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研究

2024-11-26 00:00:00陈碧芳
教育界·A 2024年29期

【摘要】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幼儿的成长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提供新的教学内容,强化幼儿的文化传承意识,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在培养幼儿文化素养的同时,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文章从创新活动设计、打造文化区域、界定师幼角色、结合传统节日等方面,分析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具体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园;区域活动

作者简介:陈碧芳(1977—),女,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第三实验幼儿园。

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区域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落实幼儿的文化教育目标,创新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整体思路,有效保障幼儿的综合发展。教师需要立足于区域活动,整合书法、曲艺、民俗等文化内容,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投入区域活动,从而实现幼儿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不仅如此,教师需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目的,设计多样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在保障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幼儿的文化指导,使其能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价值。

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文化认知

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综合能力发展的教育实践,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文化认知。教师通过整合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幼儿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区域活动,能够使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为幼儿打造文化氛围浓厚的活动环境,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

(二)有助于开发幼儿智力

传统文化活动具有深度与复杂性,幼儿需要灵活运用思维和技能解决活动问题,这一过程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历史和内涵等内容,不断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能够使其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能够以新型的思维方式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在丰富知识储备的同时,开发智力,进行思考与探索,以此夯实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三)有助于促进人格发展

传统文化包含的精神、品格与道德观念等文化精髓,对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教师通过讲述英雄人物和道德典范的事迹,或借助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丰富区域活动类型,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以此有效增强其文化底蕴。多样化与个性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增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接触并感受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

二、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活动设计,培养幼儿综合素养

1.提炼本土文化,提升认知能力

在开展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传统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文化资源合理应用到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以此不断丰富与拓展幼儿的活动内容。相较于传统的区域活动内容,教师需要重视本土文化资源,将其作为区域活动的设计基础,为幼儿设计更具有新颖性与教育性的传统文化活动。这样的集体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文化兴趣,还对幼儿的观察能力与理解能力培养具有显著作用。教师可以从当地的优秀艺术作品中提炼本土文化,将其作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补充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以此综合提升幼儿的文化认知[1]。

为了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特色,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特征,以文化要素为指引,整合并罗列不同层次的区域活动主题,设计更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以此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在幼儿活动区域中投放丰富的本地水果特产,并根据这些水果的生长过程,向幼儿提出“这些水果是怎么种出来的”的问题,促使幼儿进行自主探究与思考,同时帮助幼儿确定本次活动的学习内容。其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幼儿展示种植作物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物种子进行种植,体验科学看护、照顾作物等种植过程。最后,教师可以与当地种植基地合作,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种植方法下作物的生长效果,以此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尊重意识。

2.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建构能力

幼儿园区域活动对幼儿综合素养培养具有显著作用。教师需要明确不同区域的职能特点,将建构区作为重要区域,与幼儿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幼儿的建构能力。在建构区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特点,整合知识、技能、经验等,选择适合幼儿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班活动中引入传统节日习俗、传统服饰,在中班活动中适当增加传统游戏与美食等元素,以此有效满足幼儿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另外,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邀请传统文化传承人、民间艺人,向幼儿展示传统技艺表演,如皮影戏、木偶戏、吹糖人等,以此不断拓宽幼儿的文化视野[2]。

以“搭建建筑”为例。中国古建筑通常采用木材与砖瓦,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这种特殊结构也叫“榫卯结构”。教师可以提前收集相关视频与资料,向幼儿介绍榫卯结构,帮助幼儿了解榫卯结构在天坛祈年殿、明式红木家具等后代建筑与中式家具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博物馆或著名的榫卯结构建筑,让幼儿近距离观察榫卯结构的应用。教师也可以为幼儿设计对应的建构主题活动,让幼儿充分利用榫卯结构制作具有中式特色的小物件,以此充分锻炼幼儿的建构能力。

(二)打造文化区域,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传统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为了保障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当以幼儿的文化认知与需求为出发点,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将多领域内容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促进幼儿语言、艺术、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区域活动是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设计以幼儿为中心的活动内容,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教师需要从整体角度考虑,制订适宜的区域活动方案,尽可能多地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保障区域活动的完整性,努力提高幼儿的知识水平[3]。

1.在语言区域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言区域主要强调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区域中合理引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将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合理引入语言区域,并设置朗诵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帮助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合理转化传统文化知识,使其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

教师在设计语言区域内容时,需要按照传统典故的主题进行分类与归纳,让幼儿在学习典故寓意的同时,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例如,“孔融让梨”展现了谦让与礼让的品质,“程门立雪”体现了尊师重道的品质,“苏武牧羊”突出了忠诚与坚韧不拔的品质,等等。教师可以借助典故,组织幼儿积极开展讲故事活动,让幼儿向伙伴讲述自己听过的传统典故,以此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充分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

2.在舞蹈区域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阶段特点,设计舞蹈区域活动,灵活运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向幼儿展示我国傣族、彝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各民族不同的舞蹈类型,针对不同的舞蹈类型进行文化教学。不仅如此,在幼儿打下相应的舞蹈基础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活动,设定文化主题或音乐主题,引导幼儿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此帮助幼儿了解丰富的人文要素[5]。

以蒙古族马舞为例。马是蒙古族舞蹈的主要表现对象之一。教师可以结合蒙古族特色,由马作为文化教学导向,向幼儿讲解与介绍牧马、赛马在牧区人民心中的重要性,并带领幼儿模仿马的神态、动作,以及骑马、牧马、驯马等动作。教师可以使用《万马奔腾》作为舞蹈配乐,引导幼儿代入“勇士”角色,参与“那达慕大会”,让幼儿在舞蹈区域中还原蒙古族马舞,以此提升幼儿对民族舞蹈的认知。

3.在美术区域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美术区域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艺术体验。教师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如京剧、木偶戏、国画、书法等,设计相关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展览活动,通过具体的图片与文字说明,帮助幼儿深入了解传统技艺与表演的历史背景。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在美术区域中,为幼儿设置互动体验活动,如设置传统手工艺体验区,让幼儿亲自动手尝试,感受剪纸、泥塑、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在美术课程中合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幼儿在体验传统艺术的同时,掌握国画、书法技巧等,充分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例如,在开展“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图片、书籍、实物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种类,同时对美术区域环境进行精心布置,如摆放传统工艺品、悬挂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等。在活动正式开始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使其围绕区域活动主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方向,创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国画作品等,并引导幼儿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与展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此提升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界定师幼角色,突显幼儿个性特征

幼儿园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学习的活动空间,它重点强调幼儿的自主意识与探究意识。教师不仅需要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方案与计划,还需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化特点,以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充分融合,以此有效落实幼儿的素质教育。对此,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师幼角色,在引导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元素时,重视幼儿的自主思考,并设计开放性的区域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与思考,以此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自主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对幼儿思考、探索等行为的干预,使其结合自己的活动感受,充分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以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形式,高效完成传统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展现自身的个性。

(四)结合传统节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借助深厚的传统节日文化,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区域活动氛围,使其在享受活动的过程中,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由来、演变过程以及庆祝方式等,让幼儿理解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对此,教师需要以幼儿为活动主体,设计相关传统节日主题区域活动,让幼儿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选择相应的食物与配饰,如端午节的粽子与香囊、中秋节的月饼与灯笼等,逐渐增加幼儿的节日经验,使其感受传统节日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

传统节日除了食物、配饰,还包含丰富的民俗活动。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向幼儿展示端午节这一天全国各地的“赛龙舟”活动,使其直观感受端午节的热闹氛围,同时了解“赛龙舟”的活动由来及其寓意和象征,以此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节日民俗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文化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在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提炼本土文化、利用社会资源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活动设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体验,达成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培养目标。幼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雪,熊丽娟,李雯慧.传统节日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的实施策略[J].林区教学,2023(7):121-124.

[2]刘琳,唐小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思政的实践与反思[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0):178-179.

[3]裴佳佳.传统茶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以山西药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3,45(3):96-98.

[4]党宗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23,45(2):164-166.

[5]陈晓.结合地域特色文化 开展幼儿主题区域活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