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端午碧筒饮习俗及其农耕价值

2024-11-26 00:00:00王祖悦
乡村论丛 2024年5期

摘要:碧筒杯饮酒作为济南端午佳节的特有习俗,承载着文人之雅与民间之俗。自魏晋时期开始,文人墨客便有以碧筒饮为典故赋文吟诗的习惯,其雅兴所依托的是济南大明湖水域的莲藕风物、种荷习俗与藕神信仰。时至今日,济南地区以碧筒饮为代表的荷藕农耕文化,依旧发挥着调节农事的人文价值与传承非遗的文化、经济价值。

关键词:碧筒饮 大明湖 端午节 农耕文化

端午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岁时节日之一,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古代文献对端午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端午节习俗的搜集整理,当代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屈原传说、具体的习俗仪式、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以及申遗相关讨论,而对地方端午与农耕文化的探讨却大多散见于论著之中。碧筒饮作为济南地区特有的端午风俗则偶见于地方志、文人笔记等文献。本文将端午碧筒饮习俗与济南特定的风物、农事相联结,探讨端午习俗所蕴含的农耕文化。

一、文人之雅:碧筒饮的文献与文物

碧筒饮又称为碧筒杯、荷叶杯、象鼻杯,是一种以荷叶制成或形似荷叶的酒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酉阳杂俎》记载:“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悫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吸之,名为碧筒杯。历下学之,言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其中的“历城”与“历下”即为现在的济南地区,可见至迟在魏晋年代,济南已经开始盛行以荷叶为杯饮酒的习俗了。使用碧筒杯饮酒的习俗一直传承至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刊刻于明代的《历城县志》记述了济南地区端午佳节时“士大夫携酒泛舟,作折筒饮,即小民亦携一壶,剧饮树下”的悠然之景。清道光二十年刊刻的《济南府志》同样记载“历之士大夫携酒泛湖作碧筒饮”。

除县志以外,历代墨客文辞中都频现碧筒饮及相关词句。唐代有曹邺的“乘兴挈一壶,折荷以为盏”与白居易的“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晚唐五代时期甚至还形成了以“荷叶杯”为名的词牌,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温庭筠的《荷叶杯·一点露珠凝冷》与韦庄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但碧筒饮真正得到广泛流传是在宋代,宋代及以后文人引用碧筒饮及相关典故的数量骤增。南宋石狮籍美食家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菜谱著作之一,为后人了解宋代士人的饮食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文本,其中详细描述了宋人荡舟、食鱼、以荷叶饮酒的雅兴:“暑月,命客泛舟莲荡中,先以酒入荷叶束之,又包鱼鲊它叶内。俟舟回,风薰日炽,酒香鱼熟,各取酒及鲊,真佳适也。”显然到宋代已经形成了用荷叶饮酒以及用荷叶包裹鱼鲊烹饪的习俗。苏轼有“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陆游有“碧筒莫惜颓然醉,人事还随日出忙”,赵翼有“带得余香晚归去,月明更醉碧筒杯”,多位诗坛巨匠都受碧筒饮的启发留下众多文采斐然的名篇佳作。纵览上述,以碧筒饮为典故的词句,虽然难以推断诗人究竟是使用碧筒杯饮酒,还是仅引用其典故,但都足以见得文人墨客对这一饮酒方式的喜爱。

除了以碧筒杯入诗,我国古代还演变出仿制荷花形状制作而制成的银质、玉质、陶质等各类荷叶形酒器。陕西西安出土唐代双鱼纹银质荷叶杯,杯身呈卷拢的荷叶状,杯口四曲,侈口,呈长圆形,有矮囿足。杯内錾刻荷叶茎脉为纹饰,底部錾刻两尾胖头花尾鱼,首尾相对。杯长13.6厘米,高3.2厘米。浙江省衢州市南宋学者史绳祖的墓中出土一件玉质荷叶杯,杯体雕成周缘卷拢的荷叶状,脉络清晰,玉杯之表面雕刻花姿各异的莲花,荷叶茎柄平伸而出,弯曲成杯把,杯把上覆有一张小荷叶,杯长11.5厘米。

更符合碧筒饮通过吸食荷茎的方式饮酒的器物要数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的粉彩荷花秋操杯。该杯烧制于清光绪三十四年,高5厘米,长19厘米,宽15厘米,形如盛开的荷花,杯底花蕊间有一小孔,与花梗相连,花梗中空,可作为吸管,以此吸饮杯中酒。因此,这款粉彩荷花秋操杯也被称为“吸杯”。

二、民间之俗:大明湖的种荷习俗

碧筒饮代表了文人饮酒的雅致,作为典故被广泛运用于历代诗词中。可以想见,碧筒饮习俗或许来自民间,如同荷叶鸡、东北大饭包等美食,使用植物叶片包取食物以丰富口感、提升风味的烹饪方式在民间屡见不鲜。作为文人之雅的碧筒饮,所依托的基础正是民间的地方风物。我国种植荷、藕的历史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周书》中“鱼龙成则薮泽竭,薮泽竭则莲藕掘”描述了莲鱼同泽、竭水掘藕的农耕场景。《齐民要术》则翔实地记载了古代处理莲子的技艺:“八月九日中,收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子头,令皮薄……皮薄易生,少时既出,皮既坚厚,仓卒不能生也。”可见,我国种莲技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渐趋成熟,不仅在实践中取得了有效的生产性成果,而且在文献中也总结出一套系统而精细的操作理论。

具体到碧筒饮盛行的济南地区,以大明湖为中心的水域是重要的荷藕产区,大明湖因此有“莲子湖”的别称。《酉阳杂俎》中记载:“历城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其中“莲子湖”说的便是“大明湖”。明代的《历城县志》中指出,“荷花,明湖十里皆是也。有线莲、白莲、楼子、千叶诸莲,不可胜纪。”至民国时期,大明湖中“湖地皆有主,种有白莲数十顷。”“明湖白莲数十顷无闲地,种荷者以苇为界,舟行不能见花为可惜。”当地士绅甚至将白莲藕誉为济南特色的风物,认为“北园及大明湖地方,除产蔬菜外,茭白、蒲菜、菱角产量亦多,藕以铁公祠附近为最优”。老舍《大明湖之春》中也称赞道:“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蒲菜、茭白与白莲藕也被誉为“明湖三美”。

因此,济南大明湖地区很早便形成了独特的种荷习俗。民国年间经过孙宝生调查而作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谈到济南地区“荷有红白单复数,种宜黑色黏性之土,将水田尾干,掘取浮泥,植荷秧于其上,宜疏不宜密,将原有之泥覆其上,俟有晒干裂纹,始引水入内。五月间,即可开放。绿叶之田,映红白之花,日光之下颇饶雅趣”,记述了济南地区先将水田抽干,掘取浮泥,等到原本黏土晒干有裂纹后再引水入内的种荷技术。

大明湖莲藕种植技术中最具特色的要属“踩藕”。踩藕是指湖民用踩的方式收集莲藕的收采技术。踩藕时,湖民身穿皮制的连衣裤,举起双手,立在水中,两脚在淤泥中顺着藕节找到根蔓,踩断,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处,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底。一人一天可采三百多斤藕。采藕从立秋一直持续到来年夏至。冬至后藕价上涨,湖民往往穿皮衣作业。皮衣用鲜牛皮制作,保暖性能很好。

由于大明湖地区历史悠久的种荷传统,该地甚至形成了藕神信仰,藕神祠坐落于大明湖北岸西侧。最早有关藕神祠的文字记录始于王贤仪。王贤仪虽是浙江山阴人,但自幼客居济南,大约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咸丰五年(1855)。他在《家言随记》中说“陆梁庙在济南北门内,俗称藕神庙,甚隘,匾曰‘陆梁’,郡志未详,土人亦鲜能道其称名之实”,由此观之,至迟到清代,大明湖地区仍存留有藕神信仰。

在文人的参与、运作下,藕神信仰与宋代词人李清照相结合,这不仅因为李清照是济南人,或许也是因为李清照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名句。清代文人符纶兆作《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记载“湖侧旧有屋一楹,曰‘藕神祠’,不知所祀何神。神像久毁。同人以湖山佳丽,主持宜得其人,因以易安代之……生平烦恼,聊仗千佛为之忏除;无数谤诬,亦借明湖为之湔雪”,显然是文人将李清照与藕神祠关联起来。除了符纶兆以外,王大堉等人也都曾以藕神祠为题赋诗。王大堉也是清代著名诗人,天津人,但因其兄王大淮于道光十九年(1839)任曲阜县令,因此随兄游居山东。据此可见,以李清照为藕神大概始于清代末年。这一传统也一直延续至今,1998年大明湖公园借原南丰祠房屋院落重新建成藕神祠,正中的藕神坐像为宋代仕女装扮,手持卷轴。尽管祠中没有介绍藕神即是李清照的说明,但祠门两侧悬挂着济南学者徐北文所提楹联:“是也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代为挑明。

实际上,可以推测,虽然文人将藕神建构为济南才女李清照,但是在这之前,该信仰显然与种植莲藕的生产需求息息相关。大明湖边种藕的人,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带着香火、水饺,用杆子挑着纸糊的元宝,天不亮就到湖西北面的藕神祠烧香上供。到了藕神祠,烧香上供烧元宝,俗称谁烧的元宝多,谁烧的元宝大,谁种的藕当年就会丰收。所以只要经济上允许,都争相多买元宝、买大元宝,有的元宝大到二尺长。虽然一年只祭一回藕神爷,但家家都指望莲藕丰收过日子,所以对藕神爷特别看重。

三、雅俗之间:碧筒饮的当代价值

无论是端午用碧筒杯饮酒的风雅还是附庸至李清照的藕神祠,其物质与信仰基础都是济南地区悠久历史、颇负盛名的“明湖三美”风物以及当地湖民独特的“踩藕”技术。而口耳相传、无文字记载的民俗又通过文人的记载与实体的碧筒杯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与跨时代的传承。而在当代,碧筒饮依旧为泉城民众发挥着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端午阈限:调节农事节奏的人文价值

阈限是由范·热内普与维克多·特纳阐释的仪式理论,在阈限阶段,阈限人从固定的文化空间中的结构脱离,他们之前的身份和位置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平等、简单、一视同仁的关系,达到了一种精神的、灵魂的、情感的交融。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即反映了一种阈限的功能。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端午佳节所在的五月正值农忙季节,比如《济南府志》记载“(五月)是月始种豆”,《历城县志》记载“是月也,麦始登,妇始丝”。

从五月开始,农民们便开始进入繁重的夏季农忙阶段,体力、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端午期间社区之间赛龙舟、合家团聚包粽子、使用碧筒杯饮酒等农耕习俗,无异于一场小型的狂欢,形成了与平时繁忙、辛苦的劳作所不同的阈限阶段,给予农民一个难得的休息机会。在端午佳节,无论文人士大夫还是贩夫走卒都可以使用碧筒杯饮酒,不论是精美的碧筒杯,还是随手折一支荷叶用以饮酒,其内核都是利用酒的特性使人身体放松、心情舒畅。此外,从饮食平衡的角度,荷叶被认为“色青中空,得天地轻清之气,新鲜者善清夏间之暑邪”。因此碧筒饮这一独特的饮酒方式,可以借荷叶的凉中和酒的热,使人在端午佳节享受美酒的同时消暑败火。

(二)碧筒饮再现:保护非遗传承的文化、经济价值

在2023年端午佳节济南明湖龙舟文化节开幕式上,济南陶塑非遗传承人王令涛展示了自己复原碧筒饮吸杯的制作技艺。大明湖景区还打造了实景演出《鹊华烟雨·碧筒饮》,使用现代的机械、声光、音响设备,运用真湖、真景、真人复活了千年传奇碧筒饮。利用非遗保护与舞台剧的现代化方式,将传承千年的碧筒饮引入现代生活之中,不仅有助于宣传弘扬济南地区颇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还通过经济活动提供了就业岗位、培养了非遗传承人才。更值得注意的是,济南借助碧筒饮习俗建立了鲜明的城市品牌,拓宽了济南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宣传了本地特色的白莲藕等农产品,将原本依托于农业的端午文化与碧筒饮习俗引入服务业与旅游业之中。

以荷叶为杯,饮端午之酒。碧筒饮作为流传已久的济南端午习俗,具有丰富的文献记载与具体可观的实体文物。看似仅是文人追求文雅的产物碧筒饮,其背后蕴藏的是济南以泉、湖为特色的城市地貌、以明湖“三美”为代表的特产风物以及独具特色的“踩藕”技术与藕神信仰,该习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在当今社会展现出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碧筒饮的推广和传承也为济南地区带来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新机遇,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使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重现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赵东玉.端午龙舟竞渡民俗的文化选择[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116-119.

[3]周大鸣,阙岳.民俗:人类学的视野——以甘肃临潭县端午龙神赛会为研究个案[J].民俗研究,2007,(02):70-79.

[4]田兆元.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J].社会科学家,2016,(04):7-13.

[5]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4,(05):23-28.

[6]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04):229-238.

[7]杨琳曦.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端午祭申遗成功为视点[J].广西民族研究,2007,(01):185-190.

[8]谢桃坊.唐宋词谱粹编[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

[9](宋)林洪著;黄作阵,胡贺峰校注.雅文食趣 山家清供[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2.

[10]万伟成,丁玉玲.中华酒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11]杜金鹏,岳洪彬.古代文物与酒文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1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13]谢观主编.中华医学大辞典[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