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微短剧相关审核制度日臻完善,精品化制作已经成为其当下主要的升级方向。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实现破圈传播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进行解析,发现其在视觉符号生产上突出细节、重视设计,搭配能够引发共情、烘托气氛的听觉符号,强化主题、富有内涵的语言符号嵌入是该微短剧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未来微短剧的精品化创作可以从打造令人愉悦的视觉符号、搭配合时宜的听觉符号、创作深刻有力的语言符号三条实践路径出发,实现创作升维。
【关键词】符号学;电影符号学;微短剧;精品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短视频赋能西安城市形象提升研究》(编号:24LW182)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微短剧是指“网络影视剧中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作品”。[1]它兼具“剧集”作品属性与短视频碎片化形态,是适应影视剧网络化、移动化生产的新形式,2020年国家广电总局将其纳入网络影视剧备案。2023年8月30日上线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国玉壶,在记者张永安的帮助下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该剧由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创作,共三集,总时长15分钟。截至2024年10月,该剧在抖音播放量已达5.2亿、点赞超过2000万;在B站播放量破3500万,收获弹幕8.6万条;在微博观看量超3500万,点赞破100万,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在小红书点赞量达200万,相关二创笔记2万多条。《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以来,不仅实现了破圈传播被网友评价为“短剧市场中真正的大爆款”,而且还获得了央视新闻、人民网、中国电影频道等多家主流媒体的认可与好评。[2]
将家国情怀的宏大主题和青春有网感的表达相结合,以微短剧的形式创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大趋势。目前聚焦各类传统文化,讲述各类青春故事的微短剧虽多,但是真正像《逃出大英博物馆》一样破圈传播的只有少数。随着《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网络微短剧”的精品化制作愈发重要。符号学作为一门研究现象背后的意义如何被表达、传播、接收和理解的科学,早就被运用于以电影为代表的视听作品的解析中。因此,本文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运用电影符号学理论对其视觉、听觉、语言符号进行全面分析,以期进一步探索微短剧提升质量、优化表意的实践路径。
一、突出细节、重视设计的视觉符号生产
视觉符号中的影像符号承担着最多的表意功能,主要包括人物影像、实物影像和纯虚拟影像。[3]由于《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未涉及动画技术制作的纯虚拟影像,所以主要对剧中的人物影像、实物影像进行解析。
(一)人物影像的塑造突出细节
人物影像是大多数视频类作品中的核心符号,《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塑造了张永安(煎饼果仔饰演)和小玉壶(夏天妹妹饰演)两个核心人物。张永安是一位在英国杂志社工作的中国记者,影片开场由于相机被撞坏,让他与小玉壶产生交集。在帮助小玉壶回家的过程中,张永安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小玉壶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拟人形象,她带着厚厚的“家书”从博物馆逃出,希望能够有同胞带她回家,传递跨越万里的思念。
《逃出大英博物馆》中运用了多处细节刻画,呈现出了饱满的人物形象。首先是造型服装的细节,小玉壶与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同色系的汉服、头饰为她的拟人形象做了生动诠释。其次是人物行为逻辑的细节,小玉壶随身携带着“家书”,所以在下雨之前会表现得十分急切。张永安在对小玉壶身份存疑时,听到她没有护照会选择“逃跑”。该短剧虽然带有一定的非现实色彩,但张永安的反应也符合常人的行为逻辑。微短剧通常没有充足的篇幅去铺陈人物形象,所以符号化的细节能够作为一种弥补手段诠释人物。
(二)围绕主题设计选取实物影像
实物影像包括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也包括建筑器物等人造制品。各类实物影像可能是影片中的关键线索,也可能只是烘托环境的陪衬,但只要它们出现在影片中就具有表意的作用。因此,对于主创人员无法完全控制的原始的实物影像,在取景地选择、道具设计时就要围绕影片需要呈现的意义来展开。
《逃出大英博物馆》实景拍摄地选择了中英两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影片开场,主角张永安身处英国地标建筑大本钟前,运用镜头语言直观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张永安带小玉壶回到中国后,影片中呈现了包括太极、茶馆、戏曲、糖人、大熊猫、天安门、打铁花等多个具有中国特色元素的实物场景。该短剧走红网络后,有在英留学网友在弹幕评论中表示对英国街头的景象都十分熟悉,也有国内网友主动介绍影片中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实地取景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观众记忆,调动其积极参与到传播交互中。
“家书”是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结尾极具设计感的一则道具。“家书”这一实物符号在影片前期没有正面出现,只以小玉壶有重要任务而指代。最后小玉壶回到中国的博物馆拿出“家书”,一字一句读给展柜中的文物听,直接将影片推向高潮。根据镜头可以看出“家书”是用毛笔字在英文报纸上写下的,这一道具设计足见拍摄前期主创团队对呈现文物们“思乡之情”的构思。
二、引发共情、烘托气氛的听觉符号配合
微短剧作为视听艺术,听觉符号的介入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削弱了纯视觉符号的单调性。听觉符号可以根据其功能的区别,分为指示性和非指示性的符号。[4]指示性的听觉符号通常具有明确的声音来源,像人物对话、汽车鸣笛。非指示性的符号通常没有确定的发声对象和声音来源,背景音乐就是典型代表。
(一)运用声音符号调动情绪
有时不需要明确的语言指示,观众就能从对话者的声音语调中感受到人物情绪。在《逃出大英博物馆》影片高潮,小玉壶带回“家书”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物对话”,充分展现了听觉符号的魅力。罗汉的声调平稳沉缓、朝冠耳炉的声音铿锵有力、被敲裂的明代龙纹琉璃砖饱受痛苦之声、弥勒佛乐观坦荡的笑声……通过不同音色、力度、语速的配音演绎,不同的文物角色仿佛真的拥有了生命,能诉说心中的思乡之愁。
声音具有辨识人物的功能,耳熟的声音会唤起人内心对声源的记忆和形象。在《逃出大英博物馆》结尾处,小玉壶完成使命离开中国,张永安继续和同事关注大英博物馆文物失窃的新闻。张永安的同事在英国街头采访国人对大英博物馆文物频频失窃一事的看法时,相似的音色,一句熟悉的“您好”足以让观众心领神会,意识到被采访的对象就是小玉壶。影片虽然结束,但在另一个时空,张永安和小玉壶一起努力帮助流失海外的文物堂堂正正回家的故事仍在继续。
(二)恰当的背景音乐烘托氛围
背景音乐通常没有明确的声源,但背景音乐其自带的意义可以起到揭示情节、引导叙述、表达人物心理的多种作用。第一,《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多处重要情节转折时都有背景音乐用以强调。影片开始时小玉壶意外撞坏张永安的相机,却发现他是能带自己回家的中国同胞,他乡逢故知的场景配上“穿越千年的眼泪,只有梦里看得见”的歌词,成为许多网友看剧时的第一个泪点。第二,《逃出大英博物馆》全片在展现小玉壶和张永安相处日常时,基本都搭配了欢快轻松风格的英文歌曲引导叙述,让观众在笑意中继续关注故事发展。第三,当张永安和小玉壶踏上回家之路,影片使用的配乐《主角》来自《斗破苍穹》动画中的片尾曲。这首歌曲讲述了少年的成长,不仅与全片的情感基调相契合,也反映了张永安决定寻找自己人生价值的转变。
三、强化主题、富有内涵的语言符号嵌入
语言符号的加入,可以让视听作品的表意更加明确,不至于让观众陷入漫无边际的解码中。《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人物语言和文字符号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深度,值得进一步解析。
(一)直接表达主题的人物语言
人物的话语是故事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对情节的补充和丰富。“举起笔杆,面对俗世烽火,替弱势群体说话这件事,你不觉得很酷吗?”借小玉壶之口说出张永安以前写在笔记本上的内容,侧面说明了张永安内心怀有青春热忱和职业理想。“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就像唐大马和唐小马。”这是小玉壶向张永安解释,为什么初次见面就叫他家人。这句话中出现“唐大马和唐小马”和“同胞”这两个符号,呼应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主题,漂泊在海外的文物虽与我们相隔万里,但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影片最后还运用文物拟人的手法,让他们发声读出“家书”的内容。“重逢,皆在一叶菩提之间”是对于重逢的期待,保持乐观和希望,重逢的机会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我虽身在万里,仍不坠爱国之心”“哪怕分身断魂,也断不了这魂牵梦绕的乡愁啊”这是拳拳爱国之心和剪不断的思乡之情;“驻留在西方的游子,需要庇佑的神灵”更是将格局眼界拓展到海内外游子的身上。每一封“家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述家国情怀。
(二)具有“话外之音”的文字符号
“话外之音”是说文字符号所指涉的意义通常会超越其在语言层面上的意义。《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张永安和小玉壶乘坐前往“瑰葭路”的列车回到祖国,“瑰葭路”的表层含义就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指代。更深层次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来看,“瑰”代指瑰宝,“葭”还有思念之意,“瑰葭”谐音“归家”。所以当黑屏的画面上只出现“下一站,瑰葭路”的文字时,广大网友都能接收并理解这一文字符号的“话外之音”。
四、微短剧精品化创作的实践路径
《逃出大英博物馆》首集播出便爆火以后,众多网友“坐等更新”。从“刷视频”走向“追短剧”的转变体现了当代网友对精品内容的需求。[5]未来微短剧制作可以从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语言符号创作三条路径入手提升作品质量。
(一)打造令人愉悦的视觉符号
微短剧想要整体打造出令人愉悦的视觉符号,拍摄出具有质感的画面,需要注重演员和场景两个方面。第一,微短剧的演员选择要追求适配。人物影像作为视觉符号的核心,是吸引观众保持关注度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演员与角色的适配性必须纳入微短剧制作前期优先考虑的范围。第二,微短剧的场景尽量纪实拍摄。一般都市、奇幻、悬疑等类型的微短剧可以在影视城或自己搭建的棚内拍摄,但关于传统文化的实物场景通常具有无法随意模仿或更改的属性。因此,在资金投入允许的情况下,纪实拍摄能有效提升视觉符号的质感。
(二)搭配合时宜的听觉符号
微短剧想要使整个影片张弛有度、节奏鲜明,并能唤醒观众情感、引发观众共情,需要注重人物声音和背景音乐搭配。第一,人物声音要有情感,必要时可以与配音演员合作。在关键情节处,一个人物的音色和语调,一次哽咽或者一声欢笑都可能引发观众的共情。由于微短剧的拍摄时间较短,场地收音等各种条件有限,当演员原声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可以由专业配音演员配合完成制作,提升作品质量。第二,用合时宜的音乐烘托氛围。这里既包括背景音乐选择的合时宜,也包括背景音乐入点的合时宜。背景音乐的选择能体现出一部作品主创人员的审美水平,背景音乐的选择要在情感、节奏上与全片的主基调相契合。在后期制作时,背景音乐的切入要有“不经意之感”。
(三)创作深刻有力的语言符号
想要创作优质的微短剧,需要注重语言符号的易传播性和可解读性。第一,要有琅琅上口能形成瞬间记忆的关键语言符号。因此,在前期剧本创作时,要特别创作一些可以用于预告片、宣发词条的语言符号。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引发了观众在弹幕、评论区大量的复制传播。第二,语言符号整体上要经得起网友解读、丰富和延伸。当一部作品“火”了之后,多数网友观众都爱挖掘其中的细节,解读其中的语句。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短剧创作要多与专家沟通,多在书籍中寻找支撑。
五、结语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与喜爱。2024年3月,关于网络微短剧的提案呈上全国两会,针对目前网络微短剧行业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提出了把好内容导向关、激励优秀影视短视频创作、加强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创作等五条建议。[6]这意味着微短剧在发展中实现创作升维已经成为当下的现实需求。本文从电影符号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优质作品《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全面解析,梳理出了打造令人愉悦的视觉符号、搭配合时宜的听觉符号、创作深刻有力的语言符号三条实践路径,以助推微短剧创作实现精品化升级。
注释:
[1]鲍楠.在调整提升中守正创新、坚定前行——2021年网络视听文艺创作发展综述[J].中国电视,2022(03):23-28.
[2]吕帆.“草根”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何以牵动亿万人的中国心,https://mp.weixin.qq.com/s/UUTyFpotAU1gfWA96pckkw.
[3][4]马睿,吴迎君.电影符号学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52,71.
[5]王方,朱婕宁.《逃出大英博物馆》:网络微短剧的创作升维与审美转向[J].电影评介,2023(18):1-5.
[6]全国政协委员张凯丽:让“大流量”成为“正能量”.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588863.
(作者: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