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和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游戏传播的路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短剧与游戏的融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游戏媒介表现形式。本研究以短剧类游戏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短剧与游戏融合方式、传播特征,以及互动性与沉浸感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当前游戏玩家对游戏媒介的需求及原因,深入探讨短剧在游戏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和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旨在提出优化短剧与游戏融合的传播策略,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游戏媒介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短剧;游戏媒介;数字经济;传播逻辑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新时代深入推进书香荆楚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ZD117);湖北文理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新时代深入推进书香华夏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10gpskpy);湖北文理学院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培育专项“新时代深入推进高校阅读教育实施进路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3pygpsk07)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经济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游戏与短剧这两种娱乐形式在传播上展现出惊人的潜力。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它们为受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体验。这两者的传播逻辑、内容制作逻辑以及用户体验都呈现出一种交叉融合的趋势。对于新生代网民来说,游戏本身所具备的强互动性、强参与性和沉浸式体验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短剧可以被视为一种沉浸式的艺术与语言的游戏。网络短剧与游戏在传播形式上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娱乐内容,更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体验感。这种结合使得两者在传播效果上达到了双赢,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短剧+游戏”这一新兴游戏媒介呈现形式的出现,意味着游戏研发和游戏运营思路的变化,在碎片化的时空中,游戏与短剧相结合,意味着玩家有着更多的碎片化和轻便化的体验,同时也意味着游戏与玩家互动关系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游戏产品如何作为传播主体而存在,从而培育多元传播形式,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短剧与游戏融合的背景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化的媒介环境,如今的游戏玩家不仅能在游戏中享受到电影和电视般的视觉体验,还能实时参与互动,体验沉浸式的游戏快感。
短剧类游戏以玩家角色需求为运营导向,制作真人短剧与游戏互动结合的创新性内容,将玩家、游戏内容、互动机制整合,形成多线程的短剧内容。玩家以游戏主角的身份参与到一系列可操纵的社会化场景,借此可以充分沉浸在游戏场景中,从头到尾或者从中间剧集中进入自由探索,由此,游戏媒介和视频内容皆变成玩家参与“虚拟社会化活动”的工具,从而通过价值索求找到自己的情绪寄生点和共情点。所有游戏画面均采用实拍,通过真实的画面与多重机位,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游戏角色紧密互动,让玩家以主动的姿态加入到内容的演变流程中。受众看似是在体验游戏,实际上是在网络游戏中感受社交。
网络游戏这一虚拟的文化空间,在数字时代展现了新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实物的精准还原,对玩家的体验以及启发,让游戏由“再现”走向“活现”。它通过精美的画面和丰富的剧情,将玩家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是由数字代码构建的,但却能够给玩家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真实感。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文化消费的新需求。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对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重构,从而为玩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和理解世界的视角。
二、短剧类游戏的传播逻辑
(一)拍摄逻辑:面对面互动的“视频”
短剧的拍摄逻辑与以往不同。为了突出第一人称视角,摄像机的机位固定在某一位置,不会随着演员的移动而移动。在第一人称的视线中,不会出现广阔的背景和纵深视线的差异。演员的身位被固定和限制在镜框中,演员的姿态、表情、言语是视频中需要着重突出的内容。在第一人称的拍摄视角下,游戏玩家极易与短剧演员形成面对面的互动。换句话说,在持续不断的游戏过程中,剧情本身的吸引力变得模糊,剧情的张力被演员 “脸”的魅力替代。与大众平常坐在沙发上,中距离地观看电视剧,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不同,玩家会在近距离对焦的第一人称视角下,跟随游戏的“主人公”穿越在网络的想象时空中。
(二)叙事逻辑:元素堆叠的舞台剧
短剧兴起的浪潮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强链接的关系,在短平快的网络传播背景下,视频与剧本的创作者想要追求速度、效率和效益,完全的原创与创新是难以达到的,模仿和借鉴是最常使用的方式。他们不会拘泥于固定的叙事风格,也不会受到某类标签的限制,而是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增色剧本内容、加入视频表演元素。反击、陷阱、反转等叙事技巧不断叠加,绘画、自由搏击等也展现在屏幕中。广泛使用的流行词汇、用心搭配的语气词以及对话中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调变化,赋予了角色对话鲜明的日常生活气息,从而打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影视作品风格,这不仅反映了数字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展现了创作者在有限条件下的创新精神。
(三)情感逻辑:影像故事样态的“白日梦”
张爱玲在《多少恨》一书中提到,电影院就像是“最大众化的王宫”。她用这个比喻来形容电影的作用,即通过影像暂时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或者说电影故事就是观众的“白日梦”。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短剧。微短剧的主要观众群体是年轻人,年轻女性成为了竖屏微短剧的主要观众。在这些年轻观众与微短剧之间产生的共鸣和互动中,他们共同创造的“白日梦”实际上反映了年轻人的情感和感知模式。诚如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斯所说:“……但新的一代人将会有他们自己的感觉结构,这种感觉结构看起来不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显而易见,变化中的组织宛如一个有机体:新一代以独特的方式对其继承的独特世界作出回应,在许多方面保持了延续性,同时对组织进行了全方位的改进,并以全新的方式体验生活的整体,把自己的创造性反应塑造成一种新的感觉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短剧游戏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娱乐形式,也是一个富含社会心理意义的研究样本。
三、游戏玩家的游戏需求
(一)游戏调性:突破时空的社交重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几乎都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这种生活的疲惫状态让人们不愿意再多花精力和金钱在社会交往上,这使得空暇时间下,社会交往逐渐被边缘化。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而诞生的网络游戏,打破了传统社交的“时空场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也重塑了社交形式。玩家个体通过进入一种虚拟的时空来屏蔽现实生活中的疲惫劳累和琐碎。虚拟游戏中充满互动的画面和声音极具感染力与沉浸感,为玩家提供了一个调节身心的机制和空间,让玩家只需要动动手指打开游戏便能够轻而易举地感受到比较低成本还能让人快乐、缓解压力的方式。这类社交方式的兴起,反映出数字时代人们对于社交的新需求,即在保持个人隐私和空间的同时,能够与他人进行即时、便捷的交流和互动。网络游戏因此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也对社会交往的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符号化生产:非物质文化的消费倾向
“物质文化”是围绕消费而构建的,“非物质文化”则是以意义的再创造为核心。物质文化主要在经济和技术效益的语境下被构建,而非物质文化则更多在符号和伦理的语境下被解读。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指出,物品要想成为消费的对象,必须首先转化为符号。游戏公司为了解决玩家难以参加社会交往的困难以及对于游戏的娱乐需求,将传统社会交往包装成了具有娱乐属性的互动符号并融合进游戏场景中,将人与人的真实互动转化为游戏的互动行为,互动的内涵也从真实转变为虚拟。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时间与经济的缺口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新的认同模式,玩家在电脑网络中的游戏消费也是他们渴望社交的一种表现。
四、短剧类游戏的传播策略
(一)跨平台叙事:多重媒介叠加拓展宽度
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是指一个故事或信息通过多个媒介平台进行讲述和传播的过程。短剧类游戏依靠多样化的媒介平台来呈现其故事和内容,这些平台涵盖短视频、微博、游戏、社交媒体等。跨媒介叙事的关键在于将各种媒介形态有机结合,相互增强与扩展,共同构筑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叙事空间。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剪辑的游戏画面,制作出吸引人的片段,满足那些潜在的游戏爱好者的好奇心。而在以文字为主的平台上,可以提供游戏攻略、评论等内容,进一步点燃玩家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成为故事创作的一份子。跨媒介叙事不仅让受众享受到故事内容,也通过评论、分享和创作等互动方式,让受众深入参与到故事之中,这种参与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表达个性和创意的空间。
(二)内容制作:元素与题材叠加提高深度
短剧的内容制作应当紧密联系现实生活,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探寻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见的故事。这样的探索要求我们既要拓宽题材的多样性,也要挖掘题材的深度。在题材多样性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和用户画像技术,对市场进行精细化的题材细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而在题材深度上,即使创作预算有限,制片方也应当挑选网络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佳作,通过深入生活实践进行改编。即便是常见的题材,只要深入挖掘,也能够提炼出新颖的冲突元素和强烈的戏剧张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从短剧与游戏融合产品的结构性特点出发,可以发现,模式化的情节、刻板的人物设定以及图解式的视觉元素,这些特点为短剧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增强其吸引力。这种融合不仅赋予了短剧新的生命力,也为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例如,目前市场上“轻喜剧+现实”和“悬疑+现实”被认为是两大受欢迎的微短剧类型。这两种类型之所以受到热烈追捧,是因为它们成功地结合了游戏元素和短剧的特点,创造出既具有娱乐性又贴近现实的叙事风格。轻喜剧的轻松愉快与现实的深刻主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而悬疑元素则通过其紧张刺激的情节,吸引了大量寻求心理挑战的观众。
(三)游戏营销:针对受众的精准传播
在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方面,短剧类游戏媒介的首先任务是精准定位,选择与目标受众特征相契合的社交媒体平台。例如,豆瓣和微博往往是吸引年轻群体的热门平台,而抖音和快手则能够触及更广泛的用户群体。为了提升游戏的传播力和用户参与度,营销策略应包括鼓励用户参与互动和讨论,通过提问、投票等形式激发用户参与热情。此外,合作与推广是扩大游戏影响力的关键。与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或相关账号进行合作,通过互相推广,利用他们的粉丝基础和影响力来提升游戏的知名度。为了保持游戏的持续热度,应定期更新内容,发布新的短剧剧集、游戏更新和幕后花絮。同时,及时回应用户的评论和私信,以维护良好的社交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和用户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营销策略,以提高游戏的传播效果和用户的参与度。
(四)跨界合作:扩大受众群体
在短剧类游戏的社交媒体营销中,精心选择与游戏风格和内容高度契合的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网红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选择确保了他们拥有的粉丝基础与目标受众群体能够产生共鸣,从而增强游戏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鼓励KOL/网红与粉丝互动,通过直播、问答和挑战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玩家的参与度和忠诚度。此外,通过跨界合作和IP联动,可以开辟新的游戏传播渠道,也能够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五、结语
网络游戏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不管是被比作“电子鸦片”还是“新型毒品”,都指向了其危险性。但是随着国家对游戏行业的不断调整,电子游戏正在摆脱“污名化”,人们看到,网络游戏的意义远不止娱乐。如今,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正在构建出一个更多元化的文化世界,以短剧为基础的互动游戏彰显了虚拟社会交往,同时具有“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的双重属性,并且正在通过影响玩家的文化认知和行为习惯,打破游戏的边界,反哺现实。因此,游戏传播应当积极拥抱媒介融合趋势,在回归和创新中寻找到适合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并在人、媒介与社会的不断交互过程中,实现游戏媒介形式与内容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胡翼青,马新瑶.作为媒介性的可供性:基于媒介本体论的考察[J].新闻记者,2022(01):66-76.
[2]孙冬鑫,刘鸣筝.媒介可供性视角下5G时代媒体产业增长空间[J].北方传媒研究,2021(05):81-85+92.
[3]刘永昶.小品、游戏与“白日梦”——论竖屏微短剧的戏剧特征及其文化逻辑[J].中国电视,2022(09):66-71.
[4]唐洁.参与式文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国产游戏《原神》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3(06):89-92.
[5]陈铭.网络游戏中的传统节日虚拟仪式传播及其影响 [D].上海师范大学,2024:46.
[6]汪玉迪.浅析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游戏视频《黑神话:悟空》的“文化出圈”[J].科技传播,2023,15(13):115-119.
[7]杨琳.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微短剧的内容生产特征与问题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2023(11):168-171.
[8]李泓荔.网络微短剧的现实向题材策略浅谈[J].当代电视,2023(07):94-97.
(作者: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