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范导式教学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果

2024-11-26 00:00:00柏婷
教育界·A 2024年29期

【摘要】范导式教学作为一种注重学生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和创造性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分析单元教学的案例,详细探讨范导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实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范导式教学;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范导式教学的校本建构”(批准号:D/2021/02/77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柏婷(1982—),女,江苏省常州市荆川小学。

范导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主张,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课型固化、随性自由等问题。此外,范导式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和创造性应用等要素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图1所示)[1]。

图1 范导式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范导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不仅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语文学习体验。本文将范导式教学引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以期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真实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以采用单元性学习与范导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引入真实性情境中。学生在观察、讨论、实验中可以不断发现新知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能够通过单元性学习范导式教学,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的教学为例。此单元的主题为“观察与发现”。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不仅关注文本内容的教学,还注重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笔者采用范导式教学的真实性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对“花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花钟”的奥妙,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学校的花园里,学生仔细观察不同花卉的开放时间,并用笔记录下来。学生发现,每种花卉都有自己的开放时间,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时钟,在无声中告诉人们时间的流动。回到课堂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由此,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花钟》这篇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学到有关花卉的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探索、观察和思考,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范导式教学四要素之一的真实性情境,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是为了营造富有启发性的、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构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场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首先,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他们的认知水平,以确保学生能够产生共鸣并积极参与。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问题,将其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究任务。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在创设情境时,教师既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又要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和问题,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索,从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最后,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力求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既充实又充满乐趣,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一个有效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够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范导式教学以学生的情感为核心,精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实现自我的成长。

二、发展性任务,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设计发展性任务,有助于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教师可以遵循课程标准,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层次清晰、逻辑严谨、富有发展性和启发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明确地指引思考方向,激发他们的思辨热情,促进他们主动探究。

仍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的教学为例。课文主要写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的现象,并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花朵不同时间开放的奥秘。作者的描写非常生动详细,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笔者将一些包含修辞手法的句子改成普通的句子。例如,《花钟》的原文有一句“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笔者将其改为“牵牛花开了”,引导学生比较这两句话。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使用修辞手法能使句子的表达更加生动细腻,而改写后的句子虽然简洁,但是失去了诗意和感染力。随后,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作者会选择使用修辞手法,是不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花儿们清晨的活力与美好?”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通过一系列发展性任务,能够对《花钟》一课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提高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在课文中,即使是描述“花开了”这一简单的现象,也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辨析,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语言的多样和精妙,同时激发学生创作生动优美的文章的热情。

教师在设计发展性任务时,需要注意四点事项。第一,教师要将课堂时间合理分配给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二,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差异,明确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普遍性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要深入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认知特性以及独特的学习倾向。为了有效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可以精心策划教学方案,准备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教育的精准化、差异化。第三,教师要设计挑战性任务,并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还能够提高沟通协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范导式教学强调及时反馈与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评价学生的成果、方法和态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三、多元化意义协商,深化学生的互动体验

小学语文范导式教学的多元化意义协商,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与深入探索者。

范导式教学重视情感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小组活动。在小组探讨与合作中,学生可以学习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个体的差异,从而增强团队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蜜蜂》的教学为例。课文主要写作者用实验来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笔者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意义协商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深入探究蜜蜂的生活习性、社会结构以及它们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首先,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蜜蜂特点的观察和理解。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蜜蜂拥有勤劳、团结、能够辨别方向等特点。其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特点对于蜜蜂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蜜蜂作为自然界中的重要生物,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农业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观察蜜蜂的飞行轨迹、记录蜜蜂的采蜜过程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蜜蜂的勤劳和能够辨别方向等特点。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蜜蜂特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实践的目的、过程和结论。此举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其更为流畅、准确地表达思想,还可以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地内化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小学语文范导式教学的多元化意义协商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这一环节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四、创造性运用,启迪学生深入思考

小学语文范导式教学的创造性应用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环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深入思考。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虾》的教学为例。课文主要写作者小时候通过观察小虾,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感受到它们的可爱、有趣。课文的语言细致生动、富有情趣。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学生创造性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笔者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课文中的小虾形象具象化。具体而言,笔者让学生尝试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小虾,或者尝试描述小虾的生活环境,甚至可以尝试创作一篇以小虾为主角的故事。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细致生动的语言特点,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仿写。具体而言,笔者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习作手法,描写他们生活中观察到的其他小动物,进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和有趣。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再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角色扮演。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小虾生活的场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最后,笔者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创造力二次创作《小虾》。有的学生将《小虾》的故事情节改编成有趣的动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音效,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有的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小虾的形象细致生动地呈现在画布上,展现他们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在此活动中,学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华和锻炼思维的机会,让语文教学更加富有成效,并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结语

总而言之,范导式教学通过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创造性应用构成教学框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机会和资源,切实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完善范导式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让范导式教学在实践中“生根开花”[J].江苏教育,2023(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