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举办了多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新时代大国形象更加鲜明。以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为例,通过举办主场外交活动,仪式化身份建构、仪式化主题设置形成共识、仪式化空间重置话语空间和仪式化展演彰显文化魅力,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能动性;通过多元传播、共情传播、话语传播,展现开放、自信、幸福的新西藏,实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建构。这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也从“他塑”逐渐转为“自塑”,向世界展现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关键词】主场外交;国家形象;仪式表征;“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是关键。2023年10月4日至6日,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在西藏林芝举行。该论坛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外交部共同主办,首次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林芝倡议》。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各方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享发展合作成果”主题,就生态环保、发展合作等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此次外交活动规格高、影响广,通过多元传播手段强化国家形象塑造。该活动涵盖生态环保、人文交流等领域,展现开放、自信、幸福的新西藏面貌,真实呈现中国多维形象,标志着国家形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7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延续并深化了《林芝倡议》,进一步推动了各方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合作。选择以第三届论坛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其在全球动荡变革背景下,首次发布《林芝倡议》,呼吁深化环喜马拉雅地区国际合作,为后续论坛奠定了议题基础,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也具有深远影响。
一、“主场外交”与国家形象建构的关联
国家形象的建构涉及国内外公众的共同认知。其中,国家身份是塑造这一形象的关键所在。国际社会基于对一个国家身份的解读,会构建出与之相符或相悖的形象。[1]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当今时代,国家形象认知与信任对国家交往、战略成败而言至关重要,国家形象战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广泛地争取民心,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获得国际舆论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历经70多年奋斗,新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成效显著,展现出自信自强、合作开放的精神风貌,逐步展现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主场外交一般指在一国(境)内开展的,由东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对维护和拓展该国国家利益发挥积极影响的各类重要外交活动,包括双边和多边外交活动。[2]主场外交可以让东道主发挥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有效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并借此契机更好地塑造和展示国家的国际形象与风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场外交活动频密,有力推动对外关系发展。诸如博鳌亚洲论坛、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盛会的举办,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影响力。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主场外交有助于我们更为有效地在规范倡议、制度建设以及秩序构建等方面贡献力量。
如何构建符合中国主场外交特色的独特话语体系?如何打破西方话语的束缚,实现国家形象从“他塑”到“自塑”的转变?如何遵循可信、可爱、可敬的原则,从展示西藏新面貌出发,进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中,中国特色的主场外交实践为应对挑战、塑造新时代国家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与路径。
二、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的仪式表征
仪式作为一种象征性活动,在国家政治中具有形成认同感、建立权威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作用。美国学者大卫·科泽提出,仪式的主要功能是构建和加强权力结构。[3]它如同一座桥梁,使政治领域的抽象意义得以具象展现,进而构建出既深刻又具实际操作性的符号体系。从仪式的视角审视,主场外交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仪式盛宴,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元的仪式表征,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主场外交的蓬勃活力与能动精神。在与全球各国的深入对话中,主场外交有力讲述着中国故事,广泛传播着中国声音,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一)仪式化身份建构及确认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中国的国家身份定位历经变迁。从“参与者”到“建设者”再到“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参与和引领力度持续提升,积极肩负起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重任。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国家身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主体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这需要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认可与确认。当前,中国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奋发进取,面临西方标准与傲慢的挑战,国际话语权不足。积极举办主场外交活动,通过开展仪式性活动、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发声及媒体资源调动,可以更好展现中国智慧以及务实高效、开放包容理念,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担当。
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与角色的建构,核心在于顺应世界发展趋势,提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命题,并身体力行引领全球新型治理的发展方向。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发布《林芝倡议》,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及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性。在这场主场外交活动中,中国以东道主的身份,强化议题仪式化传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展现中国诚意与善意,增强理念吸引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仪式化主题设置形成共识
当今的世界正经历着分裂与重组的挑战,逆全球化浪潮涌动,对抗与冲突频发,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新时代的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基于此,中国主动举办多层级、多元化主场外交活动,深入参与全球治理,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享发展合作成果”为主题,参会各方就生态环保、发展合作、人文交流等深入交换意见,增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系列主场外交活动有力彰显了中国在对外交往中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的声音与理念。
中国通过连续举办“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主场外交活动,以政治仪式化的策略,设置不同会议议程,通过时间维度连续性、主旨框架系统性、共同身份建构性、具体措施供给性的象征性资源生产,形成了从象征性符号的凝视、象征性意义的理解记忆到象征性话语的再生产。中国的声音以“协奏曲”的方式被世界倾听,而且形成音频共振效果,中国话语呈现出向世界性话语转变的辐射力。系列主场外交活动中,除了生态环保等议题外,还增加了各国政要对中国文化观赏和文化体验的议程设置,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达到共通、共融、共鸣的效果,打破了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刻板化、单一性,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智慧、力量、贡献与魅力。
(三)仪式化时空重置话语空间
政治仪式化包含“时间”与“空间”两维,营造特定情境,重塑话语主体与权力。通过仪式化时空的象征性逻辑,话语文本得以产生并延续,展现仪式话语的强大力量。时间维度上,通过一系列规范性、多样性的主场外交“中国时刻”的再造,悄然改变着国际话语生产的权力阈限,中国力量的话语内涵有了多重意指。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提出的《林芝倡议》等方案获世界认同,是话语表达与实践权力机制共同作用的“涵化”过程。“仪式时间”具备强大的形塑力。在“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的“中国时刻”中,参与者确立伙伴关系,增强对中国的心理认同,实现从误解到理解,再到认同和加强合作的转变,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持续关注度,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政治主体通过改造和利用空间来体现其意志。通过举办主场外交活动吸引多样化的参与者,可有效增强其在空间维度上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拓宽话语的传播范围,促进更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此举不仅强化了话语的塑造力,还提升了我们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实现了政治意义空间的全新构建。如今,众多国家纷纷响应并参与到中国倡导的国际对话平台中,使得中国声音的传播更为广泛,其影响力日益深远且历久弥新。在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中,来自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论坛提出《林芝倡议》,深化域内国家在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展现了中国智慧与力量。此次主场外交活动与仪式备受瞩目,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与领导力,彰显中国正逐步扭转“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以中国的正确的价值观为依据,将国际舆论引至正确的方向。
(四)仪式化展演彰显文化魅力
人类学家格尔茨指出,“文化展演”即一场显著且特殊的活动,能够戏剧化地通过符号向公众展现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核心价值观。仪式即为文化展演,展示社会丰富的象征意义。中国主场外交活动的精心策划中,对本土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与巧妙融合,成为了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格的重要一环。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更体现了中国对自身文化的坚定自信与自豪风采。
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开幕式演出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大气磅礴的《珠穆朗玛》与《喜马拉雅风情》歌舞,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西藏高原的壮美风情与神秘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激昂奔放的二胡独奏《赛马》,则以悠扬激越的旋律,勾勒出西藏人民热情奔放、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而藏语歌曲《蓝天下的祝福》与舞蹈《达姆韵》,则以深情的歌声与灵动的舞姿,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展现了新时代西藏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降央卓玛的独唱《故乡之上》,更是深情演绎了西藏各族人民与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以及西藏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这些精彩纷呈的演出,不仅呈现了西藏人民的热情与祝福,更向世界展示了西藏的美丽风光、丰富文化以及新时代西藏的开放、自信与幸福形象。
三、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的国家形象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
在建构国家形象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华文化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新时代西藏开放、自信、幸福的新面貌,可以使全球民众更深入地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通过多元、共情的话语传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何以可信:多元传播,真实、立体、全面地呈现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5]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真正认识中国。而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现国家形象多元立体传播,构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搭建传播平台,优化渠道组合,必不可少。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对内传播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割,这也是国家形象立体传播的内在要求。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是一次真实、立体、全面呈现中国形象的机会。本次论坛,中央媒体、西藏地方媒体等主流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民间网络大V与受众充分互动,形成联动、立体、互动、多维的传播矩阵。多元传播主体合力消除传播逆差,占领话语高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魅力新西藏,而不是西方舆论场中被扭曲的“镜像中国”。此外,本次中国主场外交活动邀请多方代表、专家学者及媒体人共聚,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让他们去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后真实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貌,平等地对话协商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同时理性倾听中国声音,亲身见证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原则的周边外交方针,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始终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理念,从他者视角塑造中国形象。
(二)何以可爱:共情传播,向世界展现文明、亲和、温暖的古国形象
共情是人类的本能,反映了深层次的互相理解需求。当共情心理加深,人们更能积极欣赏并持续尊重全球多元化价值观和文化多样性。因此,将共情传播融入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能显著提升传播效果。而“可爱”特质,富含人文精神,既体现审美标准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又展现温暖风尚,成为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情感纽带。塑造“可爱”的国家形象时,应重视个体叙事中的共情传播。以国家特质为核心,通过具象化表现如秀美风景、可爱人物、美食及传统表演等,传递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同时,鼓励个体通过新媒体讲述中国故事,成为文化传播者,塑造立体鲜活且富有魅力的国家形象;让西藏的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脱贫和社会发展故事成为社会热点,唤起国际社会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通过这种“软叙事”,向世界展现一个文明、亲和、温暖的东方文明古国形象以及在新时代发生的巨大变化。
“形象间性”描述自塑与他塑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形象的相互塑造与和谐共生,通过尊重、理解、融合实现依存,促进互相认同与达成共识。为澄清西方关于西藏的不实言论,中国综合运用外交官与记者“走出去”及邀请外国记者“走进来”的方式,向世界呈现真实的西藏。第三届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充分利用“自塑”与“他塑”的共情叙事抢占话语权,消除刻板印象,向世界展现魅力新西藏。通过他者亲身体验或网络影像展示“大美中国”形象,让想象与现实互补,经验证后再愉悦确认。尼泊尔青年出版家高塔姆坦言,首访西藏后发现其不仅有高山古寺,更有绿意盎然的森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次论坛中,外国嘉宾亲身体验中国文化,以外国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激发国际友人共鸣,增强了国际传播效力。
(三)何以可敬:话语传播,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
“可敬”作为心理感知与认知的高点,需根植于“可信”与“可爱”,方能真正达成。它凸显对客体的敬重与赞誉,体现责任与担当,赢得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尊重与认可。中国国际形象之所以备受推崇,源于其以自身发展推动全球进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林芝倡议》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剖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国际传播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正逐渐获得国际社会的深入解读、广泛认同与积极接纳。借助对话式传播方式,致力于平等交流、寻求共识,进而展现出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话语传播通过生成与反馈,缩小自塑与他塑差距,优化自塑形象,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在中国外交工作中,话语传播引导议题、塑造形象,发挥关键作用。优化话语传播方式与内容,精准把握受众心理,深远影响其对外交政策的认知与情感,凸显了话语传播在塑造公共舆论与外交政策认知中的作用。主场外交期间,国内外舆论场汇聚,全球目光聚焦中国,话语传播作用更加凸显。例如针对西方媒体歪曲、抹黑中国使得外界对中国的认知出现偏差等现象,本次论坛以国家领导人发言与个体故事展现“可敬”中国形象,既述说成就,又展现中国克服困难的不懈努力。同时,通过《林芝倡议》彰显中国价值、智慧与力量,驳斥西方不实抹黑,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此外,通过“他塑”视角改变外国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参会的来宾亲身体验西藏的美好生活,欣赏西藏的独特美景,自发积极宣传推广。这促进世界更全面了解西藏,加速其进入国际视野。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已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使命。主场外交,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关键舞台,承载着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智慧的重大责任。中国充分利用主场外交的机遇,积极设置国际议题,主动向世界阐释中国的发展理念与解决方案,以此塑造在新时代里广受国际认可的中国形象。在此过程中,中国不仅展现了开放自信的姿态,更体现了友善包容的大国风范,向国际社会传递出积极、正面的信号。通过主场外交,中国正逐步构建起更加立体、多元且深入人心的国家形象。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西藏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持有西藏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刻板印象。向世界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既关乎国家利益、国家形象,也关乎西藏的稳定与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充分借助如中国西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的契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涉藏传播话语和叙事体系。通过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自信、幸福的新西藏,进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注释:
[1]姚舜.主场外交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2]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J].国际问题研究,2014(05):4-16,129.
[3]大卫·科泽. 仪式、政治与权力[M]. 王海洲 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邢丽菊.加强国际传播,继续讲好中国故事[N].学习时报,2023-06-23.
参考文献:
[1]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共情的力量[M].王春光 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8 .
[2]张昆,蒲蕤.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战略与建构路径——刍议习近平的国家形象观[J].新闻与写作,2022(05):5-14.
[3]刘小三.对外传播中西藏形象建构的策略和方式[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29-35+138.
[4]赵淑萍,吴昊,槐静.论主场外交活动与国家形象的媒介构建[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01):84-102.
[5]裴永刚,韦玮.作为媒介的国际论坛:一种仪式传播视阈下的城市发展路径[J].未来传播,2023(02).
[6]赵舒,许艳玲.媒介仪式视域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J].视听,2022(09).
(作者: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专业硕士)
责编:项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