线上UMU智慧教育平台,探讨基于语义波理论的线上线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何以行、怎样行。

第一板块——兴趣激发导读线下课。教师可以从The Great Gatsby的电影入手,利用电影角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从作者入手,让学生理解作者生平经历、写作特色、相关作品及特点;从时代背景入手,理解“爵士时代”“美国梦”“失落的一代”等基本概念;从封皮和封底入手,结合封底故事简介,根据插画设问“Why was Gatsby lonely in his fancy mansion among the crowded guests?”“What secret was Gatsby hiding?”,学生大胆预测继而带着奇思妙想进入阅读世界。总之,通过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阅读兴趣,为后续阅读奠定基础。

第二板块——章节理解线上课。该板块主要目的是实现阅读内容的线上解包,促进知识内容实现从抽象到具体。教师将全书十个章节按照盖茨比的个人经历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三章,第二部分包括四、五、六章,第三部分包括七、八、九、十章),每部分阅读时间为一周。学生周末利用UMU线上教学平台,对阅读内容进行强化和检测。教师对每个部分单独设置线上课程,三个部分的课程组合成学习项目,每个线上课程按照阅读需要添加不同的课程内容。“微课”模块:教师根据阅读部分录制微课,讲解文本信息中的关键线索,并依据线索进行总结、归纳、推理,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情境;“视频”模块:截取电影片段,以每部分阅读内容末尾为终点,整本书阅读到何处,电影就播到何处,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动力;“考试”模块:根据各部分的内容设置问题,检测学生章节内的信息获取,了解学生阅读情况;“讨论”模块:学生可以分享阅读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章节内部的情节设置讨论问题。通过不同模块的设置,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整合,对阅读材料进行分解裂项实现SG↑SD↓,塑造语义波的下行路径。

第三板块——章节巩固线下课。在完成每个板块的线上课后,教师应及时安排线下课巩固章节理解,对强引力低密度的知识内容进行提炼、升华。英语整本书阅读的书目一般都是情节丰富、戏剧性强的小说,因此,线下课程可以安排读者剧场,或分组让学生表演章节中的部分片段,在沉浸过程中让学生代入角色,加深对人物性格、情节内容的理解。同时,根据整本书戏剧性强的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教育戏剧范式。例如,坐针毡(hot seating)安排某位学生进入Gatsby角色,其他学生基于文本细节一一抛出问题,坐针毡的学生按照阅读部分中Gatsby所处背景下的动机、思维原则、想法投入到角色的主观态度,产生主观投入又实际上“离岸”的客观和理性效果。良心巷(conscience-alley):选取学生进入Gatsby角色,其他学生分列两排,在是否为Daisy替罪这样的关键问题和困境里,Gatsby角色进入良心巷中,行列学生可以通过真实身份或其他角色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见,从而让学生理解Gatsby的内心斗争,以及长期内心空虚状态下的最后选择。学生在结合线上课的画面具象认识和线下课体验的过程中,对隐藏在章节背后的情节逻辑和人物逻辑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SG↓SD↑,塑造语义波的上行路线。

第四板块——主题探讨线下课。在完成整本书的基础理解和深刻体验后,帮助学生与整本书内容进行深度互动。教师应以问题思考为线索,运用综合分析、分类比较、演绎归纳、抽象概括以及推论、质疑、诠释、评判等思维方法探究整本书的主题意义,达到对整本书的深度总结和升华。从宏观上而言,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在达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后提出问题:“Is Gatsby really‘Great’? If so,in what ways? If not,and why did Fitzgerald give the book this title?”也可以从主题方面入手提问:“Is The Great Gatsby merely a love story? If so,Why? If not,what’s the theme of the novel?”通过情节线索,逐步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美国梦走向衰落以及上层阶级精神空虚的状态。从微观上而言,教师可以聚焦整本书内部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内部的元素象征意义等问题。在该板块中,学生对整本书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对故事的具象理解,而是聚焦于主题的表达与提炼,知识内容的语义引力削弱,语义密度提高,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抽象的理解。

第五板块——读后表达线上线下评价。学生在完成一系列的研读活动后,就整本书阅读的内化成果以书面表达的形式输出认知内容,实现思维结果个性化、条理化和结构化的输出。The Great Gatsby主要站在Nick的角度叙述故事,因此,在本板块中教师可设置写作任务“Try to retell the sto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ither Jay Gatsby or Daisy Buchanan.”,学生尝试代入角色思考,理解当时角色的行为背后的逻辑。学生既可以在线下课堂进行口头展示,也可以通过线上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书评,不仅可以重新梳理小说情节,还可以重新组织、深入思考并输出。写作文本可上传句酷批改网,实现系统纠错,结合ChatGPT线上工具和教师线下面批的双重评价,修改并打磨文本,提升输出质量。在该板块中,教师通过情境化的任务,让学生进行输出表达的评价反馈,让学生综合前述知识内容并重新解包,促进语义引力增强,语义密度降低,完成想象、评价、创造的迁移创新活动。

讨论

英语整本书阅读信息复杂,阅读量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维度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高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教学生态。

1.目标牵引,构建语义波

信息技术赋能的教学出发点不应该是技术的应用,而应该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模式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线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线下开展有挑战性、高回报的教学活动;利用线上课进行信息拓展和基础理解,利用线下课进行深入挖掘和板块整体理解;在线上关注信息交流,线下关注共识达成,帮助学生“解包”再“打包”,实现SD-SD+到SG+SD-再到SD-SD+的语义波构建。

目前,在传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注重情节的拆解与阐述,关注故事情节“是什么”,但是对人物塑造的逻辑以及情节背后的“为什么”却少有关注。究其原因,或时间有限,或任务量大,最终整本书的处理只是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可以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为混合式教学设定方向和抓手,将知识解包的任务转移线上,将更多线下时间留给富含思辨的线下教学活动。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面对面交流,能够有效地进行同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系列活动带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在体验和感知的过程中回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抽象出KFfB6irWMP0ukXJrVWynmQ==关于情节背后逻辑的知识内容,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艰巨任务。

2.活动推进,联动混合式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打破原有的时空限制,将教学场所拓展到线上,使得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活动更多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线上的资源优势,按照需求整合和优化相关资源,以活动为纽带带领学生研读、探讨、挖掘整本书阅读的细节与内涵,构建语义波的下行“解包”路径。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通过更多样创新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关注,可根据实际需求开展读者剧场、戏剧表演、漫画讲解等线下活动让学生分享、感悟、理解整本书阅读中的情节、人物、主题、内涵,让学生在线下活动中进行描述、阐释、分析、判断、提炼、内化、运用,构建语义波的上行“打包”路径。

3.线上线下,提高关联性

在现有混合式外语教学实践中,多数线上教学在设计与内容上仅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与线下教学的深度分工协作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线下课不是线上课的重复,教师应利用线下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线上课进行延伸和发展,基于“解包”后的强引力低密度的信息,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内化并表达,最终“打包”成弱引力高密度的主题内涵、象征表达等知识内容。线上线下的关系绝对不是割裂孤立的单独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知识解包和重新打包的波动过程,达到相互匹配、共同服务的功能,发挥1+1>2的效果。教师应把握语义波的走势,在波峰、波谷转变的临界点,及时设置能延伸转变到线上/线下模块的学习任务,帮助线上线下的有效关联和平滑转向。

4.教师引领,发挥主导性

在线上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并及时进行监测,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当解包效果不良时或教学目标未达成时,应灵活调整,线下再适当分配时间进行解包活动。在线下活动中,教师的讲解、答疑、引导、评价、总结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内容进行重新打包与升华,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并基于教师的活动形成整本书指导性原则,实现自我指导未来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在基于语义波理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并组合各种教学活动,搭配并协调线上线下合作,设计并调整语义波形成的路径,把握并监控教学进度和流程,推动学生主体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结语

阅读线上课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模态信息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基本理解和感性认识;阅读线下课则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推动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度挖掘。在线上线下的教学过程中,对整本书提供的情节、人物、主题信息进行“解包”并“打包”,形成大大小小的语义波,使整本书阅读课程更加科学、严谨、规律、系统。

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语义波构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高中英语整本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地考量书中的观点和意义,发挥主动性,提出并解决问题,继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深度阅读能力,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Lee J,Lim C & Kim H.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for flipp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7(02):427-453.

[2]Maton, K. Making semantic waves: A key to cumulative knowledge-building [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13(01):8-22.

[3]马晓雷,葛军,胡琼.线上线下混合式外语教学的有效实践模式探究[J].外语界,2021(04):19-26.

[4]史咫阳.信息技术辅助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以商务英语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为例[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60-64.

[5]许颖.线上线下读思写模式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2(01):15-20.

[6]许颖.例析初中英文小说阅读的指导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09):49-54.

[7]叶炜鸿.信息技术赋能的英语语法教学模式:语义波理论视角[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9):77-81.

本文系佛山市顺德区2022年度教育信息化应用融合创新课题“语义波理论在高中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模式研究”(课题号:SDET2022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