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课本剧,助推名著阅读

2024-11-26 00:00:00钱梦佳
教育界·A 2024年29期

【摘要】名著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环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其中,对于古典名著的阅读,学生可能会因为原文的语言晦涩难懂而逐渐降低阅读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将课本剧作为阅读古典名著的支架,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古典名著进行研究,对古典名著形成深入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名著;课本剧

作者简介:钱梦佳(1996—),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

古典名著的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高年段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高阅读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和培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价值[1]。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编排了古典名著阅读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其中的智慧,并且让学生学到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部分提到,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另外,随着新课标的印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一、小学语文高年段古典名著阅读现状

部分高年段学生虽然对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也很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主动学习的意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

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在日常阅读中,更偏向于看一些情节简单、人物有趣、内容浅显的文章,而对于情节比较曲折、出现的人物较多、内容稍显深奥的古典名著阅读积极性不高。同时,有的学生未制订阅读的计划、不明确阅读的目的,甚至在笔者的监督下才会阅读。

对于古典名著中的章回体的长篇小说,学生读完所有内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学生如果在阅读时没有耐心,就容易出现跳读的现象,也就是只看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而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同时,古典名著大都采用文言文的形式,而学生看得较多的文章大都是白话文。学生在进行古典名著阅读的过程中,会因为碰到生僻字词而读得较慢,或对相关文本一知半解。为了理解文本,学生就要花时间查找生僻字词的释义。反复查词的过程不利于让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甚至会让学生错过整体认知文本内容的最佳时机。

对此,笔者利用学生爱表演的特点,在进行古典名著阅读指导时,借助课本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课本剧编排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索和挖掘,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高年段古典名著阅读方法

(一)支架搭建,剧本征集

1.课文引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会阅读,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对阅读感兴趣。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有畏难情绪,主要原因在于古典名著的语言较难令人理解,且和学生平时读到的语言大不相同。对此,在学生阅读古典名著之前,教师要从他们熟悉的白话文开始,让他们循序渐进地进行古典名著的阅读学习。

例如,笔者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以下简称“本单元”)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随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对故事的情节有大概的了解。在教完《草船借箭》以后,笔者以“《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哪一回的情节呢?这一回中还有什么有趣的情节吗?”等问题进行延伸,让学生对《三国演义》产生兴趣,从而主动了解故事情节。

2.融文于景

在古典名著阅读中,学生遇到的难点除了包括理解生僻字词的意思,还包括辨析古今异义词,了解历史方面的知识。对于相关的历史,学生需要知道中国的朝代更替等,也要了解一些俗语和典故。但是多数高年段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少数学生则仅仅从文学作品中或者在与家长、教师的交流中,对一部分的中国历史形成了初步认识,而并不清楚整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古典名著的阅读难点。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记忆中国的朝代及君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学唱朝代歌。

本单元中除《草船借箭》外的三篇课文篇幅较长,且出现了许多生僻字词或古今异义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2]。对此,笔者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古人的表达方式,进行文本语言的渗透。例如,笔者在某天中午用餐之前故意没有倒水,在让学生帮忙倒水时说:“同学,筛一杯水来。”(“筛一杯水”仿照的是《景阳冈》中的“筛一碗酒”。)笔者喝完水后,拍着桌子说:“端的好水!”(“端的好水”仿照的是《景阳冈》中的“端的好酒”。)笔者准备吃饭时,指着自己的饭菜对学生们说:“诸位,用餐要备好一只碗、一双箸。”学生看着自己的桌面,就会想到《景阳冈》中的“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之后,笔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偶尔运用古人的语言,发现古文和现代文表达的异同,进而降低阅读难度,增加阅读趣味。

3.链接影视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古典名著的魅力,笔者将影视剧片段与文本相结合,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提升阅读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本单元的《红楼春趣》时,利用课前截取的《红楼梦》这部影视剧中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片段,让学生走进大观园,欣赏园中的景致,再走到每一个放风筝的人物身边,从动作、语言、神态的方面体悟每个人物的特点。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后,笔者在班级里发布“课本剧征集令”,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从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并与所选课文相同的同学一起进行课本剧剧本的创编。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又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文本创作能力。

(二)工具巧用,剧本创编

1.绘制思维导图

不少古典名著中人物数量多、关系复杂。学生在基于古典名著进行创作前,要理清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因为思维导图有利于使思维形象化,所以笔者将其引入剧本创编的前期准备中。为了对古典名著形成深刻的认识,学生需要进行通读。在通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文中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呈现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上述过程要求学生有耐心、恒心和勇于面对挑战的品质。

2.应用信息技术

信息化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一大好处是能够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利用钉钉软件上的每日打卡与话题讨论的功能,鼓励家长在家指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并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作为话题进行发布,让家长之间展开交流、讨论。在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可以参与到学生阅读和创作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古典名著中人物的特点,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后续阅读提供支持。这样,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度,教师也能为家长答疑解惑。

(三)自我提升,剧本演绎

在课本剧剧本演绎阶段,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到人物的心理,从晦涩的古文到浅显的现代文,学生、笔者、家长拧成了一股绳,最终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

1.多元评价

(1)学生评价

课本剧表演的准备者为学生,展示者为学生,评价者自然也应包括学生。在本单元课本剧表演开始之前,笔者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拿到了一张评价表(如表1所示)。

台下的学生在观看表演的同时,需要关注课本剧的情节、表演者和主题,在演出结束后,需要迅速进行打分,并从各个方面给出评价理由。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对古典名著有更深

层的理解,在评价他人表现的同时,也能形成深刻的感悟。

(2)教师评价

在观看学生的表演时,教师作为旁观者,需要关注的地方很多,如课本剧本身、表演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观众的反应。在课本剧表演结束后,笔者向学生分享自己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到的现象,同时依据教师评价表对演出进行评析和反馈。

(3)家长评价

课本剧剧本的诞生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剧中人物特点的展现也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在课本剧征集阶段,笔者便向家长发放评价表,让家长对学生每个阶段的表现(如课文选定、人员选择、排练、剧本内容修改等)进行评价。家长的评价会纳入课本剧的最终评价。

2.成果汇总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剧不仅仅是一项口语交际任务,更是一次与古典名著作者和故事人物产生共鸣的机会。每个情节的选择、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展现,都让学生难忘。笔者鼓励学生利用钉钉软件的班级圈,上传合作创编的课本剧剧本,以及自主制作的道具的照片,并对参与表演的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同时,为了将本次活动的成果进行汇总,笔者设计了一本《“声”入人心》作品集。其中有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讨论时的照片、阅读时所作的批注、对演出的感想,家长给予学生鼓励的话语、提出的评价意见,等等。

(四)阅读延伸,剧本再生

课本剧演出能够激励学生不断阅读古典名著。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索古典名著的积极性,在演出结束后,笔者开展了“人物特点辩论会”“故事情节研讨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对表演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自由的探讨。在此过程中,学生引经据典,论证自己的观点。在后续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古典名著中其他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如《过五关,斩六将》《倒拔垂杨柳》《三打白骨精》《黛玉葬花》等,引导学生进行新一轮的剧本征集、创编、演绎,从而让学生通过对古典名著的反复阅读,进一步感悟古典名著的魅力和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实现思维的不断发展。

笔者借助课本剧这一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古典名著阅读。在一次次的创作中,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融入剧本,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展现在众人眼前。同时,通过参与本次活动,每一位学生至少都读完了一部古典名著。通过观察学生从刚开始了解名著、深入阅读名著到基于名著进行课本剧表演的过程,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在与笔者、同学、家长共读名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影视剧片段的辅助下,对名著中的某些情节能够熟记于心;在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名著内容时,对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的认知逐渐清晰。在本次活动结束之后,笔者还发现:学生经常会在课间三五成群地围绕名著进行讨论(或讨论故事情节,或讨论人物特点);有的学生甚至会对相关人物的价值观进行自主探讨,做到持续阅读、深入思考。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的有效途径。在古典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娟.小学高段古典名著阅读的实施路径探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4(1/2):57-60.

[2]姜虹.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4(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