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利用项目式学习,将学习主题与真实的语文情境相结合,设置项目核心主题,开展相关的习作实践活动,引领学生通过深入研究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拟定量规,评价学习成果。项目式学习既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将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习作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秦燕梅(1970—),女,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
项目式学习即教师精心设计学习项目和一连串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持续探索和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是一种强调跨学科学习的组织形式。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在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编排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设置六个板块。这些板块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共同发展,各个板块凝成合力,共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运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开展习作单元教学,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研究项目,将习作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嵌入具体的项目任务中,易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能顺应教材编排特点,更好地推进习作单元教学,以高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有效落实核心素养[1]。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探讨项目式学习视域下的习作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一、项目设计:立足教材编排,确定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是项目式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设计开始前,教师要结合习作单元内容,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单元内各个板块的编排价值,梳理指向学科本质的单元核心知识,正确定位项目主题,并以此设计项目核心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学生提出了“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的表达要求,即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出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设置的习作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观察是表达的基础,在三年级这一学生学习习作的起步阶段以“观察”为主题,非常符合学情。本单元的导语页以罗丹的名言开篇,告诉学生学会观察是打开习作之门的钥匙,导语页的下方点明了本单元的语文核心要素,即阅读和习作。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是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感性认知。纵观本册教材编排的八个单元的习作内容可以发现,第二单元“写日记”主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第五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主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写出观察所得;第六单元“这儿真美”主题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事和物,把看到的美景分享给别人。三次习作练习对学生提出的“观察”要求呈现逐步提升的状态。可见,统编版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统观整体、同类习作题材的比较,教师可以确定本单元的项目主题为“观察”,进而确定项目核心任务:开展“我是小小观察员”学习活动,比一比谁的观察最仔细、谁的发现最有趣;在本单元学习结束时根据观察记录单和习作评选出班级的“观察之星”。
二、项目驱动:整合学习资源,创设项目情境
新课标强调“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教师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动力。如果教师只是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自主审题,那么学生往往会因为选材过于广泛而不知道如何动笔,但是结合班级的学习活动创设项目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就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认知挑战[2]。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隶属“人与自然”领域。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中观察的对象包括翠鸟、小狗、蒲公英、杨梅等,观察的场景包括翠鸟捕鱼等。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用静态观察法描写翠鸟的外形,用动态观察法描写翠鸟捕鱼,用时序观察法描写草地颜色的变化,用多角度多感官观察法描写杨梅的色、形、味。选文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方式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单元的内容指向最后的习作。教师可以按照“学习方法—实践运用—总结经验”的步骤开展习作教学。
教师可以整合单元内容,让学生从精读课文中了解作者对环境和事物的多重观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在“交流平台”板块进一步提炼观察方法;在“初试身手”板块尝试运用习得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习作实践,积累关于观察的写作知识;在“习作例文”板块通过对比和分析文章进一步掌握观察方法,领会习作例文的结构与表达方式;参照例文,综合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和习作技巧完成习作。为了突出学习重点,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项目学习情境:“教室后墙的黑板报又要开始更换内容了,下一期的主题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班级黑板报筹划小组正在招募‘小小观察员’,请你把自己观察到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成文章,积极投稿。”教师还可以据此提出驱动性问题:“你准备介绍身边的哪个事物或场景呢?”
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提示学生积极关注观察对象的特征和场景的变化,给学生带来了真实的认知挑战。这些挑战来自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学生乐意接受。
三、项目任务:精心设计活动,推进学习实践
项目式学习是真实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式学习,意味着学生要以项目目标为指引,开展持续性的探究。同样,这也意味着教师要先于学生对整个单元的活动项目进行精心规划,为推进学生的实践活动搭建学习支架。基于本单元的习作教学,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项目表
项目名称:观察发布会
项目时长:1周半
学科:语文
关联学科:美术、科学、信息技术
教材资源: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
拓展文本:《空中远航队》《大海为什么是蓝色》《木木的植物日记》
项目过程:
1.入项活动
教师介绍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提出驱动性问题,明确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任务链和进程安排。根据活动流程,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民主推选出各小组组长。
2.任务链
子任务一:锐眼学观察(3~4课时)
任务目标:掌握本单元接触到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内容;从精读课文中探究作者的观察方法,领悟留心观察的益处;带着好奇心观察周围的景与物,与同学分享观察所得,共同探讨观察的乐趣与收获。
教学过程:
(1)仔细阅读《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观察方法,运用这些观察方法有什么好处。
(2)对比两篇文章在观察方法、语言风格上的异同之处,并结合“交流平台”板块的内容,体会不同观察方法各自适合的交际场景。
(3)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印象最深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介绍,根据要求填写观察记录单。
(4)集体讨论,明确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应选择不同的介绍内容、观察方法和介绍顺序。
子任务二:慧心巧体验(2课时)
任务目标:结合“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板块的内容,进一步领悟作者在描写观察景物时采用的方法;认识到在观察过程中,应积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乃至味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捕捉事物的特征与变化;勇于尝试,将观察体验转化为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
教学过程:
(1)学习“交流平台”板块。①交流观察所得,分享自己连续观察的事物;②顺势聚焦“交流平台”,从《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以及观察记录单中,感受留心观察的意义;③回顾《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的关键段落,梳理细致观察的意义;④根据交流所得,分享观察记录单,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过程与观察所得。
(2)学习“初试身手”板块。①读一读“初试身手”的第一段话,说说作者是怎么把自己的观察按时间、地点、发现等写清楚的;②联系《搭船的鸟》第二、第四自然段,交流小蜗牛可能的样子与爬行的具体动作,思考后续内容,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单,初步交流自己要写的内容;③读一读“初试身手”第二段话,发现观察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摸、闻、尝等方法;④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单,抓住某一方面,尝试用多种感官观察的方式开始练写,并进行展示和互评;⑤根据练写的经验,继续丰富记录单内容,从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等方面记录,试着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记录连续观察的内容[3]。
子任务三:链接拓视野(2课时)
任务目标:了解不同作者眼里的缤纷世界,体会观察的多种方法和表达形式。
教学过程:
(1)自行阅读两篇习作例文,在小组内讨论习作例文是从哪些方面进行介绍的。
(2)补充阅读其他介绍动物、植物、场景的文章,集体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使用哪些新颖的形式来介绍观察到的景象。
子任务四:妙笔生万物(2课时)
任务目标:选择身边的景和物继续仔细观察,有条理地写下观察所得;与同伴互相展示观察所得,交流习作内容,分享习作感受。
教学过程:
(1)观察“习作”板块中的场景,采用分解观察法,逐个观察场景中的事物,从而看到事物构成的整体画面。
(2)从观察记录单出发,结合积累的方法,思考自己最想写的内容与理由,自主习作。
(3)分小组活动,相互欣赏、评价、修改习作。
3.成果展示: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及时举办展示会。教师让学生在组内介绍自己在观察时发现的精彩之处以及习作的构思过程,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其他学生耐心倾听,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四、项目评价:制订评价量规,优化成果展示
评价量规表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评价工具,通常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评价项目后制订。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习作,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从内容、结构、语言、誊写等方面合理制订评价量规表,细化评价项目和评价等级。评价量规表要明确指出习作所要达成的目标,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最终结果,便于教师和学生清晰地判断习作的质量,为学生的二次修改提供有利条件。在完成项目评价后,教师在班级内评出优秀作品作为黑板报素材,由班级宣传委员组织学生制作“观察之星”黑板报。
五、项目实施效果
本次习作单元的教学设计一改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创设真实的项目任务,链接生活,开展基于学生实际需要的项目活动,以终为始,整体推进学习进程。学生在持续的探究活动中习得了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顺利完成习作,提高了习作质量。在习作单元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陆艳.项目化学习视域下习作单元整组教学:以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教育文汇,2023(10):39-41,45.
[2]吴丽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J].名师在线,2023(19):47-49.
[3]郑秀华.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3(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