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是小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故事教学法具有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特点,通过故事教学法,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会课本中的事例,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教师要将故事教学法积极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王僖南(1997—),男,江苏省南通市十里坊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故事教学法因其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其能够通过故事的讲述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达到学科育人效果最大化[1]。
一、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时利用小学生普遍爱听故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科学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如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等,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从而使学生自觉学习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导入的故事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教学内容[2]。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分为“成长离不开学习”和“处处可学习”两个部分。在教授“成长离不开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故事:“晋朝人孙康,家贫而酷爱读书。夜晚虽有时间却买不起灯油,只好默默地回忆,消化白天学过的知识。有年冬天,他半夜醒来,感到屋内并非漆黑无光,还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东西,原来是皑皑白雪反射了光,这给了他启发:何不借雪光来看书呢?于是雪夜,特别是月光映照下的雪夜,就成了孙康苦读的好时光。由于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教师可以就这一故事导入新课,告诫学生在任何时间都不能离开学习,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在授课“处处可学习”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导入:“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读书学习,但是由于家境贫寒,他白天只能干农活,只有晚上休息时才有空读书。有一天晚上,他发现隔壁人家的窗户会透光过来,于是他凿开了墙壁,让邻居家的光能够穿过来照亮他的书籍,久而久之,他在书中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讲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觉得匡衡身上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学生回答:“刻苦学习,不因为环境的原因而放弃学业。”这时,教师便可以顺势导入“处处可学习”这一部分新课的教学。
上述案例中,教师采用故事教学法,通过讲述孙康映雪和凿壁偷光的故事来导入“学习伴我成长”这节课的两个课时,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人的成长是离不开学习的,在人的发展中处处都可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借助故事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处于感性层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回归课本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3]。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一张纸的来历还有它的苦与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故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和纸的内在关系,让学生明白纸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比如,教师可以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在蔡伦造纸之前,古人记录事件、编写史书等多数时用竹简,虽然有一些纸张,但是由于纸张的价格较为昂贵,平民百姓并不能获取。于是蔡伦便下定决心要改进造纸术,制造出平民大众都能够使用的纸张。他通过把树皮、麻头、破布、废渔网等东西切碎捣烂成浆状物,然后把浆状物薄薄地平摊在细帘子上,漏去水分,制造成简易的纸张,这种纸张被后人称为‘蔡侯纸’。这便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张的前身。”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听了蔡伦造纸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再举手回答,活跃课堂氛围。此外,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造纸的材料,让学生参与造纸环节,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深入体会纸张的来之不易,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又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
教师通过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同时带领学生参与造纸活动,让他们明白纸张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故事情境的创设,活跃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聆听故事和亲身行动中明白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三、借助故事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修订原则中指出“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在采用故事教学法时,要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或者有一定寓意的故事,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说话要算数”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通过课本中的插图和对话,告诫学生:在和老师、同学、家人的日常交往之中一定要说话算数、诚信待人,不要做课本上讲的“爱保证”同学。在“活动园”板块中,教材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于诚信的故事,并与小组同学分享。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平均分成10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分享与诚信相关的故事,在交流中意识到说话要算数的重要性[4]。在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你们小组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先在小组内部讨论,选出小组中最好的故事,再选择一名代表分享故事。在学生互相分享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总结这些故事的共同点,并告诫学生讲诚信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生活中与诚信有关的故事,在讲到高潮部分时“卖个关子”,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创编后续的故事情节。教师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同时参与故事情节的设计,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坚持创新导向,将生活故事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告诫学生要在生活中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将那些说话算数的人作为榜样。通过生活故事的讲述和设计,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将会更加丰富。
四、依托故事渲染,深化课本知识
故事如同音乐一样,能给人情境的渲染,让人进入某种情绪。通过故事情节的渲染,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本中所要传递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时不能只浮于表面,而要通过故事情节的渲染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能在生活中得以实践。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学会宽容”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教授“学会宽容”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讲述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小鱼的宽容》。故事讲述的是在一片美丽的湖泊中,生活着一条活泼的鱼儿贝贝,它在这个湖中被公认为是最艳丽夺目的鱼。在大家的夸奖下,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强烈的自负情绪。一天,湖中来了一群新的、颜色漂亮的小鱼,它们不仅外观美丽,而且态度也极其友好可亲。贝贝变得极其嫉妒,并且十分不满,开始有意识地排斥那些新迁来的小鱼,甚至无情地欺负它们……在讲述故事情节时,教师可以刻意地调整自己的语气和音调,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贝贝最初那种满是自负的态度以及随后发生的显著变化。在故事情节叙述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分析贝贝过于自负的行为表现,并且深入讨论宽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于贝贝那样的行为表现,以及应该如何学会宽容、理解他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个人的经历或者独到的想法,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在此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来生动地展现出宽容这一美德的重要性,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还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理解并学习宽容的本质意义。
教师通过讲述《小鱼的宽容》这一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渲染中明白宽容的重要性。学生经历“最初疑惑—深入挖掘—恍然大悟”的思维过程,逐渐融入故事情节,最后明白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借助故事情节的渲染,学生能对课本知识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最终在生活中真正运用这些知识。
五、借助故事拓展,增强美感体验
故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呈现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能够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世界上不同文明、不同地区的文化及其文化魅力。教师在教学“多彩的世界文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让不同地区的学生分享他们身边的民俗故事,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当学生结束自己的分享后,教师可以通过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平台播放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风俗特色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异域风情,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述布达佩斯这个城市时,可以讲述这样的故事:“这是世界上最安静的首都,坐落在多瑙河的两岸,东岸是佩斯,西岸是布达。如果把多瑙河比作掉落在欧洲大陆的一条项链的话,那么布达佩斯就是这条项链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布达佩斯的古建筑,见证了古罗马、文艺复兴以及二战,代表了歌德式和巴洛克等风格,古朴中透露着浓重的人文风格。在这个地区中,出现了很多浪漫的人与故事……”教师在讲授布达佩斯的故事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布达佩斯有关的纪录片或者展示布达佩斯的照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图片和视频中丰富美感体验。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讲述一些中国的地区,例如浙江杭州:“杭州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一系列美丽的神话故事都发生在杭州。自古以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教师在讲述与杭州有关的故事时,可以让去过杭州的学生分享自己与杭州的故事,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借助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与之前不同的美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美学体验。借助故事教学,教
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美育价值。
结语
在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故事教学法并加以创新,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作用,还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及认知发展水平,让学生更加容易地融入课堂,打造师生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5]。
【参考文献】
[1]陈庆彪.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23(27):100-102.
[2]刘洪洪.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教育艺术,2022(6):15.
[3]温得证.故事教学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究[J].山西教育(教学),2023(2):44-45.
[4]徐敏.故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2(21):50-52.
[5]陆惠凯.巧用故事教学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J].文理导航(中旬),2021(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