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把教材中一个或多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备课效率,并充分发挥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学习更多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王晓轩(1994—),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华学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单元教学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围绕主题、内容和问题进行结构化设计,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素养提升的学习共同体。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度思考、深度理解,同时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掌握和评价。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建构知识、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迁移运用等方式,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双重监测,旨在促进学生获得深度学习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关注单元”“关注学习任务”“关注学习过程”三个维度来对语文大单元教学进行深度解读。其中,“关注单元”是指在小学阶段将一个完整的单元作为一个学习目标来设计;“关注学习任务”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关注学习过程”是指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1]。
二、大单元教学的概念
“大单元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发展需求,确定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围绕主题、内容和问题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大单元”既是一个由若干学习任务或主题构成的学习单元,又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单元。大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结构性等特征。整体性特征是指大单元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在整体设计中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综合性特征是指大单元教学要涵盖教材内容,整合教材中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结构性特征是指大单元教学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素养提升[2]。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情境的真实性特征
大单元教学中的情境是真实的,包括真实的语言情境、学习情境和思维情境。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生活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情境创设应基于真实的学习任务、真实的学习过程进行。
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情境不仅是教材知识和内容呈现方式的载体,更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3]。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来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二)任务的驱动性特征
任务的驱动性,就是以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大单元教学要设计富有挑战性、有明确指向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这种驱动性,强调情境与任务的关联性,能够把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应用知识,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在任务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4]。
(三)活动的探究性特征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在教材中找答案”转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找答案”。因此,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活动的探究性特征,要求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运用探究性教学思维,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评价的多样性特征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利用作业、测试、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等方式进行单元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大单元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其中,情境的创设必须真实、准确、全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真实的情境,比如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思想,或者让学生在写作中模拟真实的社会场景,如写一封感谢信、参与辩论等。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实用。这种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5]。
(二)明确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建构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进行深度建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探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单元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等要素,并要求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互相交流和辩论,从而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6]。
(三)设计活动,提升学生迁移能力
为引导学生在迁移构建中提升素养,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通过合作和交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连接和整合;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迁移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实地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应用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如此,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迁移构建中提升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四)基于学情分析,确定单元主题
学情分析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从而确定适合学生的单元主题。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情分析的重要性。教师应基于学情分析确定单元主题,根据单元主题展开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例如,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发现学生对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可以确定以古诗词为主题的语文单元,通过学习古诗词的韵律、意境、修辞等知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7]。
(五)关注学科特点,关联实际生活
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应重视单元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展开问题探究。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写作、朗诵等活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综合素养,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资料收集等方式来了解“动物们的家”这一主题,让学生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他
们所了解到的不同动物的家,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信心与动力。
(六)关注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其深度思考,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发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神话”,共编排了4篇中外著名神话,根据第二学段课标要求和神话的文体特点,单元导读页提出了两项阅读训练要素: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神话人物入手,通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神话故事,从而体会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神奇的想象。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8]。
(七)渗透过程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以评促学”的教学策略,通过持续不断的过程评价,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形式的评价,如课堂讨论、作业评定、小组合作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应对大单元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选择真实的单元语文情境、明确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深度建构、设计活动,引导学生在迁移构建中提升素养、基于学情分析,确定单元主题,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袁博.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3(12):31-33.
[2]潘小凤.论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4(1):88-90.
[3]池剑芸.大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探析[J].新教育,2023(32):46-48.
[4]康毅,高小清.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策略:以北师大版六下“正比例”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13):11-15.
[5]许兰义.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路径研究[J].新课程,2023(10):61-63.
[6]崔玲.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路径[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3(3):81-82.
[7]乔晴祎.任务群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2022(8):69-71.
[8]潘加妍.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2(3):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