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研究

2024-11-26 00:00:00黄德清
教育界·A 2024年29期

【摘要】为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文章基于作者的研究经验,概述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大单元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和难点,着重结合教学案例系统说明如何通过“教—学—评”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攻克大单元教学难点,指出可在教学前通过预评价奠定教学基础,在教学中通过多评价调控教学细节,在教学后通过坚持评价深化大单元教学影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黄德清(1978—),男,福建省安溪县金火中学。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大单元教学可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高质量落实大单元教学工作,深化大单元教学影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大单元教学的融合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大单元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这一点与大单元教学中“育人目标大”的特点相贴合。

其次,新课标提出“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的课程理念。研读相关内容期间,教师可关注到很多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相关的论述。可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不能将教学视野局限于教材,而是要适当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点与大单元教学“内容格局大”的特点相符[1]。

最后,新课标中“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的相关论述,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与大单元教学中“空间大,时间长”的特点相符。

可见,将大单元教学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助于教师达成课程目标,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课程理念。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大单元教学融合的难点分析

第一,教学设计难。大单元教学设计环节中,资源整合是教师需要突破的一个难关。教师需要围绕“是否需要调整教材内容教学顺序”“是否需要在课上讲解课外生活案例”“是否需要让学生参与课外学习活动”等问题展开思考[2]。教师还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大单元学习的乐趣。

第二,质量把控难。大单元教学“空间大,时间长”的特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学习、探究、应用活动,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难以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难免导致一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出现敷衍了事甚至放弃课外任务的情况,影响大单元教学质量。

二、“教—学—评”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

大单元教学策略

“教—学—评”视角下,教师需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成果分析等环节,从而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制订教学方案,调整教学细节,指导学生高质量参与学习活动[3]。可见,基于“教—学—评”视角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一)教前:预评价,奠定教学基础

大单元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预评价活动,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和大单元教学内容补充的切入点,由此落实资源整合活动,确定教学的大框架,为大单元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奠定教学基础[4]。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研读教材,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围绕教材、学情和社会现状等角度展开预评价,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角度展开宏观教学设计,科学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把握导入教学资源的时机,最终落实大单元教学细节设计工作。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旧版)为例。本册教材中,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均与“与他人交往”相关,教师可以围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主题组织大单元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关注“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属关系”。教师可开展如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多角度展开预评价

首先,教师需组织教材内容预评价。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逻辑性较强,且内容丰富。如“朋友关系”对应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可按照“引入友谊的话题—友谊的力量和特质—接受友谊的淡出和新的友谊”的逻辑编排;在教学第二课时,教师可围绕“建立友谊—呵护友谊—慎重交友”的编排顺序,进一步介绍“接受新友谊”的方法和要点。

其次,教师需落实学情预评价。此环节,教师会关注到:本次大单元教学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部分学生在处理朋友关系、师生关系、亲属关系等相关问题时会遇到困难,因而容易产生求知心理,能够较快进入大单元学习状态。同时,初中生生活经验不足,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最后,教师需结合社会现状预评价。此环节教师会发现:信息化时代,很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交友活动,如一些喜欢动漫、网络书籍的学生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寻找兴趣相同的好友。然而,网络空间中隐藏着一些危险,如何让学生在网络上拓宽交往圈的同时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现实问题。此外,一些家庭中,家长和子女之间存在沟通效果不佳的问题,因而在“亲属关系”的相关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参与,还要让家长参与活动,提升亲子沟通的有效性。

2.基于预评价成果展开宏观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补充教学资源。教师在深度解析教材的基础上,可补充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教材内容的资源,如结合学生与朋友、家长、教师相处的经历,补充微视频、编写练习案例等。同时,教师要补充与网络交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网络交友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教师要确定教学模式。结合学情分析成果,教师可鼓励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解析课内外教学资源。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将其划分为多个小组,并根据学习任务科学分享教学资源,奠定学生学习基础。同时,结合社会现状预评价成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预习、复习、实践等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还要适当落实家校共育工作,提升学生处理亲属关系的能力。

这样,教师在大单元教学前围绕主题从多个角度展开预评价活动,基于预评价成果落实教学框架构建,便可以在后续大单元教学设计环节更加科学地设计教学细节,科学运用教学资源,解决大单元教学“设计难”的问题。

(二)教中:多评价,调整教学细节

大单元教学周期长,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采取“多评价”的策略。“多评价”可通过如下手段得到落实:第一,提升评价频率。除了教学前的预评价,课内教学、课外活动中,教师都应该多次渗透评价活动。第二,丰富评价角度。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实践经历和学习成效等都应该得到评价。第三,丰富评价主体。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生生互评等方式,丰富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发挥评价的促教、促学作用。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质量把控难”的大单元教学难题。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为例。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与“集体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集体生活的乐章”为主题组织大单元教学工作,让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校园生活展开,通过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等强化学生集体荣誉感。由此,教师可以确定评价主体,即学生和教师。其中,学生需要参与自我评价活动、组员互评活动和班级同学互评活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等;教师应该对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确定评价主体和评价角度后,教师要在多个时机落实评价工作,并基于评价成果调整教学细节或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细节。如针对“‘我’和‘我们’”这节课中“集体的力量”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师可在如下时机组织评价。

1.课堂活动中组织评价

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评价。课堂活动中,教师会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评价,鼓励学生评价组员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在发现组员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时,督促其参与思考与讨论。同时,学生评价自己和同学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指出自己或同学值得学习的行为,提升活动效果。

其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展开评价。课堂学习期间,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并肯定在班级活动中能够有效合作的小组,让学生进一步强化集体意识,在后续学习活动中更好地展开合作学习。

2.课外活动中组织评价

首先,在参与课外学习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撰写自评日记,分析自己在当天集体生活中的表现;其次,教师要号召各学科教师在组织学科课后活动、学科相关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针对集体性任务或活动展开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积极为团体付出的行为,记录学生忽视集体的做法;最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结合大单元教学目标展开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和其他学科教师的点评,全面评价学生的集体意识,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集体

意识。

(三)教后:坚持评价,深化大单元教学影响

组织教学工作后,教师要坚持开展评价工作,深化大单元教学影响。这一评价环节的评价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的日常言行,强调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后,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等素养[5]。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完成大单元基础教学任务的一段时间后,结合大单元教学主题和要点,定期设计学生自评任务,让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要求,发展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大单元教学的质量。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本册教材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等单元内容,以“融入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这一主题组织大单元教学工作。完成大单元基本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在设计寒假作业时引入评价任务,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寒假中参与的社会生活,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评价,主要侧重点为:自己的言行是否维护了社会秩序;自己是否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身边的人遵守社会规则;自己是否能够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自己是否做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样,在评价任务的辅助下,学生在寒假期间便可以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规则,并能够承担社会责任。自评期间,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在参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困惑,对此,教师需要及时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意见。八年级下学期教学期间,教师依然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围绕“融入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这一主题展开阶段性自评工作,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融入社会生活。

以上,教师在阶段性教学结束后,长期坚持落实评价工作,可以有效推动学生严格约束、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等素养,深化大单元教学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并思考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结合二者融合的难点探索“教—学—评”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让评价贯穿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有效落实大单元教学工作,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大单元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生活,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砾心.大单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3(36):35-37.

[2]郭继荣.浅析大单元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 (12):55-56.

[3]李军山.“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 (23):102-104.

[4]邵莉.探究大单元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开展[J].中学课程辅导,2023 (35):75-77.

[5]兰金忠.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